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王少与女人的爱恨情仇 » (十)、家运亨通,少年入党

(十)、家运亨通,少年入党

    转眼已经是2001年的元旦了。王奇昌、谢燕夫妇在家休息。

    在客厅里,王奇昌对谢燕说:“我们泡壶毛尖,你去拿出来吧!”

    “好。”谢燕拖着平静的脚步来到储藏室,在樟木柜里拿出一盒毛尖茶,旋即来到客厅,交到王奇昌手上。

    王奇昌看着包装说明读道:“信阳毛尖香气高鲜,有熟板栗香,汤色鲜绿,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匀整,为送礼佳品。”

    他暗忖着:“毛尖茶很多地方都有出产,但通常以信阳毛尖为尊,目前行价‘明前名雪芽’一斤要2600元。夫妻俩这样泡了有点可惜。”于是对谢燕说:“这信阳毛尖包装很好,抽了空,耐保管。谢燕,要不这样,干脆换霍山黄芽吧。”

    谢燕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到储物室拿出了一罐铁盒的霍山黄芽。

    王奇昌为了缓和刚才使唤谢燕而导致她有所不快的尴尬气氛,一边用开水冲泡着茶具,一边对坐在旁边的谢燕说:“霍山黄芽也是名茶,它盛产于AH霍山县。这茶呀,你看: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等一下泡出味后,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茶汤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他说到这里,开始放茶叶,然后用滚开的清水从高处往下冲,旋即又将茶壶里的第一水立即冲洗茶杯。接着,又用开水冲茶,然后冲进两个小杯里。对谢燕说:“好了,你尝尝。”

    看到谢燕端起杯子,说了句:“真香!”王奇昌也拿起杯子先往自己的鼻前闻了闻,然后呷入口中。接着说道:“霍山黄芽之所以出名,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在本质。这茶里芳香物质和生化成分含量十分丰富。据说它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其中香叶醇含量高出一般名茶5倍之多。同时,霍山黄芽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虽不能‘久服得仙’,但长饮霍山黄芽,确实有助于延年益寿,有益于身体健康。霍山黄芽的优秀品质缘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它产于该县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

    谢燕看到王奇昌没有打住的意思,说了句:“你是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面的事情全知道。”

    王奇昌边笑着边继续做他的茶道,嘴上也没有闲着。他说:“霍山黄芽加工工艺复杂、工序繁琐,是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唐朝李肇的《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宋代开设霍山茶场,茶叶主要运销苏州、扬州、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地。明朝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的《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1915年,霍山黄芽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你想,这茶简单吗?”

    谢燕说:“茶是好茶。但是俗话说得好:‘抽好烟的不买烟,喝好酒的不买酒,泡好茶的不买茶,上酒楼的不掏钱。’我说啊,市场全是被你们这些人搞坏的。”

    王奇昌喝了一杯茶,回应道:“哎,我算是小小老百姓。我想不坏也难。你说呢?”

    谢燕好像忽然想到什么,说道:“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王奇昌安慰道:“没有什么事,富贵险中求。很多人想占这个位还坐不上呢!喝茶,不要想那么多。”

    这时,王奇昌的手机响了。

    他接通电话,对方马上说:“喂,王总吗?我是县一中的肖校长。我跟你说,你儿子王小英这学年进步很大,他的上进申请已经在支部通过了,上面很快就要批准了。祝贺你们,一是官宦世家新添生力军,江山代代有传人,可喜;二是在和平年代,十几岁就有这样进步的,在全国也不多见,可贺啊。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可喜可贺!哈哈哈!”

    王奇昌激动地说:“谢谢你,谢谢!这几年,你老没少对小英动心思。要说,没有你的关照,他会有今日的进步吗?所以,您是我们家的贵人,我不会忘记的。”

    肖宜权接着说:“我马上要到学校图书馆工地去看看,就聊到这儿吧。哦,对了,改天我那图书馆剪彩,你还要来帮县长脸上贴金增光呢!我先请为敬。”

    王奇昌说:“到时一定来。原先说好的资助款的尾数,明天叫我公司财务送到学校。谢谢您啊!”

    “拜拜!”

    谢燕看到王奇昌放下电话,很高兴地明知故问:“英英有喜事了?”

    王奇昌有点苦涩地笑了笑,说:“肖校长是催他们图书馆的捐赠款来了。阿英这事一定要他通知吗?阿英自己不会说?”

    王奇昌回忆道:“自从你那宝贝儿子进了县一中,我们黄叶公司每年都会划付给它不低于一万元的赞助款,聊补他们办学经费不足,建图书馆另外捐赠了五万。逢年过节给校长主任办事、送礼更不在话下。但肖宜权也是性情中人,也没有撂下我们阿英什么事,在中学的第一学期,让他如愿入了团,现在差不多要毕业了,又提携他更进一步,而且时间也恰到好处,待到高中毕业就是正式的了。这怎么说呢?”

    谢燕说:“英英的事办得顺就好。”

    ……

    不久,王小英在中学就读期间政治上进步的消息传到王乃章的耳朵里。

    王乃章也是很激动,有一天,他对王奇昌、谢燕和其他家人说:“好啊!说实话,人就要少年有为,一生才主动。什么大器晚成,像姜太公八十岁才拜相,虽然可贵,但也有点惋惜:你早年干什么去了?”

    接着,他又说:“我二十几岁被聘为你们读过和阿英现在所读的县一中的校长。说实话,我当年这么年轻要领导知识分子扎堆、学究气味浓厚的县一中,没有两下子行吗?而且老师有时候是最小器的,七十年代县一中不是传出一个笑话吗:‘吃多吃少没关系,就是要分匀。’当时老师也吃不饱三顿,还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少老师就跑到饭堂看那炊事员分菜,看到分得不公便对炊事员发的牢骚——现在看来,真的笑死人!”

    看到家人饶有兴趣地听着,他问道:“阿英今年几岁了?”

    谢燕回答:“八三年的,十七岁了。”

    “十七岁?”王乃章重复了一句,“是到了应该做事的时候了。很多老前辈也是二十几岁就当上军长了。一个军多少人?三万多人啊!一军之长对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都要管,还要打胜仗。你们说,人家的子女为什么就有这样的本事,而我们的子孙就不行?古人有句话: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人们看得出来,王乃章乃至王奇昌、谢燕夫妇多么希望这位根正苗红、少年得志的王小英,日后能成为王家上下的骄傲。他们或许期待着一颗政治新星在王家、在GD大地冉冉升起,发出耀眼的光芒,甚至照亮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