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七十九章 人山

第七十九章 人山

    到达谷底后,亲兵用长枪架起了两排拒马,然后开始等待。

    赵博安看着不远处的十几骑,虽然有点不耐烦,但也没赶走他们,只要不影响围猎就行。

    等猎物被赶到山谷中,他没怎么出手,家丁和亲卫就完成了最后的猎杀。

    观看了整个过程的女郎,故作不屑:“也没什么大不了,当年在邺城,我还见过几千人打猎。”

    一个护卫心直口快的回道:“那帮鲜卑贵族存粹是为了玩,还要我们乌桓人帮着驱赶,这些人才是打猎。”

    “哼!我们走。”

    处理完猎物,全军开始扎营,准备晚上的宴会。

    赵博安站在大帐前,看着十几辆大车卸下货物,又把皮毛运走,心情不太痛快,应该说最近一段时间都不痛快。

    军中后勤之事,一般都是赵前负责,清点完毕后,他前来禀报道:“一共送来一百石盐,明天全发下去?”

    “恩,亲自发到每个人手中,不要经过部落首领,每人十斤盐,三十斤肉,县里兵丁减半。”

    “这样一分,我们就没什么收获,反而要搭上不少粮食。”

    一千一百多人直接参与围猎,县里的两百兵丁运送辎重,不到半个月,消耗了六百石粮食。

    “也没什么损失,反正消耗的粮食算官府头上。”

    赵前有点愤愤不平的说道:“如果不是那个狗官敲诈,我们也不至于白忙活一场。”

    “还是大意了,这次先应付过去,以后小心点。”

    长子县城东南五十里,一个叫萌城的地方,有大量矿工和铁匠,这些人在铁官的管理下,进行铁的冶炼、铸造和销售。乌桓杂胡离萌城不远,赵博安一次性放出那么多农具,太扎眼了。

    不久前,萌城铁官拜访,询问铁制农具来路。赵博安只说是从各处筹集而来,糊弄了过去。但为了避免麻烦,还是找到机会,把大半围猎所得低价处理给了铁官,算是变相贿赂。

    既然宗主不在意,赵前也就不再纠结。

    “宗主,为什么要在乌桓人身上下这么大力气?又是农具又是垦荒。”

    “你看看周围,这片地方多好,既有河流,又有平原,很适合定居,如果我们要在这里繁衍生息,就要收服乌桓杂胡。”

    “可是这里无险可守,不适合建坞堡,又处于上党核心,官府控制要比山里严密许多。”

    “地利不如人和,既然没有大山,我们就建一座人山。”

    “人山?”

    “人心之山。”

    晚上的宴会,呼延信带领家丁守卫营地,石宝率亲卫保护大帐。

    小部落首领全部参加,没接到邀请的部落也派人前来,大帐内众人对赵博安一片阿谀奉承,大帐外三郎和赵前在各个篝火间游走,拉拢人心。

    宴会结束后,赵博安没有休息,先后接见了三人,三人代表三个部落,都是他准备打击的对象。前两个表达了投靠的心思,被他敷衍了过去,这种墙头草要先打一巴掌才能收服,最后一人来意令赵博安有点意外。

    “你是说,你的想法和王琳不一样?”

    王宝诚恳的说道:“我拼命劝解,但兄长仍执迷不悟,非要投靠库傉官部,部民们也很不满。”

    赵博安明白他的打算了,此人想取王琳而代之,是来寻求支持的。不过还是先凉凉他,现在不是介入的时候,等明年春天垦荒和借贷耕牛完成以后,在乌桓人中的影响会更大,再介入就能水到渠成。

    “人各有志,随他吧,只要能按时出兵纳粮。”

    “这……!”

    王宝觉得有点不对,不是应该拉拢他嘛?

    第一次见面没达到效果,王宝也没气馁,这次围猎没有召集他们部落,而参与的人都拿到了犒赏,只要他回去散布这个消息,部民对兄长会更加不满。

    回到县城的第二天,赵博安起的有点晚,外边风餐露宿,到底没有家里舒坦,正在吃早饭的时候,冯小小进来说道:“冯主簿和尧县尉求见。”

    “这个时候有什么事?”

    赶紧吃了几口,起身离开。

    从坞堡抽调的精壮解散后,一些消息经过他们,开始传进各个坞堡,特别是赵家在附近安置了鲜卑人,刚刚围猎又发放了一笔奖赏,依附民人心有点躁动,冯小小现在是赵博安的女人,那些原冯家佃户最先动心。

    冯尧两人来这么早,就是因为昨晚有人逃跑,向西投奔赵家的村子,尧轩得知消息后,意识到不妙,和冯安商量后,决定立即求见赵博安,表达投靠之意,再晚点筹码都没了。

    赵博安一进屋,两人马上行了一个大礼,冯安说道:“赵宗主,冯家和尧家愿意依附赵家。”

    他有点愣神:“恩?”

    “作为诚意,我们愿意把属于长子冯家的人全交给赵家。”

    还真有诚意,他也没问为什么,而是说道:“你们想要什么?”

    冯安立马说道:“允许两家子弟进入赵家学堂。”

    这是小事,赵博安对经学没有敝竹自珍的想法,更愿意把它传播出去。

    “可以,还有吗?”

    尧轩说道:“希望您帮我们垦荒,条件和那些胡人一样,其他就没什么了。”

    “这些我都可以答应,但你们考虑清楚了吗?”

    两人重重点头,冯安说道:“考虑清楚了,两家可以派出质子。”

    赵家又不是绑匪,赵博安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实力。

    “那倒不用,现在说说我的要求,今后你们两家的青壮和部曲,我会征用。”

    “没问题。”

    “那些佃户我也不白要,有多少户就补偿你们多少耕牛。”

    “谢赵宗主。”

    双方达成协议,送走两人后,赵博安原地站了一会,找来呼延信、赵前和三郎。

    “呼延信,你现在回山,如果到十二月,平阳方面还是没动作,就让部曲解散,时间长了,我们也受不了。”

    部曲长时间集结,赵家要负责粮草。

    “诺!”

    “赵前,我和冯尧两家达成交易,原来长子冯家的佃户会交给我们,你去把他们接到城里,明年再安排。”

    “他们舍得?”

    “要给补偿的,接完人后,你也回山吧,明年一月底再出来。”

    “好。”

    “三郎,你找到白子坚,然后去白家,以补偿牛马和帮助垦田为条件,看看能不能把冯家的佃户要出来?”

    “行。”

    回到后院,他没和冯小小讲述佃户之事,等事情尘埃落定,再说不迟。

    不久,白家同意交换,他们遇到了一样的问题,冯家佃户开始逃亡。

    通过此事,赵博安对明年打击那三个乌桓部落,更有信心,也许还能吸引更远处的杂胡部落。

    年底,他回了一趟赵家堡。

    盼儿同意了和李景儿子李维的婚事,经过高氏和李景妻子商量,明年四月成亲。赵博安抽空见了他一面,长相周正,宽和有礼,大体还算不错。

    然后就找到王鉴盘点家底,这事比较重要。

    长子库房还有一万两千石粮食,其中一万石属于赵家,一半是赵家运过去的,一半来自贩卖的农具。这些粮食不够支撑赵博安的计划,赵家还要再投入。

    “除去日常开支,现在能动用两万一千石粮食,八千匹麻布,两千匹绢帛,战马四百,骑乘马九百,耕牛四百。”

    赵博安满意的说道:“这几年收入大增啊!”

    “佃租增加不多,秋天的时候收了一万五千石,三千匹麻布,五百匹绢帛,刚够日常开支和上缴赋税,贩铁和杂货铺收入不错,光山里的五个铺子,今年就收了一万四千石粮食,我们布帛不够,还向平阳和上党卖了七千石。”

    “总体来看,就算有匠作营、牧民和牲畜消耗,每年出产的粮食也有剩余,佃户存粮到一定数目后,都会流通到市面上,我们要保证收购价格,不能谷贱伤农,粮食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嫌多。”

    王鉴提议道:“现在兰村到冀氏乡的堤坝修好了,我抽一部分人手扩建粮库?”

    “可以,但每年还是要花一笔钱粮,雇佣青壮干活,修桥铺路开荒地,甚至修坞堡都行,让钱粮流通起来。”

    “好。”

    参加完祭祖,三兄弟没待几天,就出山了。

    一月下旬,王鉴和去年参与垦荒的学子再一次来到长子,开始为下月的垦荒做准备,县里的吏员也忙碌起来。六十二户冯家佃户和赵家拆分的五十户人口,前往浊漳水以东修建新的村子,成为赵家进入此地的第一根钉子。

    一月底,各地青壮往垦荒点不断聚集,乌桓王家没有来人,赵博安只是派人催促了一次,就不再理会。好在今年能征调坞堡青壮,赵家沁水以东几个里的青壮,也被他召了过来,人数反而比去年要多三百人。

    王鉴仍旧负责长子的垦荒,赵博安负责浊漳水以东的地方,两个家丁队就停在王家不远处,王琳紧张了,赶紧向库傉官部求援。

    整个二月,垦荒三万亩,耗粮九千石,长子垦荒基本完毕,满足了编户、杂户、兵户和坞堡主的土地需求。

    赵博安仍旧没有给那三个部落分地,期间收拢胡人近两百户,其中一多半属于那三个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