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水浒朱元璋,造反咱是专业的 » 第三十四章 劫生辰纲

第三十四章 劫生辰纲

    实际上明初官营制盐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灶户制”,这种制度始创于唐代宋元继承下来,明初更有所发展。

    只是一般灶户根本无力自办,只好二、三十家轮流煎卤,这就保证了反动的“团煎法”得以实行,严重地妨碍了私煎和扩大生产。后来出现的新工具锅,形状象釜,轻便实用,铸一口只需银六两,成本不及盘铁的四分之一。但它煎的盐成色好,效率也高。

    一角盘铁一昼夜煎盐六百斤,四只锅则能煎八百斤。当时人曾对锅和盘铁做了比较:“盘铁重大而难于修补,锅做轻省而便于制造,且盘煎之盐青而锱,锅微之盐白而洁,商人有取舍。”

    因此对于此时的制盐工艺来说,朱元璋所在的明初时期提升十分明显。

    有利益晁盖自是不会拒绝,二人商议完毕,连契约都免了,毕竟也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自是言出法随。

    除此之外明朝的制糖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糖在这个时候也仍然属于奢侈破,利润比盐高得多。

    只是朱元璋并不想跟朝廷有太多交际,如今的梁山尚且势弱,虽赢了朝廷官兵,但较之朝廷而言仍算弱势一方,首当其冲的尽快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毕竟朱元璋信奉的可是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政策。

    一番热闹过后,朱元璋又留下二人大吃一顿,送走二人,朱元璋却是突然想起,那水浒传一书中,这二人之所以上了梁山,皆因劫取了那生辰纲。

    一念及此,朱元璋突然眼前一亮。

    如此大事,自己竟是一时之间未曾想起。

    那蔡京的生辰纲每年都有,而且都是同一路线,从水路而行途径济州前往东京。

    咱的人生格言可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何况那蔡京是出了名的奸臣,送到嘴边的银子,岂有不收的道理?

    不等众人吃喝完毕,朱元璋便召集了各大头领,直奔聚义厅。

    坐下后,便朗声道:“送走那晁盖、吴用二人,咱倒是想起一件事来。”

    朱贵不由问到:“哥哥想起何事了?”

    朱元璋笑道:“那大名府梁中书,诸位想必知晓吧!他可是蔡京的女婿,每年六月十五,都会给岳父蔡京准备一份生辰纲,送往东京。”

    朱元璋话音落地,众人不由纷纷一愣,旋即醒悟过来。

    那生辰纲众人自是知晓,那可是加之十万贯之巨,如今梁山的营收,一个月也就三五万贯。

    因此朱贵当即回到:“哥哥,这事我等自是知晓,只是先前王伦不愿招惹朝廷,因此从未有过这等念想,却不知哥哥是想?”

    朱元璋点头回到:“不错,那蔡京也好,梁中书也罢,都不是什么好鸟,这十万贯的生辰纲也都是民脂民膏,既然送到嘴边,岂有放过的道理?”

    那阮氏三雄素来胆大包天,闻言不由喝到:“哥哥既有此想法,那还等什么,这边劫了便是!”

    “劫自然是要劫的,只是......”朱元璋顿了顿,这才继续说道:“如今咱们梁山虽然发展蒸蒸日上,但整体实力却仍旧弱小,因此需要谨小慎微,劫取之后万不可让朝廷知晓。”

    朱元璋自然不是怕了腐朽的宋朝,只是那任庆荣跟蔡京却又不是一个级别的。

    如今梁山需要的是时间发展,一旦被朝廷盯上,自是不利于发展,若是等到实力强大,足以抗衡朝廷的时候,朱元璋分分钟都能玩死赵佶。

    众人自是毫无异议,闻言纷纷点头:“单凭哥哥安排!”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吩咐到:“朱贵你且先将招揽匠人一事放在一边,这就寻几个精明点的喽啰,下山打探消息。如今已是六月初了,那生辰纲途径济州也没几天了。”

    朱贵当即领命:“是,哥哥,小弟这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