第3章 什么是汉
看着面前这个脸色蜡黄,两个眼圈还有些黑的男人。
张俊怎么也没办法,把他和两个月前自己那个白白壮壮的皇帝给联系在一起。
张太尉叫人去寿春县城买了茶来,又小心翼翼地问道:
“官家,您怎的来了?”
刘邦刚想要回答他,就觉得肚子有些抽抽……
自从他告诉那几个老头儿,自己准备来前线督军一下后。
每个人的反应都是激烈极了,差点没把自己给吞了下去。
都说什么现在还不是时候,什么天子之躯不该以身犯险,什么以江山社稷为重。
赵家难得出了一个有骨气的皇帝,这些人巴不得把他给供起来,哪里舍得让他去前线冒险!
特别是辛次膺,老头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就说如果自己一定要走,那他明天就吊死在城门楼下。
连这种威胁都用出来了,本来他老老实实地回去过他的舒坦日子就行了。
毕竟上辈子也没怎么享享福,现在干事儿的大臣有,能统兵的将也不少。
但只要一闭眼吧,他就总是会想起一些事情。
想起那个说书老头儿说的甚么开封城破的惨状,想起宋国从上到下都被欺压得没有了尊严,又想起那个思北楼的、想要回北边祭奠她父母的***。
反正就想起了很多,他们有贵有贱,有贫有富,有尊有卑,他们身份各不相同,干的活计也不相同,自个儿的家乡也不相同。
唯独,都称呼自己是汉人。
他就问郭药师,问这个被宋辽金三国招纳又被三国防备到死的人:
“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汉人?是长得像就算,还是说的话一样才算,再或者,是出身在汉地的人才算?”
那老头儿也许是从来没有想到,皇帝会问起自己这个事儿。
谁来问都好,偏偏是他,偏偏是这个宋国的皇帝,这个他们汉人的皇帝来问。
当时就没憋住,刘邦第一次见他哭了起来。
真不能怪这老头儿,辽东汉人何止千万?皇帝问的,何尝不是这些人时常在想的?
说来也巧,当年张觉被杀,他要投降金国的时候,吕颐浩拼命阻拦。
同样的问题,他也问过吕颐浩。
但是那酸书生想了想,给了他一个他并不太满意的答案,于是他便把这个答案送给了皇帝:
“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很明显,这个回答刘邦也觉得不太满意,按照他们那个什么“礼”来划分,那自己估计都算不上是汉人。
汉人祖宗算不上是汉人,这他娘的不是逗嘛!
还是赵鼎告诉他:
“官家,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不管他们是在金国还是在宋国,不管他们是在北边还是在西边……”
“若他们自己觉得是汉人,他们便是汉人。”
“相反的,哪怕他们就在天子脚下,就在这临安城,他们觉得自己不是,那便不是。”
这回答还算不错,刘邦又问他们:
“现在北边已经丢了十几年,当年那批生下来的孩子长到现在,便一直长在金国的地盘。”
“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是汉人的念头,若再等个十年,北边又哪里还能剩得下汉人?”
“此番北伐,这些人若是见了朕,心里头又会是个什么想法?”
皇帝这话确实有几分在理,连年北伐,连年议和,淮河以南的人都没甚耐心了,更不用提北边的了。
加上上次岳飞都到开封外边了,又被急召了回来,这次两国议和的事儿又传了出去……
无论如何,若人心尽失的话,当真比失了半壁江山危害还要来得大。
北伐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若他们见着了皇帝,哪怕没有见着,只是知道了皇帝此次也跟着去了,
至少也能知道,南边的人没有忘记他们,大宋不曾忘记他们。
大伙儿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当年求着赵家父子督战,人家都不愿意去。
后来宗泽都给康王殿下磕头了,也没能止住这位南逃。
现在皇帝陛下要去前线,这是利大于弊的事情,这是宋国上下的福气。
于是,几人的口风便松了些,商量了好久,拿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出来。
毕竟现在您没个后,若万一……是吧,好不容易要北伐了,到时候大家若是又挑了个窝囊皇帝上去……按照你赵家人的秉性,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大家都是知道的。
当然了,话肯定不会这么说,反正道理是这个道理就是了。
只是辛苦了刘邦,为了天下的汉儿汉女们,差点没从床上下来。
后宫几位陈贵妃、种贵妃和王婕妤就不说了,当年陪着一起南下的吴贵妃,还有……
反正太医们是没少忙活,没少出些补身体的方子。
刘邦是哪里是肚子抽抽,分明就是肾在抽抽。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没等几个受了宠的女人肚子有反应,就表示自己已经干完活了,该走了。
皇帝的卖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只得又让了一步,挑了一个太祖一脉的小孩儿,说是先养着,等哪位贵人诞下龙子,便将其给送回去。
刘邦想了想,若是自己当真出了什么意外,管得了那么许多!
便由着他们去了。
反正大事儿在中书省就差不多办完了,自己待在临安也确实起不了什么作用,便又嘱咐了赵鼎他们几个,让连着辛次膺在内的几人共同监国。
如此,才脱身了出来。
本来还想着去杨沂中那儿,毕竟他在地图上看到,那宿州应该离沛县不远,到时候说不准还能怀怀旧。
可后来觉得,这沿岸的诸将,只有张俊最不让人省心,终究还是到了淮南。
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张太尉不在淮南城里享福,反而是跑到了寿春县来……这番作风,让他有些刮目相看。
此时见了张俊和他的部将们,又见外边数着大大的汉军旗帜,刘邦本来想挑刺的,现在换了个口风道:
“太尉做得不错,朕沿江看了看,治军还算有方。”
张俊听了这久违的夸奖,原本按下去的委屈又涌了上来:
“官,官家……”
不过没等他感动太长时间,皇帝便做出了他的第一个决定。
“八月了,咱们出兵吧。”
张俊怎么也没办法,把他和两个月前自己那个白白壮壮的皇帝给联系在一起。
张太尉叫人去寿春县城买了茶来,又小心翼翼地问道:
“官家,您怎的来了?”
刘邦刚想要回答他,就觉得肚子有些抽抽……
自从他告诉那几个老头儿,自己准备来前线督军一下后。
每个人的反应都是激烈极了,差点没把自己给吞了下去。
都说什么现在还不是时候,什么天子之躯不该以身犯险,什么以江山社稷为重。
赵家难得出了一个有骨气的皇帝,这些人巴不得把他给供起来,哪里舍得让他去前线冒险!
特别是辛次膺,老头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就说如果自己一定要走,那他明天就吊死在城门楼下。
连这种威胁都用出来了,本来他老老实实地回去过他的舒坦日子就行了。
毕竟上辈子也没怎么享享福,现在干事儿的大臣有,能统兵的将也不少。
但只要一闭眼吧,他就总是会想起一些事情。
想起那个说书老头儿说的甚么开封城破的惨状,想起宋国从上到下都被欺压得没有了尊严,又想起那个思北楼的、想要回北边祭奠她父母的***。
反正就想起了很多,他们有贵有贱,有贫有富,有尊有卑,他们身份各不相同,干的活计也不相同,自个儿的家乡也不相同。
唯独,都称呼自己是汉人。
他就问郭药师,问这个被宋辽金三国招纳又被三国防备到死的人:
“你觉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汉人?是长得像就算,还是说的话一样才算,再或者,是出身在汉地的人才算?”
那老头儿也许是从来没有想到,皇帝会问起自己这个事儿。
谁来问都好,偏偏是他,偏偏是这个宋国的皇帝,这个他们汉人的皇帝来问。
当时就没憋住,刘邦第一次见他哭了起来。
真不能怪这老头儿,辽东汉人何止千万?皇帝问的,何尝不是这些人时常在想的?
说来也巧,当年张觉被杀,他要投降金国的时候,吕颐浩拼命阻拦。
同样的问题,他也问过吕颐浩。
但是那酸书生想了想,给了他一个他并不太满意的答案,于是他便把这个答案送给了皇帝:
“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很明显,这个回答刘邦也觉得不太满意,按照他们那个什么“礼”来划分,那自己估计都算不上是汉人。
汉人祖宗算不上是汉人,这他娘的不是逗嘛!
还是赵鼎告诉他:
“官家,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不管他们是在金国还是在宋国,不管他们是在北边还是在西边……”
“若他们自己觉得是汉人,他们便是汉人。”
“相反的,哪怕他们就在天子脚下,就在这临安城,他们觉得自己不是,那便不是。”
这回答还算不错,刘邦又问他们:
“现在北边已经丢了十几年,当年那批生下来的孩子长到现在,便一直长在金国的地盘。”
“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是汉人的念头,若再等个十年,北边又哪里还能剩得下汉人?”
“此番北伐,这些人若是见了朕,心里头又会是个什么想法?”
皇帝这话确实有几分在理,连年北伐,连年议和,淮河以南的人都没甚耐心了,更不用提北边的了。
加上上次岳飞都到开封外边了,又被急召了回来,这次两国议和的事儿又传了出去……
无论如何,若人心尽失的话,当真比失了半壁江山危害还要来得大。
北伐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若他们见着了皇帝,哪怕没有见着,只是知道了皇帝此次也跟着去了,
至少也能知道,南边的人没有忘记他们,大宋不曾忘记他们。
大伙儿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当年求着赵家父子督战,人家都不愿意去。
后来宗泽都给康王殿下磕头了,也没能止住这位南逃。
现在皇帝陛下要去前线,这是利大于弊的事情,这是宋国上下的福气。
于是,几人的口风便松了些,商量了好久,拿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出来。
毕竟现在您没个后,若万一……是吧,好不容易要北伐了,到时候大家若是又挑了个窝囊皇帝上去……按照你赵家人的秉性,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大家都是知道的。
当然了,话肯定不会这么说,反正道理是这个道理就是了。
只是辛苦了刘邦,为了天下的汉儿汉女们,差点没从床上下来。
后宫几位陈贵妃、种贵妃和王婕妤就不说了,当年陪着一起南下的吴贵妃,还有……
反正太医们是没少忙活,没少出些补身体的方子。
刘邦是哪里是肚子抽抽,分明就是肾在抽抽。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没等几个受了宠的女人肚子有反应,就表示自己已经干完活了,该走了。
皇帝的卖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只得又让了一步,挑了一个太祖一脉的小孩儿,说是先养着,等哪位贵人诞下龙子,便将其给送回去。
刘邦想了想,若是自己当真出了什么意外,管得了那么许多!
便由着他们去了。
反正大事儿在中书省就差不多办完了,自己待在临安也确实起不了什么作用,便又嘱咐了赵鼎他们几个,让连着辛次膺在内的几人共同监国。
如此,才脱身了出来。
本来还想着去杨沂中那儿,毕竟他在地图上看到,那宿州应该离沛县不远,到时候说不准还能怀怀旧。
可后来觉得,这沿岸的诸将,只有张俊最不让人省心,终究还是到了淮南。
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张太尉不在淮南城里享福,反而是跑到了寿春县来……这番作风,让他有些刮目相看。
此时见了张俊和他的部将们,又见外边数着大大的汉军旗帜,刘邦本来想挑刺的,现在换了个口风道:
“太尉做得不错,朕沿江看了看,治军还算有方。”
张俊听了这久违的夸奖,原本按下去的委屈又涌了上来:
“官,官家……”
不过没等他感动太长时间,皇帝便做出了他的第一个决定。
“八月了,咱们出兵吧。”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自身不保存任何数据,请您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