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马踏祁连 » 第三章 一网打尽

第三章 一网打尽

    过了几天,傍晚时分,二百多贼人押着仆役,赶着各式各样的大车小车,回到了马家堡。天近黄昏,堡墙上的马家族人带着投靠过来的贼人,打开堡门,把这支贼人迎了进来。

    看到大头目没有过来,迎接的队伍中夹杂着陌生人,带队的贼人头目也不疑有他,以为是大当家收服了马家堡的汉子,还暗自为队伍壮大而高兴,大大咧咧地一马当先,进了马家堡。

    队伍全部进入马家堡,堡门突然被关闭,大门通向祠堂的大街两边屋顶上,站起了无数拈弓搭箭的马家族人和羌兵,听到一句大喝“动手”之后,立即箭如雨下,把猝不及防的贼人射翻了一片,而原本正在身边殷勤帮忙的马氏族人,立即翻脸,麻利的捅翻了身边一个个贼人。

    原本进入马家堡,松了一口气的贼人,被这一波狠击打蒙了,还没有反应过来,又一波箭雨射了过来。

    这时贼人才反应过来被算计了,聪明的立即躲向两边的民宅,最终还是被两边屋顶上的弓箭手射成了刺猬。

    还有一些见机快的,立即扔掉武器,跪下投降,其他人也有样学样,也有那妄图反抗的,很快便被砍翻在地。

    这一伙偷袭马家堡的贼人,至此一个不漏,全部落网,不仅送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自己辛辛苦苦打劫而来的财货,好不容易抓捕来的工匠,以及贼窝必不可少的压寨夫人,悉数送到了马家堡人的手里,这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天一早,马陵依照前约,将所有财货,分出一半送给来支援的羌兵,让他们带回去,算作谢礼。

    投降的贼人按照前例,杀一批,招降一批,前后相加,还剩200人左右,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劳动改造,今后马家堡的基本建设和劳役,他们就是主力军了。

    经此一战,马家堡也吸取教训,建立了自己的乡勇队伍和巡防力量。50多个罪孽较轻、真心投靠马家堡的贼人,由马暃掌管,选五名弓马娴熟的马家堡子弟为什长,十名最早投靠的贼人为伍长,负责外围哨卫和巡逻。

    马暃给这些人许诺,要是表现良好,训练积极、作战勇猛,1年后发放土地,转为庄客。

    乱世人命不如狗,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够安身立命,也让这些人彻底降服。

    马家堡也从族人、庄客、仆役中选出精壮50人,作为堡内常备力量,由马陵亲自带领,持枪挎刀背强弓,每日进行操练不停。

    其他堡内壮丁农闲之余,也要操练合击,散则为民,聚则为军,保卫自己的家园。

    贼人带回来的工匠,除个别想回家,马家堡发放路费,其他人都愿意留下,为救了自己的马家堡效力。有家眷的,马陵也想尽一切办法接过来团聚。被贼人糟蹋的女子,也都愿意留下在马家堡生活,作了妥善安置。

    这样一来,马家堡人口不降反升,从原来的700多口,增加到1000余口,精壮居多。许多家人死于战乱、散失丁口、家里遭灾的家庭,参与作战、立下功劳的家庭,马陵毫不吝惜的发放财货,组织人手帮助修复房屋、放牧牲畜、种田种地,给予补偿,维持生计,一时间马家堡哀色明显少了几分,慢慢的恢复到此前的气象。

    这次重新夺回马家堡,马陵父子指挥有方、冲锋在前、功劳卓著,战胜贼人后处事公道、处置恰当、安排合理,人人皆服,威望如日中天。

    特别是以前痴痴傻傻的马暃,终于开了窍,现在都是“少族长、少族长”的叫着,走到哪儿人们都是竖起大拇指。

    羌兵带回大量财货回去后,也引起了周围羌族部落和汉人坞堡的关注,马陵父子的智谋、武勇、诚信开始在周边传播,一些流民、小户人家开始投靠、徒附马家堡,马家堡的人口快速增长。

    马家堡也一改之前只收留精壮的政策,利用当前正值开春,祁连山积雪开始融化的大好时光,组织流民兴修水利、开荒种田。

    马暃力排众议,采取积分制管理,每年参加劳役、兵役和缴纳粮食,统统计算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可以赎买租种的土地、农具、牲畜等,成为一名有土地的自耕农。

    积分制实行后,安定了流民,增强了归属感,让他们快速的融入了马家堡。

    快速增长的人口,也让方圆不过二里的马家堡越来越拥挤,只能向外扩张。

    相较于其他族人提出的在马家堡现有堡墙再建一圈的建议,马暃根据马家堡居于小山岗之顶,周围坡地具有一定坡度的特点,提出以现有马家堡为内堡,按照后世欧洲棱堡的理念建外堡,形成多边形的外墙,新附之人居于外墙之内。

    外墙依据地势,分为两层,第一层高丈余,与第二层相隔丈余,中间用土石夯实。第二层也高丈余,在地形的加持下,形成错落有致、犬牙交错的城防体系,增加外敌攻击难度。

    不过工程量比平直的围墙也是多了几倍,以马家堡的人手,目前也只能开工一个小角。

    随着人口的增多,各类技能人才也逐渐增多起来,烧砖的、制陶的、打铁的、硝皮的、木匠、裁缝等等越来越多,马家堡也妥善安置,帮助把砖窑、作坊什么的给建了起来。

    铁匠师傅则统一在内堡划定了个地方,建设了打铁工坊,负责铁制武器、农具和生活用品的打制。

    马家堡没有闲人,马暃自己也没有闲着,在继续打熬身体、苦练武艺的同时,也央求父亲聘请读书人为自己教授文化知识。

    马陵非常上心,从敦煌郡渊泉县高薪聘请读书人张择当老师,教授这个时代的文化知识,毕竟以马暃穿越前的智力,写自己的名字都困难,更不用说读书识字了。

    马暃前生虽然是大学毕业,可学的也不是古文,东汉末年公文用的小篆,平时用的隶书,张奂家族擅长的草书,不认识的居多,基本上可以称为这个时代的文盲。

    张择出生敦煌渊泉张氏,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就出身于此。两人虽然同宗同族,但张奂是主脉,张择只是旁支,血缘关系比较疏远。

    张奂赋闲在家办文馆时,张择也曾跟随学习多年。张奂出仕后,官位和名气越做越大,累迁太常卿,前几年辞官回到弘农,闭门不出,授课著书,不再出仕。

    张择文不成武不就,性格又比较淡漠,不善于造势,不喜与人争锋,就回到了乡里。

    其有一子,名越,年13岁(172年出生),比马暃稍大,极为聪颖,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为张择所喜,常常带在身边,时时教授学问、考校文章。

    张越父亲极为严厉,少年时光多数是在枯燥的学习经史子集,闲暇之余也就练剑学乐,没啥放松娱乐。

    马暃文化基础较差,张择常让其子代为教授。

    马暃虽然生得雄壮,但是面容憨厚,身材匀称,带着少年人的稚气,一点都没有虎背熊腰那种臃肿,让人比较亲近,再加上马暃另外一个灵魂毕竟年幼单纯,一来二去两人就混的极熟。

    张越人前比较腼腆、拘谨,说话做事彬彬有礼,特别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就是个乖乖宝贝。

    人后呢,就比较跳脱,相互熟悉后,简直就是好奇宝宝,话痨一般,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也就是俗话说的闷骚。

    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讲究君子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皆通,礼、乐、书马暃是学前班还没毕业,射、御马暃却是极好的,数呢,马暃作为后世大学生,自然也不是这个时代仅仅学过《九章算术》一点皮毛的读书人所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