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帝师:开局一个大宋 » 第五十五章 摔

第五十五章 摔

    “皇后娘娘说,二皇受辱,山河破碎,亿兆百姓蒙难,吾身为一国之后,此时没有心情消遣,回绝了奴婢的好意。”

    方和点点头。

    有的能送,有的不能送。

    看看电视剧,不会成为误国殃民的祸水。

    实际上朱琏母子只是做做样子,真正处理政务的是朱胜非赵鼎他们。

    但在这时候,天天躲在后宫里看电视剧确实不大好。对朱琏,方和一直很同情,同情归同情,可是这时候朱琏必须做出表率。不但朱琏,因为赵谌岁数小,眼下继续与朱琏住在一起。

    朱琏看,赵谌也会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赵谌只是一个小孩子,看上瘾后,渐渐地就不想学习了。

    “能称得上是贤后……”

    北宋第一美后,第一烈后,不是说着玩的。

    不懂事的是她丈夫赵桓,不是朱琏。

    若是像赵构赵桓一样,方和才懒得救呢,难道离开了朱琏和朱胜非他们,方和就不能两边倒腾?况且又说不清,倒腾的数量不大,哪里不能倒?

    “皇后娘娘又说你们那边的女子不好。”

    大约朱琏看的是一部现代都市剧,才给出这样的评价。

    宋朝不是明清,但是以宋朝的眼光看现代的女子……确实不大好。

    非要对比呢,宋朝是厚嫁,也坑苦了许多人家,现代是重彩礼,同样坑苦了更多的人家。

    宋朝女子地位确实比较低,能和离,且看李清照和离得有多困难,还有登州那个阿云案。不过比明清又要好一点,这也是时代造成的结果。

    毕竟这时代一个成年男子乃是家庭的顶梁柱,几乎担负着家里所有的重担。

    现代呢,因为各种机械化,那怕现在农村割麦子割稻,都开始用起了收割机。

    对体力要求渐渐下降,甚至有的工厂还专门招收女工。

    还有男多女少的局面,男子的地位这才渐渐下降。

    各有利弊吧。

    非要说男子地位低又是不对的,确实,谈婚论嫁时,男方很被动,那怕打架,丈夫打了妻子不管什么原因都是不对的,然后按上一个家暴的罪名,妻子打了丈夫往往一笑了之。

    不过大多数丈夫才是一家之主,至少是表面上的一家之主,子女也随着丈夫姓,而不是随妻子姓。

    总比西方一些极端的女权思想好吧。

    但是也不能嘲笑宋朝的妾婢,妾婢是有年限的,超过契期年限想要继契,得加双倍的钱,这是防止有人变着法子永久性奴约家里的妾婢仆役。

    现代光棍汉去狎个女支往往会悲催,一些有钱的一个两个小私房无人过问,可能高明一点吧,未必高明多少。

    宋朝这边穷人难过,现代也一样,婚结不起,房子买不起,孩子养不起,甚至死,都死不起。

    唯一让方和认可的就是宋人对婚姻的重视,大多数人结婚是真的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去的。

    两边确实有很大不同之处,但是时代造成的结果。不要说宋朝了,那怕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就大不相同了。

    不对……如果说古代女子品性都不好的,那么金瓶梅是从哪儿来的?

    虽然晚明东南边整个群魔乱舞,但那不是宋朝的背景,而是明朝的背景,要知道明教礼法得有多森严!

    他说道:“胡妙嫦,有句话不知道当不当问?”

    “太傅,能问啊。”

    “若站在贞操的角度……”还是不对,宋朝对贞操也不大重视,最好的例子就是这些妾婢,过了年限,手上攒了不少钱,又有在大户人家做事的经历,会侍候人,长了见识,然后成了“抢手货”。

    所以宋真宗娶了刘娥,人家是真的不在乎。

    方和换了一个问法:“你们这边成亲后,是不是大多数女子忠诚无二?”

    胡妙嫦终是一个黄花大姑娘,沾到这些有些羞涩,她脸红了一下,说:“大多数是好的,也有少数是不好的,到是男人胡来没有人评论,还是你们那边好。”

    “物质上我们那边确实要好一点,但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这个努力不是盲目地努力,重视科技,提高生产力……我现在所做的事,便是在你们这边推广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若干年后,也会一样……

    我说的是思想和认知,骨子里实际两边还是差不多的,大不了是表达方式的不同,比如我们那边行军礼,举个手就行了,你们这边至少要单膝伏地,甚至双膝跪下。

    我们那边见面,握个手,你们这边是拱手,不但拱手,还有许多讲究,若是大礼拜礼,还得要跪下。

    记得刚来时,我在开封汴堤边上的柳树林里看到一对青年男女在约会,动作很亲昵。

    区别就是我们那边关系确认后,可以正大光明地牵手,若是作风豪放一点,能当着众人的面搂在一起。

    有可能你们接受不了,实际还是一样。

    或者让你们看唐朝一些豪放女子的作风,你们还是接受不了。

    或者让你们自己人比较,皇后娘娘出身于大富大贵人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礼法也比较森严,所以她看到我们那个时代的电视剧,便无法接受。

    然而一般人哪能接到她的教育,或如你们,看了后只觉得艳羡,并没有觉得不对。”

    站在方和的角度,几个婢女的态度是正常的,反而朱琏态度才是不正常的。非要让女子变成明清时的女子,那样好吗,也不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区别,是时代因素造成的结果。不说别的,你在一些电视剧里也看到了,一些大城市上下班做地铁的时候,得有多挤,若是你们这样,女子也不要上班了。

    还有,你羡慕我们,但不知道我们那边生活节奏得有多快。如果你在我们那边生活,不是幸福,弄不好三天就会哭鼻子。

    因为生活节奏快,其他的也变得快起来,包括男女交往,当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问题,不过你们这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至于一些表面形式的区别,没必要计较了。

    这样辨就辨过来了,也差不多接近了真正的真相。

    ……

    大把大把的雨珠从厚厚的乌云里落下来。

    一些干涸的地方,地面上出现的那些裂缝像是一张张大大小小的嘴巴,贪婪地吸哝着雨水。

    雨水落得大落得快,它们也吸收不了,又从那些嘴巴里漫溢出来,流向低洼处,汇聚成小溪,注入各个池塘沟渠河流。

    方和父亲说:“和儿,这场雨下得及时啊。”

    都在等水呢。

    “时间太短了。”方和说。

    之所以这场雨落得大,是因为受到了台风的影响。

    只是天气预报说明天上午这场雨就停息了。

    父子两正在说话时,方和老妈在山庄里打来电话,说是郑庄的郑则贵出了事。

    这是第三起了,中间还有一个人被野猪撞了一下,躺在医院现在也没有出来。

    但是县城里忽然传出一股风声,说是这些野猪肉营养价值高,还能开智。虽然各方面都没有明说,不过县城里也知道这些野猪肉是怎么回事。

    营养价值高,大约有可能,毕竟一个是吃饲料的,一个是吃老百姓种植的五谷庄稼,或者山上的野草药材虫鸟。

    但这个开智,方和不知道是从哪儿谈起来的。

    而且现在人信息发达,不是以前了。

    偏偏有许多人相信了。

    沾到了开智,那可了不得了,特别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许多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过来吃这种野猪肉。于是价格迅速地涨了起来,比猪肉还贵了三四倍。

    渐渐的,这些打猪的已经看不上方和的奖金了,因为只要打到一头大一点的野猪,就是好几千块钱。

    他们打着打着,渐渐扩大活动范围。

    何止是大方村这边,周围百姓哪个不恨透了这些野猪,这些人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甚至有人递烟送茶,颇有点类似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打虎小队。

    但打了三四天,被上面叫停了,只好又退回来。

    不过他们还是时常会“越界”,只要越的不太远,县里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今天天气预报说有雨,早上天还是好的,一大群人又出去打野猪了,没料到中午时大雨落了下来。一下雨就没办法打了,不是矛和人的问题,而是猎枪的问题。离开了猎枪,就没有办法对付领首的大公猪,继续打,则会有危险。

    大伙匆匆返回,半路上因为雨下的大,山路有些滑,郑则贵一不小心滑倒了,摔了下去,摔断了腿,幸好这时候离明溪楼不远了,大家轮流着将郑则贵背到明溪楼,又打电话叫救护车,方和老妈通知方和。

    就怕出事。

    父子两打着雨伞,顶着狂风大雨,向山庄冲去。

    进了庄内,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味道。

    上次方和与葛科长交谈过后,因为工程期时间太短了,他做了一个安排。

    先是联系周边所有养猪场,购买了许多猪粪,这玩意好买,甚至有的养猪场规模大,猪粪便不能及时处理,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一些污染。

    猪粪不贵,运费倒是不便宜。那怕是一辆五吨卡车,一车运过来运费也要好几百块钱。

    但想将这片滩涂彻底改造过来,就不能计较了。

    方和又继续买了许多草秸,然后用拖拉机将这些猪粪草秸一起运到滩涂各个地方,上面埋上厚厚的淤泥,让它们进行发酵。

    明溪楼这片,也就是方和最早承包的区域,因为马上要种花载树,不能覆太多的淤泥,赵东平便想出一个办法,这些泥浆被挖泥船的排放管冲上来。

    有的泥水涔透下去,有的泥水渐渐泥与水分隔,即便建设了挡泥坝,有的还是漫溢到水库里。

    赵东平安排人手,挖了几个引水渠,通过围墙的排水孔,引入到围墙内。

    明溪楼这边也是一片泥泞,就像是一个沼泽一般。

    方和老妈便担心地问方和,那些草会不会死。

    死肯定会死掉一部分,不过能活下来的,等到工程结束后,长势会更好。

    但这样了,环境上是非常难看的,味道也不好闻。

    父子两未管,踩着充满泥泞的水泥路,冲进了明溪楼。

    方和老爸看到郑则贵,问:“三狗子,怎么样了?”

    三狗子是郑则贵的小名字。

    郑则贵咧着牙,忍着痛说:“摔的不轻。”

    方和看着他,他打小读书,然后去了宁市上大学,又在宁市工作。他老爸呼人家的小名字,平时大约是极熟的,不过出了村子,许多人方和就不认识了。

    摔的有多重,方和不清楚,好在这个郑则贵看上去岁数不大,才四十出头的模样。

    如果岁数大了,又摔了这一下,事情会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