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六十五章 家人(二)

第六十五章 家人(二)

    冬日的大雪,让平阳的游牧部落损失不小,这些人基本都是胡人,放牧着很多牲畜,借着这个机会,太守把一些部落编入兵户,杨县的游牧部落,就被编入县里兵户,郡府还拨出了一千石粮食作为赈济费用。

    这个游牧部落被划入兵户,如果简单的就发点粮食,有点浪费人力物力,赵博安想让他们定居下来。

    县里的兵户,每年要上交一部分牲畜,赵博安暂时还没有顾及他们。他现在的精力主要放在编户和杂户身上,增加他们的收入,县里才能获得更多的赋税。

    一月下旬,大雪化去,山路通畅,呼延信、赵前和三郎赵博荣率家丁出山,两边又取得了联系。

    县衙书房中,赵博安拿着几封信仔细读了起来,其他几人等他吩咐。

    王鉴信中汇报了赵家去年收支的情况,还有散布的流言,他推断是那几家原坞堡主所为。父亲赵昆的信中则怀疑有兰家的参与,嬛嬛信中倒没说这些流言,只是说了些孩子的趣事,并询问具体什么时候进城。

    这就是远离宗族的坏处了,总有人要动些小心思,现在还不碍事,但也要防微杜渐。流言估计是乞活军的坞堡主散布的,因为其他地方也没有流传,兰家就算有这个心,现在也没这个胆量。

    赵博安对三郎说道:“你率亲卫队回去,挑两户乞活军的坞堡主迁到冀氏乡和良马寨,然后亲卫休息到三月,再来县里接替家丁。”

    三郎问道:“因为流言的事?”

    “恩,应该是这几家暗中搞事,你警告他们,再有下次,全家贬为奴隶。除去陈武,另外三家,以后不再免税。”

    “干脆杀了他们,以绝后患。”

    “你想简单了,对内要少用暴力,那样得不偿失。”

    三郎不太明白,但也没再追问,说道:“我明天就回去。”

    “晚上我写几封信,你带回去,让王鉴马上赶来。”

    “恩。”

    “呼延信,你明天出趟远门,带骑兵前往河北县,找我丈人帮忙,护送那里的流民回来,具体有多少人,你给我提前传个消息。”

    “好。”

    不久前,王安来信,询问赵家是否需要流民,他可以帮着招募。

    秦灭燕后,立即把四万多户鲜卑人迁到了长安,不久又从关东迁走十五万户各部杂夷到关中各地,其中丁零人被安置在新安和渑池一带。

    丁零人的大量迁入,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有人渡过黄河逃入河东郡,河北县从去年开始陆续接纳了几百户流民。

    晚上,赵博安给家里的几人回信,让父亲赵昆给冻死耕牛的几户人家,以每户五石粮食的价格再卖一头,又嘱咐嬛嬛照顾好孩子,四月初会派人接他们来县里。

    几天后,王鉴来到杨县,径直前往县衙。守门的是赵家家丁,没有拦他,快进后院时,他听到砰砰的声音,接着就看到赵博安双手缠着厚厚的白布,对着一个吊起来的袋子不断出拳,这东西他在赵家堡也见过。

    他走过去问道:“你可真够自律的,不过这能强身吗?”

    赵博安停了下来,没回答这个问题,笑着说道:“你来了。”

    冯小小见他停下,忙递上干净的麻布,赵博安接过擦了擦汗水,递了回去,王鉴撇了一眼这个小娘子,说道:“这就是那个冯家的女郎吧,都这么大了。”

    “走吧,到书房说话。”

    来到屋里,王鉴问道:“什么事还要我亲自来一趟?”

    “书信中说不清楚,赵家现在能动用多少钱粮?”

    “除去日常开支,现在有一万三千多石粮食,三千多匹麻布,五百多绢帛。”

    赵博安点点头:“去年做了那么多事,还能剩下这么多钱粮,不容易。”

    “去年上半年虽说消耗不少,但秋收一下就补回来了。”

    “你回去以后召集青壮修堤,就用那二十天徭役,先从赵家堡开始,往南修到冀氏乡,能修多长算多长,这事也不着急。”

    “恩,就这事?”

    “再往县里调拨三千石粮食,你父亲从河北县招募了点流民,我要把他们安置到山口的位置。”

    王鉴听赵博安一直在说扩大家业的事情,忍不住说道:“我以为你让我来是说流言的事。”

    赵博安挑明道:“你不就是担心二郎嘛,我比你了解他,他没那个心,只要我在一天,赵家还是我做主。”

    “现在你离家近还好说,万一秦国有一天把你调的远远的,怎么办?”

    赵博安立即说道:“当然是辞官,赵家才是根基。”

    “那我就放心了。”

    “匠作营打造了多少甲胄?”

    “大部分人手都用于农具的打造,还差几十套甲胄,才能把所有的部曲武装起来。”

    “甲胄完成以后,按缴获的燕国骑兵轻甲样式,让他们再做一些,呼延信的骑兵队,也不能一直穿具装。”

    “好,我回去就告诉周田。”

    “我这次让你来,主要是问问牧民的事,现在每年能新增多少牲畜?”

    王鉴回想了一下,说道:“现在战马有三百多匹,驮马六百多匹,去年新增马匹一百多,产下小马三百多。山里耕牛还有一百多头,牛犊子就剩四百多了,佃户手里倒是有不少牛犊子。羊现在大概有六千多头,去年宰杀了一千多头。”

    “马有点多,今后在赵家堡开设马市,向佃户贩卖驮马,价格不用定的太高,耕牛有点少,秋后向佃户收购牛犊,要比市价高一些,另外往县城赶一千头羊。”

    “要羊干什么?”

    “有个游牧部落遭灾了,郡里发下来一千石粮食,我计划换成羊。”

    王鉴哭笑不得的说道:“你呀,这都能想的出来。”

    “他们又不是缺粮。”

    一月底,呼延信派人禀报,从河北县只招募了八十多户流民,大部分流民都不愿意北上,他们想等局势稳定后,返回黄河以南。

    既然只有这么多流民,那准备的四千石粮食就用不了。

    赵博安和苏绍、金日博商量过后,决定赵家出三千石粮食,县里出一千石粮食,四百头耕牛,雇佣一千多人垦荒,所得耕地赵家得五千亩,其余的归县里所有,雇佣的青壮结算工钱时,不用粮食结算,改用赵家的铁质农具。

    二月开始,苏绍负责带领二千青壮新建水渠,金日博负责开垦荒地,赵家抽出学子协助,呼延信率骑兵联络各处。

    经过去年整治吏员,加上赵博安平时处事公正,按能力奖罚手下,县里各项事务明显顺畅了许多。

    三月初,参与垦荒的青壮拿着新式农具,全部散去。三郎也率亲卫队赶到县里接替家丁。

    赵家在山口新建了一个河南村,有一百多户,居民主要是黄河以南的流民,其余十几户是从良马寨拆分出来的。良马寨加入赵家七年多,人口滋生,当地土地仍有点贫瘠。

    县里新获得的耕地并没有分给编户,而是分给了那个游牧部落,赵博安派出人员教他们耕种。

    不久,为了笼络燕国故地人心,也是为了选拔人才,秦国下令要关东各郡县举荐人才,上党郡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名义上是以通经学为标准,各县报上去的人选,经过郡里考核,再上报邺城,王猛过目以后,基本就能定下来,秦国朝廷就是走个过场。

    赵博安发动人脉,打通关系,把五个赵家族人送进了上党郡府考核,最终有四个人通过,接下来就是等待邺城通知了。

    三郎看到大兄忙完这事,找了个时间来见他。

    “大兄,前一段时间,冯家给我来信,请求赵家派人去潞县走一趟,壮一下声势。去年大量乌桓杂胡迁往上党,年底又有大雪,他们损失不小,冯家怕春耕结束后,这些人要抢劫。”

    “大概有多少胡人?”

    “不清楚,冯家说二三万人是有的,不过上党郡没让他们聚在一块,分到了各县,潞县有四千多人。”

    “那就有一千多青壮,恐怕大部分还是骑兵。”

    “我回绝他们?”

    赵博安笑道:“你刚成亲不到一年,就这样拒绝了,不好,你率亲卫中的三什骑兵,返回赵家堡。等春播完成以后,集合骑兵家丁和两队骑兵部曲去一趟,呼延信为主,邓干为辅,你负责和冯家沟通。”

    “好!”

    “带上具装,以防万一,不过我估计也就是小打小闹,他们也不敢闹的太厉害。”

    三郎赵博荣得到许可,离开书房后,就要集合人马返回赵家堡。

    赵博安坐在书桌后,有点疲惫,宗族慢慢强大起来,他的工作更多放在了协调各方利益上,很多人都在觊觎赵家的力量。

    冯小小进来以后,看到他正闭目养神,想到下月王嬛嬛就要来到城里,不仅有点着急,她已经十四岁了,可是平时赵博安一直以礼相待,今天她要试探一下。

    随后慢慢走到他身后,轻轻按摩他的头部。

    赵博安现在习惯了别人的照顾,刚开始倒是没什么反应,不过小丫头把他的头往后一拉,轻触一片柔软时,他睁开双眼,说道:“好了,不用按了。”

    冯小小轻咬嘴唇,有点不安,不过还是放下双手,准备离开。

    “等等。”

    赵博安又不傻,这么长时间相处下来,也察觉到她的心思,不过就算冯小小长的漂亮,他现在也没那方面的想法,太小了,他又不是禽兽。

    冯小小颤巍巍的问道:“坞主,什么事?”

    他语重心长的说道:“第一次见你时,很喜欢你的活泼开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希望你丢失这份本心,况且以色侍人,不是正道,你应该花心思在打理书房上,学学怎么处理各项事务,这里的文书你都可以查看。”

    “谢坞主!”

    冯小小出门以后,有点懊恼今天的冲动,不过以后能接触到赵家核心,也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