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第一县令 » 第11章 李智云拜访

第11章 李智云拜访

    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其实很慢,按照制度,官员每十日就可以休息一天,也就是旬休。只是现如今天下未定,所以这个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

    李俭已经将母亲接来县衙,隋朝制度,官员是有公廨田的,周至县作为京畿上县,有田二顷,只是李俭受李仲文阻挠,临时官职降了一个品级,但公廨田却是不少的。

    有这二顷田的收入,足够李俭母子两人生活。李俭自穿越而来家境就很贫寒,虽然在娘子军任职时,经手物资数以万计,但他又不贪墨,当了临时县令以来,也忙碌于事务,所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并不高。

    到了年底,县内诸事务几乎处理完毕,李俭于是写信,再次央求师父岐晖赐字。毕竟是县令,虽然是临时的,好歹也是官员,但李俭一直没有取字。

    本来取字应当是他便宜老爹李仲武该做的事情,但李仲武已经失联快六年,认识了岐晖后,老道人又一直想拉李俭入道,觉得应该脱离俗世,也没有给李俭取字。

    眼看自己再过半年就二十岁了,还没有字,于是李俭再次请求师父给自己个字。当然李三娘通过马三宝之口,也暗示了李俭应该取字。

    岐晖最近很得李渊崇信,一时都忘记了这个徒弟,收到辞别李俭回到观中的王实带来的信,他思考了许久,决定答应下来。

    于是数日后,李俭收到回信,打开来一看,脸色有点儿黑,岐晖给他的字是“文约”。“这他娘的不是汉末韩遂的字吗?”他忍不住骂了一句,但还是接受了,左右不过是个称谓、符号而已。

    过了新年没几日,京兆尹和吏部的两名官员就带着印、服以及数名小吏前来,首先确认了李俭此前临时任命的佐史,又补全了周至县官吏的名额。

    周至县为上县,县丞为从八品上,县尉则为从九品上。隋朝的县尉并非一人,以周至县为例,有两个名额,分管六曹。至于县内士兵,则属于折冲府管辖。

    于是周至县衙门的官吏就大致配备完全,李俭也领到了新的官服,圆领浅绿色,这个颜色让他很不爽,他现在属于七品官,如果以周至县上县的分类,他应该是从六品上,官服是深绿色的,总之都不好看。

    新来的几名官员很有意思,县丞姓柴,自然是柴绍的一个远亲,两名县尉,一个姓高,渤海郡人,是秦国公李世民正妻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的族人,另外一个姓韦,出身京兆韦氏,自称是名将韦孝宽的远支族孙。

    说白了,这两个县尉虽然来头甚大,但却是本族中能力一般、家族地位也不高的偏远支系,却与李世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之而来的还有一道李世民的命令,此前李三娘交给李俭的五十名士兵,就地转为三班衙役,脱离军籍。

    李俭自入职以来,并没有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在县衙添加了三班衙役,班头与各曹佐待遇等同,但却没有品级,归县令直属。

    大约李世民私下里收集了关于周至县的各种信息情报,对李俭私自设立的三班衙役并没有表示反对,这实际就是一种默许和支持了。

    李俭不由得感叹李世民的大气,虽然设置三班衙役,他可以用战争时期为借口,但总归是不合乎制度的,现在李世民一道命令,就相当于认可了他的行为,也承担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这么有担当的领导,李俭还能说什么呢?

    李俭却并不知道,他在周至县安抚流民百姓时,宣扬这都是秦国公忧民疾苦,李世民得知后,很是高兴,这是替自己扬名的好事,他自己要有所回报。

    于是李俭欢迎了几位下属的到来,又将诸官吏召集,厘清了各人的职责,便开始考虑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与李俭当初设想的不同,他这个县令其实是很清闲的。平时也并没有多少案件需要处理,毕竟是战时,关中目前属于军管,民间一些小的纠纷,自有宗族内部解决,他也无法插手。所以到目前,居然连一起能够让他开堂审判的案件都没有。

    李俭一向觉得,既然做官,就要做好本职工作,这既是他向上爬的手段,也是他想要博取名声的一点儿私心。

    于是他坐在书房,提笔写到:“农业。”不论如何,身为县令,周至县目前最大的工作就是维持农业生产,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

    李俭对农业并不精通,此前他通过李三娘借阅了一些书籍,知道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速度之慢。于是他提笔写下了《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

    《氾胜之书》是西汉时氾胜之写的一部农书,但李俭觉得这本书可能已经失传了,于是将重点放在了《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他猜测长安城内隋朝皇室或许有收藏,于是决定请李三娘帮忙借来。

    若能借得《齐民要术》,就要传播,于是李俭又写下了“印刷术”三个字,于是再次发散,接着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但他犹豫了许久,觉得如果自己现在就发明出这玩意儿,恐怕真的是取死之道,想要提笔划去,笔尖停留了片刻,还是落了下去。

    有了农业技术,就要有农业灌溉。周至县境内河流众多,这却是优点,所以李俭打算,修缮并开挖引水渠,同时使用翻车、水车等机械工具。

    有水车,或许就可以进一步搞出来水力磨面,或者风力磨面,但这些机械类的东西他也不是很了解,那么就需要长安工部的帮忙了。

    单一的农作物也不完备,只能保证百姓有饭吃饿不死,要发家致富还得寻求别的办法。想到周至县南有许多果园,李俭又提笔写了农业加工业、果酒几个字。

    从果酒又想到白酒,而白酒需要粮食,需要蒸馏,现在恐怕还是不行,但小规模的产出应该是可以的,于是李俭准备找师父岐晖帮忙。

    他觉得岐晖一门心思发展道门是没有前途的,道士的专业是什么?炼丹!炼丹是什么?原始的化学反应啊!不走朴素的科学道路,反而走宗教路子,不是越走越窄吗?

    这实际上也是师徒二人的不同,李俭想要利用道士的炼丹手段,来达到其他方面的成就,于是他继续提笔写下了化肥、火药,然后他又把火药两个字涂抹掉。

    周至县距离长安不远,完全可以发展出蔬菜种植产业,于是李俭继续写,又想到了玻璃、温室大棚。

    他还没有来得及仔细考察周至县的手工业,但他觉得,周至县西的太白山、南部的终南山,应该多温泉,那么就可以发展出温泉旅游产业,而且很有搞头,甚至可以推出针对贵族和百姓两种不同的产业。

    只是他还需要对周至县有多少温泉进行一番调查,于是李俭洋洋洒洒地写了近万字的规划,越写越觉得,他可以做的、必须要做的事情有太多,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有人支持。

    身为官员,李俭是不可能参与他规划中的许多产业的。按照这个时代的传统,倒是可以从家族、母族中找代理人,但李俭的身份尴尬,他现在极缺帮手,或者说合作伙伴。

    李俭本想问母亲是否还有家人,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一个当年的长安歌女,哪里有什么家人呢?他决定不问,免得母亲伤心,想了一想,决定找人合作,比如师父岐晖,比如李三娘。

    就在李俭盘算着该选哪些产业与师父或者李三娘合作时,有人却突然来访。县衙外,停了两辆马车,以及一队骑士保护。下车的却是李渊的幼子、楚国公李智云。

    李俭不知道李智云为何突然来访,此前作为警示救命的回报,李三娘、李渊数次赏赐,李渊给了一堆金银布帛,如今天下流通的货币是铜钱,但李渊缺钱,而永丰仓里这些东西却很多,就被拿来当作赏赐给了李渊。

    李三娘的支持更多,比如给了李俭五十名士兵,推荐他当了县令,但李三娘现在毕竟不掌权,也就没有更多的东西可以给了。

    看到从马车上卸下一箱箱的财物,李俭有些发楞,却见李智云再次郑重向自己下拜,说:“先生示警救命之恩,智云无以为报,只有些许财物,还请先生收下!”

    李俭连忙说:“下官忝为县令,不敢当楚国公酬谢!”李智云却摇了摇头:“救命之恩,与身份何关?”

    他这一句话顿时博得了李俭的好感,只觉得李渊的家教当真是不错,而且李渊、李世民、李智云,包括李三娘,似乎都不是喜欢摆架子的人。

    于是便说:“既如此,下官却之不恭了!”他这礼收的心安理得,任谁也挑不出错的。于是请李智云在后堂入座,又让人搬来数个火盆。

    李智云说:“听闻先生是楼观道岐真人的高徒,先生当真有未卜先知之能吗?”他最为好奇的是,李俭告诉李三娘自己会被抓,大致算了一下时间,就在自己果真被抓的前几天。

    李俭心想我要真有这个超能力就好了,于是故作高深地说:“道术博大精深,下官学得一点皮毛而已。只是随意泄露天机,于人间不利,故而下官也不敢随意乱说。”

    李智云笑了起来:“果有此术,先生真神人也!”李俭想了想便说:“若天机与有福之人有关,则无碍!”

    李智云“哦”了一声,问:“我可算得有福之人吗?”李俭点了点头:“楚国公贵不可言,自然是的。”他故意掐指,然后说:“下官算得,楚国公当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