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七十七章 垦荒

第七十七章 垦荒

    长子县衙后有一个很大的庭院,经过前任县令的维护,树木成荫,花草芬芳。时值八月,景色宜人,不少官吏和豪强的家眷,被王嬛嬛邀请到此做客,冯小小也陪在旁边。

    一群妇人聚会,除了说些家长里短,不免要为自家孩子寻找姻缘。

    “听说县令家有个女郎,长的十分美丽。”

    “不光漂亮,还有才学。”

    “有成亲对象了嘛?”

    嬛嬛委婉的拒绝,心想自家小妹,也是你们能惦记的,不过盼儿年纪不小了,该考虑婚事了,也不知夫主怎么打算的。

    正在这时,两个孩子,一前一后,骑着竹马,冲进亭中。

    灵儿大声道:“县令有令,传姨娘到书房。”

    赵乾忘词了,摸摸头,附和道:“对!”

    嬛嬛嘴角抽搐一下,这两个熊孩子,被夫主惯得没个样子。

    灵儿看到娘亲脸色不对,忙道:“快跑!”

    “驾!”

    眼看孩子一溜烟跑了,嬛嬛勉强笑道:“小儿顽劣,让大家见笑了。”

    “两位小郎真是可爱。”

    “可比我家小子聪明多了。”

    “这才是赤子之心。”

    冯小小弯腰说道:“夫人,我去去就回。”

    “去吧!”

    妇人们意味深长的看着她离去,虽是士族庶女,但家破人亡后,现在也只能给人做个妾室。

    冯小小无视了宴会上的目光,她早已放下对赵家的怨恨,反而自我安慰,赵家只是正面打败了冯家,拿走不少财货,冯家是被其他人瓜分的。

    来到书房,两个孩子正围在赵博安身边,缠着他讲故事。

    “夫主,什么事?”

    “我先前考虑不周,你给二郎他们回信,当了吏员的学子,九月下旬不用来了。”

    二郎来信询问是否派所有学子前来,当初派出去的学子,有人有了正式身份。

    “好。”

    “爹,再讲一个。”

    “我想想,讲个老马识途的故事吧。”

    冯小小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幕,不由摸摸肚子,怎么没怀上呢,嬛嬛可是又有了。

    妇人们结束聚会后,一家人晚上吃饭,嬛嬛讲述两个孩子今天的作为,抱怨道:“太丢人了!让别人怎么看赵家的家教。”

    “都是细枝末节,孩子还小,就应该释放天性。”

    礼教可不是用来约束自己的,那是用来约束别人的。

    “你就宠他们吧。”

    “我的孩子就应该有颗自由的心,唯唯诺诺能有什么成就。”

    嬛嬛无奈的看了一眼,问道:“今天有人打探盼儿的亲事,你怎么打算的?不能再拖了。”

    赵博安放下筷子,叹气道:“我不想让她嫁的太远,可周围郡县哪有合适人家?”

    “像苏主簿那种人家也行,有赵家当后盾,盼儿嫁过去吃不了亏。”

    冯小小和盼儿有好几年交情了,恰好知道一些事情,插口道:“李景儿子在学堂教书,盼儿说过那人不错。”

    嬛嬛诧异道:“小妹没和我说过啊?”

    “偶然和我说过一次,说这人人品好,其他就不知道了。”

    赵博安颔首:“这个人选也行,我们三兄弟一直在外边,盼儿留在赵家堡,阿父阿母身边也有个伴。”

    嬛嬛当即说道:“那我回去一趟,看看人怎么样。”

    “你这身子,算了吧,这边山道不好走,我给阿母去封信,让她看看。”

    “也好。”

    第二天,十几个部落首领来到县里,赵博安要和他们商量垦田的事。

    “你们有的部落在县里,有的在浊漳水以东,这几个月都很顺从,秋后我会在你们部落周围垦荒,交给你们耕种,想要多少地,现在都说说。”

    几个乌桓小部落首领很是心动,他们来到上党三年多,平均每户才二十多亩地,这也是他们先前抗拒交税的原因,确实没粮。

    “多少都行?”

    “只要你们能种的了。”

    “我们要付出什么?”

    “垦荒是需要成本的,每亩半石粮食,接下来三年,你们慢慢还完,然后地就归你们了。”

    首领们互相打着眼色。

    “我们要是提前还完呢?”

    “马上办理田契。”

    虽然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但抱着试试的心思,众人还是报了个数字,然后才散去。

    冯安统计了一下,说道:“县里八千多亩,乌桓人一万三千多亩。”

    “乌桓人有牛马,更缺地,他们现在半信半疑,只要县里能做到,就会要更多的。”

    “您没找那几个乌桓大部落?”

    赵博安嗤笑一声,没有回答,吩咐道:“找些老农,农忙时去乌桓部落教他们种地。”

    “是。”

    “秋后收税的时候,除正税外,其余杂税全部免除。”

    县衙收的杂税,更多的是为了官吏享受,比如修个院子,组织个聚会,迎来送往,中饱私囊。而赵博安对这些统统没有兴趣,闲时不是读书,就是打熬身体。

    整个八月,四个学子分成两组,带着县里吏员,在家丁护卫下,实地去部落测量垦荒位置,做好详细的计划。

    秋收的时候,三郎随家丁返回山里,从学堂招收一队预备家丁,以后会形成定制,慢慢增加家丁和亲卫的数量。

    九月中旬,王鉴提前来到长子县城。

    “怎么来的这么早?垦荒还要一段时间。”

    “有鲜卑人去河南村投靠我们,我觉得你要早做打算。”

    赵博安眉头一皱:“多少人?”

    自从赵家往外开拓,每年总有二三十人投靠他们,多是没有户口的坞堡依附民,因为人少,还没发生过纠纷。

    “十几户,大多是慕容冲的荫户,收完秋粮以后,就跑了过来。”

    “麻烦,最后肯定不止十几户。”

    王鉴同意这个判断,从逃亡的鲜卑人中,他已经得知隐情。

    “春天的时候,慕容冲收缴他们的财产,这些人就做好逃跑的打算了,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

    “人还是要收留的,但不能放在山里,我信不过他们,都迁来长子,在西边找个地方安置。”

    “这下和慕容冲的矛盾加深了。”

    除了有个好出身和好皮囊,赵博安真看不上此人,能力一般。

    “加深就加深,大不了再打一场,他又不敢发动大军。”

    “你有准备就好。”

    接着说道:“山里的事交给了赵敦叔,我提前过来熟悉人手,毕竟不是自己人。”

    “县里召集的一千四百人,你全权负责,冯安和尧轩会配合你,先期的准备我已经做好了,现在就等十月到来。”

    王鉴好笑的道:“我这一介布衣,指挥一个主簿和县尉。”

    “谁让他们干不了。”

    重要的事情说完,王鉴笑容慢慢消失,他一直有一个疑问,今天不吐不快,郑重问道:“你这么卖力为胡人效力,就为了光耀门楣?”

    赵博安盯着他看了一会,敲敲桌子说道:“益州叛乱平定了,邓羌杀了不少人,晋国一时是夺不回去了,一统北方就在眼前。”

    王鉴眼神一暗:“我明白,你还是没回答。”

    “以苻坚对敌人的手段,就算拿下凉国和代国,胡人贵族也会留下重用,国家看着大了,但并没变强,一旦有个闪失,那些不甘心的人都会跳出来,又是一个乱世。”

    “有什么闪失?苻坚不是个昏君,还有王猛辅助。”

    赵博安叹气道:“按现在的情形,王猛不过是又一个诸葛亮,迟早累死,如果秦国能停下扩张,整顿内政,收拾人心,还有希望,但苻坚得位不正,太需要建功立业,停不下来了。”

    王鉴精神一震:“晋国还是有希望?”

    “我们以前谈过,晋国没希望,将来能统一北方,甚至全国的人,必定是个屠夫,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秃发鲜卑,氐人,羌人,河套的匈奴人,丁零人,这些部族的高层杀的差不多了,天下就能安稳。”

    “那要死多少人?”

    “破而后立,新生的国家肯定是个强大的帝国。”

    王鉴静了一会,说道:“所以赵家在积蓄实力,以待乱世到来。”

    “手中有了刀,才能保命。”

    “恐怕不仅仅是保命吧?”

    赵博安笑笑,没回答。

    王鉴看看他,点点头。

    王鉴走了以后,他马上开始写信。

    一封给邓干,让他提防鲜卑人突袭。一封给陈武,让他率部曲前往河南村,听从邓干调遣。一封给赵远,让他率骑兵部曲前往旧村堡,准备支援。一封给石瑞,让他率部曲前往河南村,护送鲜卑人来长子。一封给赵敦,让他组织青壮给鲜卑人垦荒。当然部曲行动的时间,都要等秋收后的十月。

    赵家紧张了一下,但到年底一直无事发生,既没有鲜卑人抢掠,也没人来找赵家要回荫户,最后长子多了个七十户人口的村子。

    赵博安事后思量,慕容冲很可能压根不知道这事。

    九月底,三郎带着十个学子来到长子,大规模的垦荒准备开始,因为是第一次,难免有个磨合过程,十月初五才开始全面展开,王鉴负责县里,先帮部落垦荒八千多亩,然后在靠近浊漳水以西的地方,垦荒四千亩安置杂户。

    赵博安负责浊漳水以东,帮乌桓人垦荒一万三千亩,期间还召回了两队步兵,留在身边训练。

    整个过程召集青壮两千八百人,使用牲畜一千三百头,耗时二十六天,耗粮七千石,开荒两万五千亩。

    县里青壮是服的徭役,兵户则发放农具。

    随着垦荒结束,很多势力不太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