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六十九章 兵书

第六十九章 兵书

    邀请长子县的坞堡主,主要是和他们打个招呼,赵家明年会在附近垦荒,另外卖给他们一些肉和皮毛,猎物太多,要处理一部分。

    第二天把坞堡主先打发走,赵博安召集队长和副队长,说了这次回山的重要目的。

    “我想编本兵书,从选兵开始,中间如何训练,最后怎么作战,要写的十分通俗和具体。你们也算经验丰富,这个冬天集中到赵家堡的兵营,由赵远主持编写,能完成多少算多少,以后再不断补充。”

    众人面面相觑,赵远为难道:“宗主,兵书也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写的啊。”

    “我要编的就是普通人看的,你们怎么练兵,怎么进攻,怎么撤退,怎么行军,怎么扎营,准备什么辎重,一伍一什怎么配合作战,遇到骑兵怎么办,遇到步兵怎么办,要写的清清楚楚。”

    虽然有点底气不足,但大家还是勉强答应下来。

    “呼延信和我回县城,三郎你们休息一个月,下个月来县里替换家丁,赵前留下处理好后续交易,其他人带着奖励可以回去了。”

    “诺!”

    一路快马返回赵家堡,杨县传来消息,一切平安无事。最近来回奔波,他确实有点累了,就没急着回县里,在族里歇息了几天。

    年底的一个多月,天气变冷,县里没出什么大事,只是偶有官员路过,要安排好食宿,临走送上一份程仪。

    唯一和赵家有点关系的就是河东薛氏派人求见,他们想购买一批生铁和农具。

    薛氏并不是河东土著,当年蜀汉灭亡,晋国把他们迁到汾阴一代,亡国之民不得北方士人看重,又处于胡汉冲突之地,使得薛氏特别重视宗族武力,经过百年发展,已是河东重要的势力。

    薛氏族长薛强和王猛关系密切,当年桓温进入关中,曾一同加入晋军,桓温败退,两人又都留在了北方,后来王猛留在苻坚身边,薛强则经营宗族。虽然薛氏没有族人进入秦国中央任职,但在地方上还是盘根错节的,是典型的地方豪强,比赵家要强大的多。

    赵博安满足了薛氏的一部分要求,现在自家内部对铁器需求大增,外销相应会减少,他也不计划大规模增加产量,贩卖铁器本身就是和朝廷争利,就算再怎么分散买卖,消息也会传出去,薛氏能知道,朝廷早晚也能知道,现在赵家收入大增,不需要为了一点钱粮找麻烦。

    送走薛氏的人,赵博安联想到自家祖上,襄陵这一脉出自天水赵氏旁系,西汉时就迁徙到平阳,由于族里没出过什么高官大儒,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只能在本地做低品官吏。

    不过按血脉来说,赵家还是王族出身。

    战国末期,王翦攻灭赵国,赵国公子嘉跑到代地称王,没几年王翦又灭了代国,公子嘉的后裔被迁到天水郡,这就是天水赵氏的来源。

    结束了遐想,赵博安看向桌上的信件。二郎询问明年是否可以派人去壶关,接一个儒生到赵家讲学,这事当然可以,但还可以做的更多。

    他站了起来,活动了一下身体,许是听到屋里动静,冯小小推门进来,问道:“郎君,要不要吃些东西?”

    赵博安摸摸肚子:“来点吧。”

    不一会儿,冯小小端来点心和茶水,赵博安吩咐道:“二郎的信,你看一下,替我回封信,就说接人的事,我同意了,让他平时多注意招募人才,不仅是儒生,其他有一技之长的都要,不要算命的,还有库傉官部的动向,也要注意。”

    时人多研究谶纬之学,虽然秦国多次下令禁止,但效果不大。

    “是。”

    “给赵贤、四郎赵博纬和赵毅也写封信,让他们同样招募人才。”

    “好。”

    冯小小坐在书桌后,读了一遍书信,又构思了一下语言,就开始回信。

    赵博安吃着东西,看着美人写字,一时之间,有点红袖添香的意思。

    自从嬛嬛离开,冯小小又接手了县衙后宅的事情,也许是得了嬛嬛的承诺,不管是称呼,还是行事,她都开始以赵博安的女人自居。

    赵博安没有反对,身边确实需要这么个人,而且赵家也需要更多子嗣,不过他现在不会要了她的身子,这点自制力还是有的,一方面她年纪还小,另一方面要考虑嬛嬛的感受。

    秦国建元八年,就这样过去了,没有大雪封山,正日前后几天,他留在赵家堡,带着长子赵乾参加了祭祖。

    时间来到建元九年,一月底,赵远来到县里,交上了队长们努力了一个冬天的成果。

    赵博安翻阅着手上的一叠书稿,这么短时间肯定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里面有很多不足,但能看出来是用了功的,他要的就是这份心。

    “写的不错,还能改进,我也写了点,你先看看。”

    随后拿出自己写的草稿,有脑海中的记忆帮助,他列了个大纲,涉及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主讲训练,好多细节并没有填充,这些就需要众人的经验了。

    赵远接过草稿,他知道自己写的不成样子,好在主公早有准备,等他大略读了一遍,恭敬的说道:“主公大才,不是我们可比的。”

    “这个还不完善,把你们写的补充进去,然后再看看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

    “好,那我先回去了。”

    赵博安点点头。

    春天来了,他在杨县任职已经整整两年,有赵家的武力和财力为后盾,各项事务推进的都很顺利。期间开垦荒地,修建水渠,除了正税,其他杂税全部免除,每年的考评都是上上。

    要为将来升迁做打算了,以他的年龄和资历,大概率会派往一个人口大县继续当县令,要是在附近还好说,就怕调的太远,那样可真要辞官了,不过杨县的那一万亩地,是时候处理了。

    苏绍原以为找他是为了开春挖渠的事,谁知道赵家竟然要卖地,那可是一万亩,苏家总共也才两万亩,赵博安真是舍得。

    “垦荒大概用了四千石粮食,赵家会以这个数目卖给县里,不用现在给,秋后再说,你现在把买卖文书办一下。”

    听到这个价格,苏绍都忍不住心动了,这要是买下来,一年就能收回本钱。

    “县令,这个价格,很多人都想买,苏家就可以。”

    “赵家只会卖给县里,县里公田两万三千多亩,都是杂户在耕种,他们每年缴粮一万两千石,负担太重了,先前垦荒都分给了编户,这一万亩地划入公田,杂户和县里都能多点收入。”

    苏绍有点不可思议的看着他,杂户负担重不重,关官府什么事,让他们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还想怎么样。

    “那样赵家就吃大亏了。”

    “也没吃亏,再说我也有私心,赵家在杨县多了这一万亩地,对我的名声总归是不好的。”

    “这事做的明明白白,您又没有假公济私。”

    赵博安笑笑,对他来说,一个好名声可比钱粮值钱多了。

    “办完手续后,杂户该怎么分配耕地,你拿出一个章程来。”

    见赵博安决心已定,苏绍不再多言。

    “我马上办,另外春天还征徭役嘛?”

    “征!县城还是太小,在城外修建两座坊市,东边买卖粮食、盐、铁等货物,西边是牛马市,有了这两座坊市,县里能繁华些,也方便我们管理。”

    可能是因为免税的原因,最近两年来往商队明显变多,不过城外鱼龙混杂,出现了不少纠纷。

    “最近商事有所恢复,我们是否开始收税?”

    “不收,现在收也没几个钱,还是收租吧。坊市建好后,所有的交易都要在坊市进行,里边的房子只租不卖。”

    苏绍想想也同意了,然后两人分工,赵博安主管坊市的修建,苏绍重新分配公田和迁移杂户。

    二月,杨县最大的消息,就是赵博安把地便宜卖给了官府,以至于修建坊市都没什么人关注。平民庆幸有这么个父母官,让他们这两年日子好过许多,豪强坞堡主则惊讶于他的慷慨。

    于此同时赵家也有动作,除了继续修堤,还在长子县西边山口附近建了个新村,迁来五十户新拆分的佃户。赵家的部曲和家丁全部集合到马壁,队长们边完善兵书,边训练部下。

    六月初,杨县的坊市终于修建完成,县里的钱粮又耗尽了,还好坊市的房屋都租出去了。

    赵远又一次来到县里,呈上了新编的兵书,赵博安略微修改后,让他拿回去再完善。

    八月初,赵博安听说桓温病死了,他算是一代枭雄,攻灭了成汉政权,三次北伐,战功累累,又废立了一位皇帝,独揽朝政十余年。

    赵远再一次来到县里,这次的兵书就差不多了,虽然还能改进,但目前是够用了,当即让预备家丁抄写二十份,每个队长和副队长人手一份,要好好学习,今后赵家会以这本书训练手下。

    九月,秋收时,秦国开始进攻汉中,

    十月,秦国增兵,拿下了汉中,接着又朝益州进军。

    十月底,平阳太守换成了十五岁的慕容冲,带着五千多户鲜卑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