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第一县令 » 第36章 混乱的周至县

第36章 混乱的周至县

    柴县丞是柴绍的族人,当初迫于李仲文的压力,平阳公主不得不将李俭从军中迁出,就任周至县令。等到李渊入主长安后,就由柴绍出面,推举了自己的族人当做李俭的副手。

    所以虽然年龄比李俭大七八岁,柴县丞却是李俭在周至县时最为信任的同伴。这一次柴县丞来拜访李俭,是打算前往益州为官的。

    在柴县丞略带抱怨的讲述中,李俭也大致了解了周至县的近况。在李俭被皇帝下旨罢官后,柴县丞暂掌本县大印,但很快新的县令就上任了。

    新任县令姓柳,从他的姓氏就不难看出,出身自河东柳氏这个影响力显赫的世家。柳县令先前在宜阳县为县令,两年多前,李渊进入长安后,就迫不及待地命儿子李世民领兵东出潼关,意图争夺中原。

    但当时王世充和李密各自屯兵数十万,对峙于洛阳,李世民没有找到攻击的机会,就顺路收复了两个郡,并改名为熊、谷二州。于是柳县令所在的宜阳县,就从属于改名后的熊州。

    等到李俭去职后,吏部挑选新的县令,柳县令就通过家族的关系,成为新任周至县令。这位的执政风格与李俭大为不同,上任不久就借口六曹办事不利,将此前李俭所置六曹佐几乎换了个遍。

    然后又说关中初定,不宜行苛政,便将李俭的许多举措统统废除,于是周至县原本只有十来家挖掘河砂的队伍,迅速扩张到了三十余家,几乎将整个周至县的河流全部瓜分完毕。

    其中向善志因为此前占据县城,抢夺了大量土地,于是在向家名下,就有将近十支挖沙队伍,横跨周至县数个乡。

    更为过分的是,向家作为地头蛇,居然拦截河流,派人昼夜不停挖掘截留后干涸的河床,用这个办法,屯了大量的河砂,其他诸家也纷纷效仿,甚至据河拦路,不许百姓打渔,惹得民怒沸腾。

    县衙官吏纷纷进言,希望县令行文禁止,但柳县令却不管不问。偶然一次柴县丞发现向家给柳县令送了一车礼物,这才知道柳县令并非是不管,而是收礼后纵容。

    想起李俭当县令时,县衙官吏虽然工作辛苦,但李俭从不吃独食,多有奖励,柴县丞顿时觉得这个柳县令实在太过于贪婪。

    其实柳县令的这种做法,才是这个时代官员们的常态,但见识过李俭的作风后,一些县衙属吏眼界提高,都觉得柳县令做得太过分了些。

    此前向善志攻打县城时,唯一一个坚守岗位的王主簿,觉得跟着柳县令混,实在没有前途,干脆以年老为由请辞,返回老家了。

    柴县丞和另外一位窦县丞私下里关系也还不错,于是一商议,都准备离开周至县。虽然周至县是京畿上县,上县丞的官阶也不高,只是从八品上,但毕竟是在京城脚下,随便做出点儿功绩,就很容易升官。

    但柴县丞却等不及了,因为他突然发现,让他坐在柳县令这个位置上,他自信绝对做得更好。于是干脆写信给柴绍,希望前往益州,当个下县的县令也满足了。

    去年李孝恭抚慰山南,巴蜀诸州县皆降,吏部免不了要进行一番人事调动。以柴绍的能量,将柴县丞从从八品调到从七品还是可以的,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故而柴县丞此次来拜访,就是向李俭辞行,他并不在意李俭不认父的“不孝”行为,世家豪门比这个更过分的腌臜事情多了去了,也没见闹得这么大的。

    而且他收到一些消息,这件事之所以闹得这么大,某些关中和山东的老牌世家据说也跟着掺和进来。他将消息告诉给了李俭,便告辞而去。

    李俭也没想到,自己的面子这么大,居然能惊动到那些老牌世家。但他很快就想明白了,随着李渊称帝,浅水原之战后,李渊在关中的根基渐渐稳定,于是一批新兴的从龙、军功权贵兴起。

    这让那些老牌世家们顿时不满,想要在朝堂占据更多的话语权,简单来说,就是要李渊听他们的。恰好李仲武父子在长安闹了起来,更恰好李俭是平阳公主的嫡系,而平阳公主又极得李渊的宠爱。

    所以他们立刻表达了声援,将事情闹大,把性质无限拔高,最终逼迫李渊将李俭罢官。这件事从头到尾根本不是刻意针对李俭的,如果没有李俭这件事,他们也会找其他机会,逼迫李渊向世家低头,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此前李俭根本没朝这方面想过,他只以为自己的行为惹怒了想要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皇帝,但若是柴县丞的消息为真,那么他的推断就十分合理,他决定再找人问一下。

    然后他就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楚王李智云。在将太极宫大致以水泥、混凝土修缮了一番之后,李渊又把儿子派了出去,前往陇右巡视,打算将萧关关墙也一并维修一下。

    由于太子李建成不能轻动,四儿子齐王李元吉弃地逃跑,现如今被李渊禁足,四个年纪稍大的儿子中,李渊就想将老五李智云也培养锻炼一番,却不管这个儿子现在都还没有成年。

    所以这半年来李智云都不在长安,而是带了一支广济监调来的工程队,跑去修缮萧关。眼看新年将近,回到长安的李智云决定拜访一下李俭。

    李俭看着李智云,发现与第一次见面时相比,李智云的气色好了许多,肤色被风吹日晒,很是黢黑,嘴唇上多了些浅浅的胡须,神色昂然。

    他拱手说:“楚王不辞劳苦,奔波海内,草民为楚王贺!”李智云慌忙摆手:“先生说的哪里话,与二兄相比,我这些又算的了什么呢?”

    他笑着说:“听闻先生又发明了琉璃镜,我得了父王所赐、秦王妃所赠,爱不释手。这么好的产业,先生怎地不拉上我楚王府呢?”

    大约是少年就经历了生死,李智云志向不高,对钱财也不看重,只是一心想要帮助父亲,赶紧结束这个乱世。

    李俭听出了他话中并无责怪的意思,笑着说:“楚王若有意治家业,草民也还有主意,只是有一些头绪,等我想明白试验成功,一定会找楚王化缘的。”李智云大笑:“既如此,我带了些礼物,就当作先生做试验所用,如何?”

    李俭也不拒绝,说:“如此甚好!”两个人闲谈了许久,李俭便转了话题:“先前家事,让楚王见笑了。”李智云微微摇头,他不了解实际情况,所以也不打算就此评价。

    李俭便接着说:“听说朝廷有不少官员弹劾我,还有人奏请要将我处死,以表明本朝是以忠孝治国的。草民还从未见过弹章,楚王可有办法,给弄来一两份让我看看?”

    李智云说:“我可没有这个本事!”李俭便说:“我听说天子将我罢官后,朝中议论顿息。草民有一事不解,当初喊打喊杀的那些人,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要求皇帝将我处死或者判刑呢?”

    李智云苦起了脸,他实在不愿意聊这个话题,李俭毕竟于他有救命之恩,他不愿意因此而表明立场。李俭继续说:“故而草民心中疑惑,想要探寻究竟。楚王可否将当初弹劾我的哪些官员名单相告,好让我知晓究竟得罪了那些人,也好死了一条心。顺便可否将当初李载智兄弟等的审讯文书借来一看,我好嘲笑一番!”

    李智云说:“难得先生有事相请,我就打听一下吧。”他不知道李俭要这些名单有何用,但还是说:“先生难道要请刺客报复不成?这事可做不得!”

    李俭哈哈大笑:“楚王以为草民有这个胆量吗?如今我有诸多发明,各作坊都分我一股,好歹也能做个富家翁,犯法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做的。”

    李智云点点头:“这倒也是!”他也觉得李俭不会报复,如果要报复早就动手了,何必等他来时告诉自己呢?况且在他心里,他还是觉得李俭有错,但这句话他是绝对不会当着李俭的面说出来的。

    回到长安后,李智云就去了吏部、礼部等朝廷部门,按照李俭的嘱咐收集信息。各衙门官员见到李智云拜访,都很是合作。如今皇帝的几个儿子,太子李建成不能轻动,几乎成了隐形人,齐王李元吉弃地自逃被禁足,所以官员们对于李智云不敢怠慢。

    谁知道李智云会不会是下一个秦王呢?况且大家都知道,皇帝对几个儿子一视同仁,都很是疼爱,李智云的要求也不过分,那就随他去吧。

    李智云将当初上书弹劾李俭的官员名单抄录,又将当初审讯李仲武父子三人的口供翻看了一遍,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些资料送给李俭。

    李智云觉得以李俭的聪明,大约是发现了什么,所以他也仔细地看,翻来覆去地看,想要找出些端倪来。李智云最终也没有看明白,于是决定向人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