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星空深处的无声之愿 » 第二十三章 银河系地球

第二十三章 银河系地球

    地球人认知中的银河系;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棒旋星系【漩涡星系的一种】,呈椭圆盘形,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拥有四条清晰明确且相当对称的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

    银河系整体作较差自转。在太阳处的自转速度约220千米/秒,太阳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目视绝对星等为-20.5等【目视星等并没有实际的物理学意义,于是天文学家制定了绝对星等来描述星体的实际发光本领。假想把星体放在距离10秒差距(即32.6光年,秒差距亦是天文学上常用的距离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远的地方,所观测到的视星等,就是绝对星等了。】,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5万亿倍。银河系的年龄大概在100亿岁左右,而科学界认为宇宙大爆炸大约发生于138亿年前。

    银河系有两个伴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在北纬20°以南的地区升出地平面。它们是南天银河附近两个肉眼清晰可见的云雾状天体。大的一个在剑鱼座和山案座,约6°大小,相当于12个月球视直径;小的一个在杜鹃座,张角约2°,相当于4个月球视直径;两个云在天球上相距约20°。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大小麦哲伦星云是璀璨群星中最壮观的景观之一,也是天文学家们一直追逐的对象——这是两个离银河系非常近的星云,大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大约16万光年,而小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大约20万光年,是最靠近银河系的邻居之一,也是南半球裸眼能看见的最遥远天体之一。】它们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员,并且是室女超星系团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组成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一部分。

    银河系自内向外分别由银心、银核、银盘、银晕和银冕组成。银河系中央区域多数为老年恒星【以白矮星为主】,外围区域多数为新生和年轻的恒星。周围几十万光年的区域分布着十几个卫星星系,银河系通过缓慢地吞噬周边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断壮大。

    银河系中的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太阳只是其中之一】。太阳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太阳运行的方向基本上是朝向织女座,靠近武仙座的方向。

    截至地球年2019年10月,太阳系包括太阳、8个行星、近500个卫星和至少120万个小行星,还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若以海王星轨道作为太阳系边界,则太阳系直径为60个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1天文单位为149597871公里】,即约90亿千米。若以日球层为界,则太阳距太阳系边界可达100个天文单位【最薄处】。若以奥尔特云为界,【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包围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着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最大半径差不多为1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之一。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则太阳系直径可能有20万天文单位。

    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46亿年前一个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太阳系内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于太阳,余下的天体中,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八大行星逆时针围绕太阳公转。此外还有较小的天体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柯伊伯带【柯伊伯带又称作伦纳德-柯伊伯带,另译柯伊伯带、古柏带,是位于太阳系的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侧,在黄道面附近的天体密集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的假说最先由美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伦纳德提出,十几年后杰拉德·柯伊伯证实了该观点,柯伊伯带类似于小行星带,但范围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带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和奥尔特云也存在大量的小天体。还有很多卫星绕转在行星或者小天体周围。小行星带外侧的每颗行星都有行星环。

    太阳系中的地球;

    地球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地球表面的大约29.2%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70.8%被水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体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圈。地球的大部分极地地区都被冰覆盖。地球外层分为几个刚性构造板块,它们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在地表迁移,而其内部仍然保持活跃,有一个固体铁内核、一个产生地球磁场的液体外核,以及一个驱动板块构造的对流地幔。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热带地区接收的太阳能多于极地地区,并通过大气和海洋环流重新分配。温室气体在调节地表温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气候不仅由纬度决定,还由海拔和与该地区和海洋的接近程度等因素决定。热带气旋、雷暴、热浪等恶劣天气多发于广大地区,对生活影响较大。

    地球的引力会与太空中的其他物体相互作用,尤其是月球,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其轨道平面倾斜,从而在地球上产生季节。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稳定地球在其轴上的方向,并逐渐减慢其自转速度。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上的国家;

    全世界内一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总数量为197个,其中亚洲内的国家为48个,欧洲内的国家为44个,非洲内的国家为54个,大洋洲内的国家为16个,北美洲内的国家为23个,南美洲内的国家为12个。

    地球上的人数;

    地球上有无数的物种存在,但只有一个物种处于支配地位,那就是人类。目前地球生活了近75亿的人口,而且还在以每秒两人的速度增加。每个到来地球的新生命,都需要食物,水和能源。世界人口是指地球上某一时刻的人口总和。

    在14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时期后就不断地增长,当时的世界约有3.7亿人。随后由于战争等因素,增长速度时快时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50年代起,由于导致人口增长放缓的因素【如战争和饥荒】的减少,世界人口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每年超过1.8%。这一状态持续到1970年。1963年世界人口增长了2.2%,达到了历史峰值。随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40年前,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当前的预计都显示世界人口将在未来数十年持续增长,但由于较难估计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无法得出具体数值,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将大约在75亿至105亿之间,取决于出生率下降的速度。长远看来,估计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将停止增长并缓慢下降。与此同时,一些分析也对人口增长能否可持续表示担忧

    地球人认知中的地球文明;

    地球文明是指对应于外星文明而言的银河星系、太阳系的地球上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经历了远古的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时期,从亚洲、欧洲、美洲与非洲的交界区域发展了最早的人类文明,然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旧大陆迁徙到新大陆,从区域各自隔离的文明社会到全人类的交通、通讯乃至教育、科技、经济等全球一体化时代,形成一个地球村或地球整体文明体系。

    地球的历史;

    地球诞生至今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只约有14万年。如果把整个地球45亿年的历史压缩到一天24小时之中。凌晨4:00最早的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出现。清晨6:00最早的以硫为基础的微生物出现。中午11:18蓝藻开始释放氧气,地球的氧气浓度首次大幅增长。下午3:45地球上开始出现多细胞生物。晚上9:08三叶虫登上了历史舞台,地球迎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晚上10:25地球覆盖石炭纪大森林,第一批带翅的昆虫出现。晚上11:00恐龙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晚上11:45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人类在午夜前最后的三秒钟出现。

    地球上的物种;

    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不同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物种估计数不同,估计地球物种总数在50万-1亿。直到今天,生物学家没有一个确切的地球物种数目。但是,有些生物类群的种数较为确定,如植物、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