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父皇是朱元璋 » 第九十二章 蒸馏酒

第九十二章 蒸馏酒

    随后快速捞出来,再次放入油锅复炸。

    炸到金黄酥脆捞出,这时候就关键了。

    御膳房的大厨,会把辛辣的大蒜,以及香菜切成小段。

    撒上胡椒面,和孜然面。

    最后滴上那么几滴山西老醋。

    在盆里飞快的搅拌,大蒜的香味,香菜的味道,醋的味道,胡椒面孜然面。

    直冲天灵盖。

    等到搅拌翻炒过后,大蒜已经没有辛辣口味。

    这样一盘金黄酥脆的炸河鱼才能端上餐桌。

    李善长筷子都不用了,挽起袖子,直接捏着小鱼和芫荽段塞入口中。

    而徐达则深陷蜜汁烧鹅的味道,久久不能徘徊。

    这紧实的肉感,鲜嫩多汁,甜香的鹅皮入口即化。

    每咬开一口鹅肉,汁水就会从白花花的肉中喷射出来。

    吃起来不柴不腻,而且还不塞牙,微微的甜口在口腔爆炸开来。

    老福此时又端来一道非常普通的汤,里面是青菜叶子,在胡椒味的汤里徘徊。

    偶尔还有几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最后是芫荽打底,朱元璋的最爱。

    翡翠白玉汤他早就不喝了。

    除非偶尔怀旧,让别人喝一下。

    这道五花肉青菜汤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

    首先把五花肉切成均匀的肉片。

    然后起锅烧油,油温七成热,下去姜末蒜末以及八角花椒。

    等到这些辅料的味道被油炸出来后。

    捞出来扔掉。

    这时候再下五花肉,煎的微微金黄,此时是关键了。

    加入秘制的高汤,大火烧开。

    最后再放入盐,胡椒粉提味。

    洗好的菠菜在出锅的那一刻撒在汤里。

    淋上几滴小磨香油和香菜。

    让人喝一口瞬间上头,做到了真正的流连忘返。

    徐达吃完鹅腿,吸溜了一口汤。

    眼前一亮:“皇上,这汤可以啊。”

    “这汤真是鲜美啊。”

    朱元璋哈哈大笑:“别光顾着喝汤。”

    “酒也别忘记喝。”

    “来,看看这是什么酒。”

    两人同时看去,只闻见刺鼻的酒味。

    杯中的酒不再是浑浊的颜色。

    反而有些清澈。

    这是蒸馏酒?

    朱元璋点点头:“元朝时,此酒多为蒙古贵族爱喝。”

    “干劲十足,俗称三杯倒。”

    “咱后来品尝了下,果然如此,不过这种酒有个不好的习惯。”

    “那就是第二天起来头疼欲裂,口渴无比,浑身乏力,无精打采。”

    “干什么事情都不专心。”

    “这种蒸馏酒属于下等人喝的酒。”

    “甚至连乡野村夫都不喝这酒。”

    “蒸馏酒就是个耻辱,用来治疗伤口还好,拿来给老百姓喝,老朱我于心不忍啊。”

    李善长点点头:“确实。”

    “蒸馏过的酒,虽然强烈,但远不如我们现在喝的黄酒。”

    “我也曾经喝过此酒,可以让人瞬间晕头转向,非常伤脑子,”

    “蒙古人没有脑子,且冬天寒冷,喝这种酒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咱们汉人可别上了这个当。”

    “喝烈酒误事啊。”

    这个观点得到了现场三人的一致认可。

    朱元璋接着说道:“但是今天咱们就尝尝。”

    “蒙古人喝的了,我朱重八如何喝不得。”

    “来来,今天就让我们兄弟三个好好尝尝这蒙古烈酒。”

    几人你来我往,全然没有文人的那种架子。

    仅仅过了一会,三人的脸都红了,胡须上也沾染了不少酒水。

    桌子上是没有炸花生的,因为还没有传入明朝。

    此时肥腻的肉类不再是几人的选择。

    清爽的黄瓜才是这个季节还有的蔬菜。

    几人蹲在凳子上,一边吃些黄瓜,一边用手抓着小鱼。

    在这一瞬间,他们又回到当年四处征战的日子。

    朱元璋喝着喝着便骂道:“你们说,这些文人,咋就他娘的这么贱呢。”

    “咱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们,不收他们的税,他们还拐弯抹角的坑咱,干他娘的。”

    正在咀嚼的二人听后,慢慢安静了下来。

    因为他们知道皇上是不会无缘无故骂文人的。

    徐达率先问道:“上位,这是咋了,是不是那个御史骂您了?”

    “他娘的,我猜就是那个刘茂才,那家伙上次还搞我一家伙。”

    朱元璋摇摇头:“并非御史也啊。”

    “就比如这次苏州那个什么杨子辅。”

    “他爹当年我以礼相待,许以官身。”

    “结果呢,换回来这么一个不争气的结果。”

    “搞罢学啊。”

    “要不是标儿解决了这件事,恐怕只会越闹越凶呢。”

    李善长老眼浑浊的看了朱元璋一眼。

    “皇上啊,并非我们对他不好。”

    “是这群人早已经习惯了前元的统治了。”

    朱元璋:“何以见得。”

    “皇上,你还记得建国初期,有多少文人自裁吗?”

    “据臣所知,仅洪武元年就有六百多人自裁。”

    徐达此时也及时补充:“不错。”

    “我记得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夏天的时候。上位派我和常遇春大将军率军北征,七月抵达通州后。

    七月二十八日,我与常遇春兵分两路,从通州分别进攻元大都。

    记得当时惠宗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

    这家伙还不如他老子。

    直接携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门出城北逃,前往上都避难。

    听说鞋子都跑丢了一只呢。

    当时我们进入瓮城后,看不到老百姓夹道欢迎。

    也看不到有什么士兵顽强抵抗。

    只看到有不少读书人上吊而亡,或投河自尽。

    那个时候我还年轻,以为这是元廷干的龌龊事。

    现在才明白啊,这群人就是在殉国。

    殉国?

    朱元璋有些不可思议:“你是说,汉人为元人殉国?”

    徐达点点头:“不错。”

    “他们就是在殉国,但请上位别在意,这群人死有余辜。”

    “元廷97年而亡,这百年间几乎没有管理过地方。”

    “这群蒙古人只知道有钱花就行,对于地方管理松懈的很。”

    “几乎就是放养式管理。”

    “导致很多地方大儒,豪门乡绅自立为官。”

    “这群人自由散漫惯了,他们与其说是殉国。”

    “倒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家族不能继续坑害百姓,而痛惜。”

    “所以这群元末文人怀念元廷,而对我大明嗤之以鼻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