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风云坞堡主 » 第四十四章 县尉

第四十四章 县尉

    幼童在学堂学习,是没有笔墨纸砚的,赵家供养不起,平时用的就是竹片。不过每人还是有几本书籍,字数不多,全由学子抄写,内容是两年内要学习的知识。

    自去年担任宗主后,他招收了更多的幼童,因此今年参加考试的人数,有将近三百人。

    考试在上午进行,题目不会太难,幼童在竹片上书写答案,经过学子下午评判,吕老头晚上把名次交给了赵博安。

    “怎么还有盼儿?”名单上她还排第二。

    “幼童开学时,她就来到学堂读书,你父母同意的。”

    小妹今年十岁,既然她有这个潜力,赵博安想让她继续读经学,但现在学子全是男子,随着她慢慢长大,要预防男女之事。

    “今年挑选十五个人,其中要有三个女郎,包括盼儿在内。”

    “你想好怎么安排了吗?加上这十五人,就有五十多人了。”

    师生一场,吕老头对这些学子还是有感情的。

    “赵家还会扩张,不用担心他们将来,赵贤不是刚带走三人嘛。”

    “你心里有数就好,人读过书以后,就不会再甘于辛苦种地了。”

    “对于这些学子,你比我了解,我要选六个人到下边办事,你推荐一下,最好年龄大点。”

    “我回去考虑考虑。”

    “明天把人选告诉我,以前幼童的名单也给我。”

    第二天上午,赵博安将要宣布能够留下的名单。

    到达学堂时,幼童已经集合起来,学子正在维持秩序,而两位先生则在高台上等待。

    三郎跟在赵博安旁边,边走边问道:“大兄,我们全家都来干什么?一群小孩子罢了。”

    “小妹也在。”

    “哪里?”

    赵博荣开始在人群中寻找,其实很好找,穿的就比普通人好,长的也高。

    “三郎,我要从他们中选预备家丁,你来当队长。”

    “我看见小妹了。”随即反应过来,疑惑的道:“真的?他们也太小了吧。”

    “四五年之内,不会让他们打仗的,和家丁不同,他们不仅要学习武艺,还要学习兵书战策。”

    “太久了吧!那我什么时候才能上战场。”

    赵博荣虽然才十三岁,但比二郎赵博文还高还壮。

    “他们不能上战场,但你可以,以后打仗跟在我身边。”

    三郎马上转忧为喜:“谢谢大兄。”

    走上高台后,赵博安赶忙赔礼:“两位先生,我们来晚了。”

    吕老头点点头,兰猗马上说道:“没晚,没晚,是我们来早了。”

    众人互相打完招呼,没进行什么仪式,赵博安开始宣布名单。

    名单上的十五个人,赵博安每人发了一匹绢帛,这是让他们做学子服的。

    盼儿上来领绢布时,神情兴奋,有模有样的行了一礼,说道:“谢谢坞主。”

    “好好读书。”

    二郎小声说道:“小妹,好样的!”

    三郎抬手想摸摸她脑袋,但这么多人看着,马上又放了下来。

    父母没说什么,只是脸带欣慰的看着女儿。

    台下的幼童没有马上解散,他从十一岁以上的男童中,按身体条件选了三十人,他们将在秋后返回学堂,接受军事训练。

    选完人后,标志着幼童学业完成,没能留下的就要离开了,不管高兴也好,失意也罢,学堂外的马车都会把他们送回家里。

    赵博安全家站在学堂外,旁边是学堂两位先生和几十位学子,看着马车不断离开,那情景真是一言难尽,幼童和学子开始哭泣,高氏受感染也开始抹眼泪,赵博安只得安慰道:“十月马上就会有新的幼童到来。”

    吕老头建议道:“以后不要每年都招收幼童了,两年一次就好,这样能节省人力,让学子有更多时间学习经学。”

    “好,让你推荐的人选有结果了吗?”

    “给你。”

    吕老头摔给他一张纸,然后头也不会的走了。

    估计心里也不好受,人老了,就会越发的喜欢孩子,也不知道他收养孤儿没有。

    全家人回去后,给小妹好好庆祝了一下,兄妹四人中,除了赵博安,估计也就小妹读书厉害,二郎都比不上她。

    由于嬛嬛已经不需要人照顾,高氏没再返回冀氏乡,留在赵家堡装饰新家。

    而赵博安多留了几天,先把几个学子派到各里,然后从以前的幼童中再选出十一人,秋后重新加入学堂进行军事训练,这四十一人,和学堂的学子同等待遇。

    学堂其实一分为二,一文一武,他准备把邓干派来协助三郎训练。

    回到冀氏乡,赵博安见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人,高琳。

    和嬛嬛独处时,问道:“她怎么来了?”

    “高伯伯被送往河东安葬后,她在河东举目无亲,又回到襄陵,于是我写信让她来山里散散心。”

    “她们家孤儿寡母,这个时候她还有闲心外出?”

    嬛嬛有点头疼:“全家都来了,我正发愁怎么安排呢。”

    赵博安戏谑的看着她道:“她求你了?”

    “恩,经过这次变故,她想找个安稳地方,把弟弟养大。”

    “她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没成亲?”

    嬛嬛一下就警惕起来,问道:“她原本在河东有成亲的对象,但宗族一灭,人家就退婚了,你怎么问这个?”

    成亲几年,赵博安已经很熟悉她了,马上就感受到了这股情绪,好笑的说道:“一个养尊处优的女人,不会种地,不会织布,怎么养家,还是在赵家找个合适的人家,赶快嫁了吧,以后就能一直陪着你了。”

    “你有什么好人选?”

    “没成亲的同龄人中,就剩赵贤了,正好他现在担任户曹,配的上她。”

    嬛嬛马上站起道:“我去问问她。”

    九月进入秋收,襄陵传来消息,蒲坂城破,苻柳被斩,秦国形势大好。

    而上党方面,屯留并没有难民流入山里,赵博安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县令把交不起税的编户,全部收为他个人私有。不过也没高兴多久,燕国皇帝派出悦绾清查各地户口,他又吐了出来。这下几个坞堡主惨了,县令正在气头上,更是加大力度盘剥他们。

    坞堡主也不是善茬,暗中支持下,屯留一下盗匪遍地,甚至蔓延到附近几县,在三不管岭也有盗匪出没,还是石瑞率部曲驱逐了他们。

    张家庄就几十户人,既没能力反抗县里加派赋税,又怕盗匪攻打,只得向赵家求援,赵博安回信,赵家不会派人到张家庄驻守,张家可以向山里迁移。

    下旬,张家收完地里的粮食,全族开始向山里转移,良马寨的部曲沿途接应。

    张家家主带了些财货,来冀氏乡表达感谢,赵博安把他们安置到冀氏乡南部,让他们自行垦荒。

    和兰家不同,赵博安不准备吞并张家,赵家也需要朋友,不能动辄夺人家业,有时候一个好名声比实力更重要。

    张家要付出的就是每年一百石粮食和五十匹布帛。

    十月是赵家比较忙碌的一个月。

    月初,按照事先做好的规划,开始召集青壮垦荒,赵博安也开始从冀氏乡搬家,本来还准备去良马寨看看,但襄陵县出现了变故。

    王安要被调到河东郡河北县,赵博安被任命为襄陵县县尉,这次可不是临时的,是临时镇守蒲坂的王猛签发的任命。

    他要立即前往县里看看情况,再决定去留,走之前要把家里安排好。

    把王鉴、邓干、石宝和赵前找来,这四人都在冀氏乡坞堡。

    时间紧迫,他直接下令:“石宝,你现在就走,去兰村找呼延信,让他率家丁到赵家堡等我。”

    石宝领命离开,赵博安这才向三人解释:“秦国下了正式命令,让我当县尉,我要去一趟县里,看看怎么回事。王鉴,垦荒已经开始,你负责调集物资,搬家的事也招呼一下。”

    “好。”

    “邓干和赵前,你俩率冀氏乡的部曲家丁去良马寨,随后我让赵家堡部曲前往汇合,这两百人由邓干指挥,把附近盗匪清理一遍。”

    “主公,多大范围?”

    他想了想:“只要在山里,就全部驱逐出去,不能让他们在附近聚集。”

    “要是有人投靠?”

    “愿意当佃户的可以留下。”

    最后强调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都小心点!如遇大股敌人,等我回来。”

    “是!”

    赵博安叮嘱完嬛嬛后,出发前往赵家堡,还有十多天二郎就要成亲,他怕赶不回来,要提前说一声。

    等他率家丁到达县里时,王安正在收拾行李。

    “丈人,这么快就离开?”

    “新县令明天到,我要给人家腾地方。”听他话里,倒没什么怨气。

    “苻柳的事情算是过去了?”

    “结果还不错,只是让我挪个地方。”

    河北县可不算好地方,北面中条山,南面黄河,遍地都是沟壑。

    “我的县尉是怎么回事?您找人推荐的。”

    王安自嘲道:“我现在可没这个本事,听说是邓羌举荐的,你怎么认识这样的大人物?”

    赵博安有点明白了:“我不认识他,认识他儿子邓翼,不过也就一面之缘。”

    “这种机会可是难得,还想辞官吗?”

    确实难得,邓羌是秦国重臣,有他的举荐,官场上能少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