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第一县令 » 第17章 制作琉璃

第17章 制作琉璃

    此前被李俭派出巡视各乡的高县尉,带着人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随同一起带回来的,还有一份周至县详细的灌溉水渠地图。

    高县尉做事很细致,还特意标出了几条需要修缮的水渠,并向李俭详细汇报了所调查的情况。李俭很是满意,说:“县尉辛劳,准你和诸人休息两日,去司仓曹领一百石粮食,并布帛十匹,你分给众人吧。”高县尉连忙感谢,高高兴兴地出了门。

    几天前,从长安的丞相府来了官员,带来了此前李渊许诺的奖赏,李俭已经换上了从六品上的上县官服,至于李渊赐给他的在长安的宅第,李俭便委托柴县丞前往接收。

    他现在就母子二人,母亲就随他住在县衙,也不愿意独身住在长安,但总归是朝廷所赐,所以李俭就请柴县丞帮忙买几个奴仆照看打扫。

    他现在身边多了个师爷,是李俭写信给李三娘,由柴绍给介绍的,是个三十多岁的文士,河东人氏,却不是什么世家,姓林,充当李俭的管家兼幕僚。

    算下来各种赏赐,李俭身家已经有千余贯,但大多是金银器物和布帛,却没有多少铜钱。

    而李世民离开没几天,就带着一群人来到了周至县。他却没有停留,只是指着身后一名二十多岁的男子说:“这位是长孙郎中,我的舅兄,由他协助李县令。我还要赶往视察诸县折冲府事务。”

    于是李俭将李世民送出南门,那位长孙郎中便催促地说:“李县令,事不宜迟,赵国公交代的事情,咱们就开始吧。”

    李俭盯着这位长孙郎中,显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身材瘦长,皮肤白皙,相貌不差,就是眼神很是灵动,一看就是心思极其灵活巧变的。

    李世民没有介绍长孙无忌的官职,但显然比自己官大。于是李俭说:“长孙郎中请随我来!”便带着他和一行人向城中走去。

    长孙无忌疑惑地问:“我听说你给赵国公讲,你会造琉璃,怎么不在城外?”李俭耐心地说:“小规模制造,不需要多大的场地,郎中随我去便是。”

    于是李俭将他带到县衙不远处的一处宅院,这里原本是一处富豪之家,但向善志占据周至县城时,将这一家人都给杀了,故而这处宅院就成了无主之地,被李俭借来暂时使用。

    看到门口站了几个衙役看守,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却没有多说话。李俭随口问了跟随而来的有哪些是工匠,哪些是奴仆,就边走边指派人手。

    他已经将宅院分成了数个隔间,每个隔间都留一个衙役看守。一边分派,一边说:“入内不得喧哗,不得彼此交谈。若有违背者,杖!”门口看守的衙役们立刻大声说:“诺!”

    李俭随口将人都分配到各个隔间后,又带着长孙无忌一个人,从头开始往回走。他好心提醒地说:“郎中最好将所见记录下来,下官也会提供一份详细的技艺方法。”

    长孙无忌瞪了他一眼,便出门去取纸笔,李俭便在第一个院子中说:“这里选用的是河砂,河砂需以细目筛将大的石子筛除,然后以箩二次筛选。”

    看到被他分配干活的两个奴仆还傻乎乎地站着,李俭便蹲下身来,用木锹铲起一锹河砂,那个奴仆才慌忙接过手干起活儿来。

    按照李俭的吩咐,将河砂二次筛选完毕,盛放在簸箕中,门口的衙役便进来接过,然后端到了最后的院子。

    第二个隔间,则是备好的生石灰,李俭说:“这是从广济监买来的。”于是房间中的奴仆用簸箕也装了石灰,由门口的衙役送走。

    第三个房间,则是备好的石膏,李俭继续说:“还是从广济监买来的。”接下来是提前备好的草木灰、石英。

    然后来到最后的院子,当中已经建好了两个长方体的铁炉子,炉子下方添加木炭、石炭的灶台旁,还连接了一个新的风箱。

    李俭命人将准备的几种原材料各自称重,这个比例他记不清楚,但却记得主要是河砂,故而河砂大致占了八成以上。

    于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比例混合之后,便打开了铁炉的顶部,顶部架设了一口带耳小铁锅,将原材料倒入,以厚厚的铁板盖上,李俭又命人以湿黄土粘在盖板四周。

    添加木炭、煤炭后,便有奴仆扯着风箱开始送风。李俭招了招手,长孙无忌这时候才注意到,身后多了个官员,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李俭说:“这位是广济监丞宇文少恭,恰好来城中采买,所以请他来观望火候。”长孙无忌自是不信,他听说过广济监,但哪有这么巧的事情,而且广济监丞虽然品级不如县令,但凭什么别人要听你一个小小县令的。

    但他城府颇深,只是微微点头,却不说话。宇文肃自然是李俭请来的,李智云不可能一直呆在集贤乡,所以培训熟练工匠的事情,就交给了宇文肃。

    由于没有温度计,即便有李俭也不知道烧琉璃需要多高的温度,他就按照烧瓷器、陶器的方法来处理,而宇文肃有一个能力,他曾经向一个烧制陶器的老工匠学习过,如何通过火色辨认火候。

    这个本事就很厉害了,这也是为什么此前李俭向李三娘、李智云展示烧锻石灰时,李智云将宇文肃请来的缘故。

    李俭交代了几句,说:“长孙郎中,堂上请,这火要烧一个时辰以上。”长孙无忌却不理会,只是围着火炉看来看去。

    无奈李俭只得交代身后的衙役,从县衙运了一顶帐篷来,就搭设在院子一角,方便长孙无忌和宇文肃休息。

    宇文肃便缠着李俭问了些问题,长孙无忌却是坐不住,不时出帐篷抬头看太阳的方位,以确定时间。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长孙无忌便说:“时间到了。”李俭无奈,出去看了一看,宇文肃也盯着炉灶看了看,轻轻摇了摇头。

    于是李俭说:“再等一个时辰。”长孙无忌脸色愈发不好看,却也没有说什么,返身进了帐篷。于是李俭指挥奴仆,将备好的木炭再次添加到灶台中,眼看拉风箱的已经换了两个人,热的浑身冒汗。

    这一次不等长孙无忌提示,眼看又过了一个时辰,炉灶火焰的颜色都变了,宇文肃点了点头,李俭便说:“开炉!”

    便有一名工匠小心翼翼地将已经烧裂的黄土敲碎,又将铁盖扫拂一番,然后以铁钳将铁盖提起,却见那口小铁锅中,已经是通红的流体了。另外一口锅也是如此,李俭不由得大喜。

    于是他亲自提起备好的铁勺,小心地舀了一勺,慢慢地倒入到旁边木板桌子上的模子中,待到冷却时,一块充满了气泡、颜色偏暗黄色的半透明玻璃就显现了出来。

    在场的数人无不惊叹,长孙无忌看向李俭时,眼神都变了。他自然是见过琉璃的,李俭却摇了摇头:“气泡太多,却是废了!”

    又让一个大腮帮子的工匠,提着一个备好的中空的铁管来,将一头沾满了流体,架在一旁,然后拼命吹了起来。他边吹边按照李俭的要求转动铁管,居然吹出了个中空的容器来。虽然这容器造型难看,但长孙无忌却欣喜无比,凑在一旁不住地看。

    另外一锅的流体也同样地做了一块平板玻璃和一个造型怪异的容器来,只是都略显土黄色,颜色并不纯正。

    李俭摇了摇头:“若是有中空的钢管,大约就没有这么多瑕疵了。”长孙无忌瞪了他一眼,回头交代一名随从:“现在立刻返回长安,去寻赵国夫人,按照这铁棒的样式,做几根钢管来。”

    那随从便掏出工具,丈量了一番,急匆匆地向长安而去。李俭看长孙无忌携带的工具齐全,不由得佩服,心想难怪唐太宗看重你!

    见李俭并无兴趣,长孙无忌便卷了长袖,也学着去做平板琉璃,他的手很稳,倒了一块待冷却后,在李俭的提示下,便以湿毛巾抓在手中看了又看,对着太阳又仔细看了好一番。

    李俭则鼓励那几名拿铁管的工匠:“你们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吹,不用担心损坏,做不好也没人责怪。”那几个工匠都看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摆摆手,他已经看过了流程,知道这琉璃的原材料简直到处都是,如果能够培养出一个熟练的工匠来,哪怕再浪费几车材料他都不心疼。

    宇文肃也跟着做了块琉璃来,高兴得仿佛得了块宝贝一般爱不释手。有个工匠胆子大了起来,便拿了根铁棒,和一个吹琉璃的工匠商议后,以铁棒塑形,居然吹出来一个茶壶模样。

    李俭不由得感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果然是无穷的。那个琉璃茶壶虽然出水口没做好碎开了,但整体造型李俭很是满意,他已经对这些工匠没有更高的要求了。

    他看了一眼长孙无忌,显然长孙无忌也猜到了李俭的想法,抱着自己制作的琉璃板,大声说:“皆有赏!”于是工匠们顿时欢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