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乱天下之三国风云 » 第十七章 急行军

第十七章 急行军

    次日中午,船队逐次到了夷陵。士卒下船整备,不在话下。

    吴三桂已有快马军书,在渡口等候。

    炎山拆开书信,大意是襄阳北城已快失守。

    襄阳城横跨汉水,主城在汉水之南,辅城汉水之北。

    北城就是专门为了抵抗外贼入侵所修筑,本来城防十分坚固。

    但哲别到来之后,日夜赶制回回砲。这回回跑,砲身极为高大,可发百斤巨石。

    自造成以来,日息抛石,猛砸襄阳城墙,又辅之烈火灼烧。此时,襄阳北城城墙已是残破不堪。

    吴三桂先后两次夜袭,企图拆掉这十几门巨砲,但每次都无功而返,还折损了许多部将。

    现在已经打算放弃北城,龟缩南城。希望大军火速救援。

    其实打到这种程度,已经很超出炎山的意外了。最起码现在襄阳还在自己人手里。

    与廖化,潘凤,马谡,“淳于琼”四人商议之后。

    由“淳于琼”和焱山,还有潘凤,马谡带着已经整顿好胡骑卫,轻装简行既刻出发。

    廖化则率领余下三卫,整束好大部分粮草辎重,次日凌晨再随后接应。

    众人都觉得主帅先行,过于冒险,但炎山心急,执意如此。

    于是带着胡骑卫开路在前。

    胡骑卫是唯一一支全是骑兵禁军。虽然有二千五百人,但只有三千三百多匹马。

    其实,骑兵如果不能达到平均两匹马以上,是不可能产生机动效果。

    尤其是具甲之后,人马甲胄的负重,就等于大半个人了。再有各种军械辎重,人吃马嚼等等。平均下来,基本上就等于再加上一个人了。

    你让一匹马驮着两个人,那一天能跑的距离和人走的距离不会差太多。尤其是长时间行军。

    所以像大焱国,这种缺马的国家,基本上骑兵都是六条腿赶路的,只有临阵迎敌的时候才能进入四条腿状态。

    但是炎山生怕吴三桂有什么变数,一心只想早到襄阳。

    此时马谡现了一计,不若减少士卒,只留马匹,则可提高行军速度。

    炎山觉得有理,于是和樊哙一起重新编制部队。胡骑卫分前、后、左、右、中五部曲。

    炎山干脆只带了前、左、右三曲,一千五百人,凑了三千多匹马。

    这才肯舍得骑马赶路。

    终于,天黑之前,到了当阳县过夜。

    当阳县县令,县尉,带领一众本地官员前来迎接。

    尤其是县令夏侯杰,县尉夏侯恩,二人都是精气十足,一身戎装打扮。

    他两人都熟悉附近的地理,甘愿为大军做先行向导。

    特别是那夏侯恩,背后还负着一柄大剑,英姿飒爽,颇有雄武之气。

    晚宴寥寥而过。

    大军造饭之后,便命令马上休息。第二日天刚发白,就立刻出发。

    又是一日急行,驻扎荆门。

    此时又接到了吴三桂的快马报信。

    说现在襄阳,北城已经全部沦陷,拓跋思恭的大军,已经入了北城。现在回回砲,已经架在了汉水北岸,不停的轰击南城。

    城中谯楼滴水台,钟鼓楼皆已被砸毁。目前士气低落。有不少企图投降的部将都被吴三桂给杀了。

    而且哥舒翰部队有从汉水下包超的迹象。

    现在形势十分危急,希望大军能不惜马力,赶快救援。否则,以目前的情况,襄阳恐怕撑不过三天。

    炎山把这书信给樊哙看。

    问他当年与高祖征战之时,对此城有什么印象,又当如何攻略。

    樊哙说记得此城极是易守难攻,两面环山,一面伺水。即便是北城丢了,强行渡河也是非常困难。

    吴三桂手里面又有上万的兵马,所以只要肯尽力坚守,三日内绝对破不了。

    炎山心里稍稍托了点底。

    樊哙又问那回回砲是什么?

    炎山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就按照抛石车的模样,给樊哙讲了一下。

    反倒是把樊哙听得眼睛都绿了!不停地连声感叹:

    “哎呀!

    当年要是有这种东西,我他娘的能少爬多少回城啊?!”

    又反复追问炎山,这东西究竟是何原理?

    炎山凭着自己上辈子的一些常识,给他粗略的讲了一下。

    那樊哙听了之后,竟然惊为天人!尤其是听了,什么杠杆原理,动量守恒之类。

    深觉得此中颇有哲理。

    连连高呼,

    “技术进步是他娘的不可阻挡的!”

    竟然,三拜九叩,行了大礼,想拜炎山为老师学习其中的奥妙!

    炎山只觉得脑壳生疼。

    本来是想请教退敌之策的,哪曾想变成了教小朋友初中物理了。

    赶忙推脱,说此时事急,路上有时间徐徐教他。樊哙也是知趣,喝酒自行睡了。

    随即,又找来无双上将潘凤与之商量。

    这潘凤生的身高八尺,紫面美髯,仪表堂堂。

    手中一柄开山大斧,更是威风八面。

    听得了军情,反倒无语,默默沉思了起来。

    继尔又摇了摇头,说这仗确实不好打。

    炎山见他深思熟虑,马上问他何出此言。

    潘凤却道,想那个什么砲,可抛百斤以上的巨石,定是造的粗壮。

    不拼尽全力折戟强攻,怕是斩不毁那砲车。

    所以每一击都要抱着,斧断车毁的决心,方能制敌。

    但此番行军,准备仓促,未曾来得及多带斧子。

    是以忧心忡忡。

    炎山听罢,愕然无语。好生安抚一番,让他不必思虑过重,早些休息去了。

    又询问马谡,可有良策。

    马谡云,此时情况危急,但先稳住吴三桂,稳住襄阳守军的士气,比其他更为重要。

    所以明日援军,一定要出现在襄阳城。哪怕是士卒不多,未必确有实用,但也可以给城中之人吃颗定心丸。

    从荆门到宜城,正北走驿路,还有大概一百七八十里。到了宜城再去三十里,就是襄阳了。

    但是这两百里的路,一天赶过去,时间依旧紧张。况且已经接近战场,沿途侦察依然要影响速度。

    所以还当继续精简士卒,保留马匹,派精锐先行。

    马谡又毛遂自荐,想为先锋,带兵先行驰援襄阳。

    炎山本觉得这主意不错,但又一想让马谡为先锋,心里面莫名奇妙的就觉得不踏实。

    索性好生安抚,让他也去了。

    等人都走了,连忙独自置办笔墨,给吴三桂修书两封。

    一封是以朱祁镇的身份写的。称兄道弟,说大军明日便至,上将潘凤,已有退敌之策。希望两军可在襄阳城一起奋勇杀敌,扬名立万。

    另一封是以皇帝的身份写的私信。言语更是多加安抚,说襄阳只要守得住,直接给吴三桂加个王爵,平个东南西北,随他挑。

    本来还想顺便问一下,陈圆圆有没有送过去?

    但又一想,这事儿自己不方便直接开口,还是算了。

    又怕笔迹相同,找了个贴身小太监抄了一遍。各自盖好印章,前后分两批快马发了出去。

    操持妥当,又是夜深人静了。

    ……

    第二天一早,依照马谡之计行事,继续精简队伍。

    与樊哙只带了胡骑卫前曲,五百人先行。人只有五百,但马带了一千八百。

    又把军中所有的旗帜全带了过来,准备入襄阳城时,多壮声势。

    留下潘凤,守在荆门城中,等待后续部队。

    又让马谡压阵,引剩下两曲军士随后而行。

    一切定夺妥当带着樊哙,与五百精锐上了驿路,不惜畜力,策马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