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初唐第一县令 » 第4章 成军首战

第4章 成军首战

    戏下之盟后,李三娘的部下,实际上就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是实力最强、拥兵数万的何潘仁部,第二部分则是马三宝为总管,包括李仲文、丘氏兄弟、向善志等。

    何潘仁本是西域胡人,从其父亲开始就在长安经商并定居在周至县,是个家资富足的大商人、大财主。后来因为犯法,害怕被官府抓捕,于是干脆逃到终南山,招揽了许多亡命之徒当了个山大王。

    没多久天下大乱,也就没人管他了,于是何潘仁胆子越来越大,收拢部众数万人,聚集在了首阳山司竹园附近。事实上在李俭第一次拜访李三娘时,她就已经私下里与何潘仁联络。

    但何潘仁当时并没有任何表示,直到李渊起兵的消息传来,何潘仁觉得可以搏一搏前程了,这才答应了马三宝的游说,前来投靠李三娘。

    这也是为什么李俭是在司竹园拜访的李三娘,因为何潘仁当时虽然在观望,但也表达了一定的诚意,那就是给予李三娘以保护。

    李三娘的部下之中,虽然何潘仁的势力最大,但他却不得不依附,不是因为他是胡人,而是因为他是商人。商人的地位历来低下,而他也最终选择了臣服于李渊在长安的代表李三娘。

    马三宝的部下,则多是原本隋朝的官员以及官员子弟,向善志是个例外,他是周至县豪族,原周至县令,也就是李俭的便宜老爹李仲武逃走后,卫玄原本又奏请并署立了一任县令,却被向善志赶走,霸占了县城。

    向善志崇信道教,于是很快与岐晖勾结在了一起。但岐晖认为向善志不能成事,很快就返回了通道观,当然这其中也有李俭的功劳,他只知道天下最终是李渊的,所以一直向师父灌输这样的思想,而这也导致了岐晖的观望。

    李三娘的军令很快下达,以何潘仁、马三宝为左右两部,前往迎敌。李俭已经摩拳擦掌,准备迎接他穿越而来的第一次冷兵器战斗,却被告知,他不用随军,而是留在营中继续本职工作。

    李俭顿时愣住了,找到了自己的上司史成,问:“大军出行,难道我们辎重后勤营不需要随行吗?”

    史成大笑了起来:“咱们现在驻扎在新丰县,距离长安这么近,战兵出行即可。而且冯司马会带队跟随,你是管收的,如果大军有缴获,自会运回营中,将军还需要根据清点论功行赏,这才是你的差事。今天蓝田又运来一批兵甲,你去清点入库吧!”

    李俭于是无奈地应下,史成悠闲地迈着一条行动不便的腿,朝后营走去。先前他还觉得自己的差事会很劳累,但很快发现李俭干得相当不错,于是也就放下心来。

    史成觉得李俭是个人才,没有必要上战场,万一出了点儿意外,自己去哪里找这么好使的手下呢?所以他宁肯派冯起,都不愿意派李俭出去。

    李俭自然不知道,因为他本职工作干得好,上司重视,就免除了认为的苦活,于是只得怏怏地继续跑到库房帐篷清点整理各项物资。

    自李三娘打出旗号后,便陆陆续续有人前投奔。经过马三宝的挑选,如今李三娘的直属部队已经有六七千人,但绝大部分都是未经训练的农夫,故而这一次马三宝只带了三千本部人马,加上李仲文、丘氏兄弟、向善志各部,集结了大约万余人。

    为了照顾这六七千人的战兵,辎重后勤辅助兵就有三千余,总营官却不是史成,而是另外一名同样出身柴府的老兵。史成手下有四个副手,都挂行军司马之职,李俭专管收,冯起专管支,还有一个专管炊事,另外一个则管理各种杂物,比如浆洗、缝补军服、战袍等。

    所以这四人里面,冯起的权力更大,是四个副手之首,但李俭时不时又会被李三娘或者马三宝请去询问军情,于是就成了副手第二。

    有人的地方自然有江湖,但李俭对这些私下里的权力抢夺并不理会,他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放得很长远,他盯上的那个人,是未来的唐太宗,目前正作为李渊的前锋,攻打驻守霍邑的隋朝虎牙郎将宋老生。

    新入营的这一批兵甲是驻守蓝田的段纶送来的,现如今整个关中地区最强大的隋朝势力,就是驻守大兴城的代王杨侑。而李三娘由于位置原因,顶在了最前线,所以段纶和李神通对李三娘的支援很是大方。

    押运物资的也是个老熟人,是段纶的家仆,有个挺惊悚的名字,名叫段镇淳,在段纶部下挂了一个行军司马的衔。和史成一样,也留着一部大胡须,一道恐怖的伤疤从右眼斜着延伸到右颊,这也导致他右眼有些残疾。

    李俭将他迎入后营,段镇淳就自顾自地找了张草席跪坐了下来,不住地喘气,据他自称,大业九年,也就是四年前,他随大军前往征讨高句丽,胸肋下中了一箭,面门又被砍了一刀,好在命大没死,却落下了后遗症。

    早有后营兵送上井水冰镇过的水果和温开水,段镇淳便提着水壶慢慢喝,看着自己的一名下属捧着册子跟在李俭身后。

    李俭站在一辆大车前,这是一辆装满了横刀的车,大约是赶工,所以横刀的刀鞘都没有配备齐全,数十把一捆,用草席绑着堆在车上。

    李俭随意抽出一把来,用手指弹了弹刀身,便又费力塞了回去,一连抽查了十余把,才对身后的一名小吏说:“清点数量吧!”

    他挨个将这十余车的兵甲查验完成,看着士兵们开始忙碌地清点,并按照要求分别堆放,这才满意地坐在段镇淳身边。

    “如何,李司马?”段镇淳歇息了这么久,总算是缓了过来,问。

    李俭点了点头,说:“何时返回?”

    “明日。下一批再运来就得等一段时间喽!狗日的王世充在洛阳那边不安生,段总管也得准备一二。”

    “那晚上喝点儿?”

    “甚好,甚好!”段镇淳顿时捋着胡须大笑了起来,李俭虽然只管收,但好歹也大小是个官,借着权力谋一点儿小私利,任谁也不会说什么。

    事实上史成的四个下属,就属李俭和冯起最清廉,无他,冯起是个道士,他所求的和师父一样,目的是为了立功,从而扩大道门的影响力。李俭是觉得没必要贪图这么一点儿小利,他的目标更长远。

    “也不知道这仗要打到什么时候?”段镇淳发出感叹。

    “用不了十年,天下即可平定。”李俭说:“只是天下平定了,还有突厥,还有高句丽,仗是打不完的!”

    段镇淳差异地盯着李俭:“你这后生小娃娃,打仗是好事吗?听你口气,咋还盼望着打仗呢?”

    李俭大笑:“你老人家遇到了隋帝,好大喜功,不体恤百姓。这唐国公做了天子,必然赏罚分明,打仗就有军功,就有勋有爵,不是美事么?”

    段镇淳摇了摇头,决定不和少年人争论这些事情。

    入夜,李俭让伙头兵做了一餐,又提了一壶酒,找到了段镇淳。段镇淳很是失望:“吃你两顿饭,每次都是一壶酒。”

    李俭大笑:“我倒是想多拿一壶,只是你老人家身体撑不住啊!”段镇淳默然,片刻又大笑:“你小子是咒老子死呢!”

    这是李俭唯一一个区别对待的人,无他,仅仅是因为他的名字,以及他曾经出征过高句丽。

    送走段镇淳后,李俭又恢复了他繁琐的工作,只是一想到不能亲临战场,就莫名地心烦意乱。毕竟这是他穿越以来的第一次战争,他是真的想近距离看一看冷兵器时代是如何战斗的。

    可惜没有上官命令,他也不得随意出营,李俭所求甚大,他实在不愿意因此而在李三娘那里丢了印象,这让他更加患得患失了起来。

    于是李俭坐在帐篷中大骂:“他娘的!”帐外一个小吏连忙钻了进来:“司马,可是下官差事有纰漏?”李俭摇了摇头:“没你的事儿!”那小吏这才诚惶诚恐地退了出去,心里仍旧很是担忧。

    由不得小吏不担心,此前李俭下属有个小吏,故意将一批从鄠县征来的布匹定为下等,却暗中从新丰县买了一批粗布更换,虽然差价只有几贯,却被李俭查了出来,于是立刻上报史成。

    史成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李俭却坚持要继续上报,于是报到马三宝那里。马三宝为人机敏狡猾同时又忠心耿耿,知道自己必须要协助李三娘管理好军队,于是马上当做典型,将这个从本地官府征来的小吏抄了家。

    事实上李俭本不打算对待手下如此严苛,但这个小吏做的事,让他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于是搞得手下的小吏很是胆战心惊,有些人也心怀不满,却不敢表现出来。

    因为这些小吏最是人精,能看出来马三宝对李俭的态度,有这么个李三娘的心腹当靠山,他们实在惹不起。对此李俭心知肚明,但他并不打算改变,因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大约七八日后,李俭入职以来难得一天清闲,于是坐在帐中整理文册,却听见有人在外面大喊:“大捷!大捷!”

    他连忙站起身来冲出帐外,却发现不少人都钻出了帐篷,向营中聚来,只见一名骑士,挥舞着一面红旗,继续大喊:“昨日与敌接战,我军大胜,斩首五百余级,俘虏二千!”

    李俭喃喃地说:“果真是一场大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