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帝师:开局一个大宋 » 第十八章 背刺

第十八章 背刺

    “吕公,别夸我,我可没有张良的本领。”方和说道。

    大伙以为是方和自谦,实际上若是宋朝复国成功,方和功劳可比张良大多了。

    张浚道:“方太傅,我们能不能相助永兴军?”

    “为什么相助永兴军?”

    永兴军路就是陕西,但陕西不完全是永兴军路,有一部分划为秦凤路,汉中等地区又划为京西路。

    吕颐浩说明了情况。

    金人押二帝北上,命完颜娄室经略关陕河东。

    完颜娄室长驱直入,正好遇到范致虚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二十万勤军队,完颜娄室以冲击、包抄、分割、设伏相结合的战法,大败范部军马,死者遍野。

    完颜娄室拿下陕州后渡过黄河,再次大破宋军赶来的兵马,迫使解州宋军投降,接着又攻克城坚墙固的蒲州。然后率军继续北进,几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后攻克解、绛、慈、隰、石、河中、岢岚、宁化、保德、火山等州军,关陕危在旦夕。

    赵谌说:“方太傅,这个完颜娄室真的厉害。”

    这是他第二遍说了。

    实际以前方和也说过。

    以前宋人对金军的印象只是很厉害,宋徽宗派李邺出使金营乞和,李邺回来对宋钦宗禀报,说金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

    这不是扯蛋么。

    如果是山区的女真战士,说不定上山如猿,但女真士兵并不可能个个都是来自山区的猎手。

    如果是打渔出身的女真战士,说不定入水如獭,但女真士兵并不可能个个都是来自河边的渔民。

    至于马如龙,更是瞎扯。

    虽然契丹马能吃苦耐劳,论爆发力并不及西夏马和吐蕃马,就算契丹马不错,是契丹马,不是女真马。

    其实女真人战马并不多,就如完颜宗望率六万东路金军南下,起初骑兵都不足一万人,然后陆续从宋朝各地收缴了几千匹战马,又在牟驼冈收缴了两万多匹宋朝的官马,直到那时,他手上才有了足够的马匹。

    李邺只顾胡说八道,就没有想过,他这么一说,传将出去,对宋军士气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一代目金军确实是一支强悍的军队,不过现在已经不完全是一代目金军了。里面充塞了大量投降金国的契丹士兵和汉人士兵,即便一代目金军已经有了腐化的苗头。

    其次是各将的军事水平不一样,比如东路军首领二皇子完颜宗望,这个人名气大,但实际水平有限。所以在燕山府一战,明明郭药师手上只有三万兵马,兵力仅是金人的半数,却被郭药师杀的大败,可能杀伤了上万金军。只是燕山府宋军太不争气了,不然郭药师未必会反。

    然后到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刘平仲袭营,作为三军长官,要么不同意,要么同意了,务必要保密。结果李纲同意了刘平仲的请求,却不知守密,刘平仲三军还没有行动,便为金人得知,笑迎大礼。

    李纲、种师道“城头观”,二十万援军壁上观,眼睁睁地看着刘平仲七千骑兵尽没。

    然后晚年李纲去归罪于宋钦宗。

    在南逃路上,方和一再戒告赵谌,说李纲这个人虚有其名,就是以后投奔赵谌了,也不能给予重用。

    若是未来吕颐浩来了,将朱胜非、赵鼎和吕颐浩用好了,再以马伸为言官之首,内政便不会发生严重失误。

    说这话时,几个大臣也在边上旁听,张浚有些狐疑,方和又举了一个例子,李彦仙抛家荡产,募三千士卒前来京城勤王,因为上书李纲不知兵,便被李纲下令捉拿,李彦仙只好隐姓改名,逃出京城。

    李彦仙眼下还没有打出来,不算,方和又说了一个人,李弥大,这个人大家都是知道的,能文能武,十分厉害,因为与李纲意见不合,便被李纲排挤出京城。

    但是完颜宗翰的西路军确实不可小视。

    宋朝不知道这支西路军的深浅,匆匆忙忙地救太原,然后一个个排队去送死。

    这支军队厉害不仅仅是完颜宗翰能打……确实他军事水平比较高,不过关键原因还是完颜宗翰手下有两员重将,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

    那时候,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属于完颜宗翰的部下,虽然派出一些斥候打探消息,但大伙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直到前段时间完颜娄室独立成军,自陕州杀到河东,所遇宋军势若破竹,无一人可挡,大家才认识到完颜娄室的军事水平。

    不然赵谌也不会皱着小脸,连说了两遍完颜娄室真的厉害。

    沾到了完颜娄室真不是开玩笑的,不说其他人,就说吴氏兄弟。吴磷亲自说过,吴玠晚年回忆到完颜娄室,颇有畏惧之意。

    “诸公,莫急。”

    看了好一会,方和回来,说:“河东无药可医了。”

    但不是现在说的,早先方和就说过,河东不要去救。

    为什么呢?

    赵谌南下EZ,襄阳则成了赵谌的门户,这也是将韩世忠留在襄阳的原因。

    随后韩世忠出兵中原是可以的,但跨过黄河,深入河东,等于脱离了大本营,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是冒功轻进,犯了兵家大忌,也与方和之前所说的深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宗旨不吻合。

    况且河东路糜烂到如此地步。

    方和继续说道:“明年金人才会正式用兵陕西,我说的陕西不是陕州以西,而是潼关以西。这样吧……岳飞现在招募了多少兵马?”

    “近三万兵马。”

    南逃的路上,因为岳飞履历浅,方和省怕大家轻视他,对朱琏母子、朱胜非等人讲了岳飞的故事,以及岳母刺字,《满江红》。

    有人说《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但方和咬定了就是未来岳飞写的,谁个与他抬杠。

    朱琏将岳飞叫了过来,让岳飞露出后背,果然露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几个大臣看着四个字,感慨万千。

    朱琏是一个略有些感性的人,想着《满江红》里的字句,想着岳飞在史上的结局,忍不住热泪盈眶,对赵谌说道:“吾儿,以后岳卿不负汝,汝不得以任何理由负卿。”

    赵谌小头直点。

    反正他已经铭记下来,天下底论对大宋最忠心的,就是眼前这个浓眉壮汉。

    大伙的反应弄的岳飞莫名其妙,伏下说:“臣是宋人,当为国尽忠,皇后娘娘,勿得感慨。”

    但让现在的岳飞面对完颜娄室,那肯定是送死的,不要说完颜娄室了,就是应对完颜银术可,也打不过。

    史上岳飞是历任了刘韐、刘浩、张俊、张所、王彦、宗泽、闾勍、杜充八位上司,这才成长起来。

    这几人当中,杜充就算了,一个凶残的败类。

    张俊未变节之前,表现还行。

    余下几位不但能打,许多人操守也比较好,无疑或多或少对岳飞产生了一些影响。

    虽然眼下已经看出许多亮点,比如手不释卷,严格律己,生活俭朴,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是做事还有些毛燥,更是缺乏大规模统兵经验。不过很早方和就说过了,现在岳飞未成长起来,得给他成长的空间与时间。不但岳飞,现在韩世忠也不是史上巅峰时期的韩世忠。

    “宗泽呢?”

    朱胜非答道:“康王以宗泽为开封府尹,然宗泽对康王称帝十分不满,给殿下写了一封信,我提议殿下回信宗公,让他以大局为重。”

    “做的好。”

    朱胜非能力虽不及赵鼎和吕颐浩,但也不可小视。

    之所以南方以如此快的速度归心,几乎完全是朱胜非和赵鼎的功劳。

    差就差在理财上,随着吕颐浩的到来,这块短板也弥补上了。

    “正好刘浩归来,让他保卫皇太子安全,然后让岳飞北上。再下令,让韩世忠率部休整。刚才皇太子殿下说过,京西路仍有许多叛军和流寇,还有一些义军。这些人让韩世忠交给岳飞去处理,该镇压的须镇压,该招降的须招降。”

    用意很简单,用这个办法加速岳飞的成长。

    “以颖昌府为界,东边,包括京城,暂且交给康王。”

    这也是很早就制订的策略。

    缓称王了,许多地区只能战略性地放弃。

    “若无意外,金人将在年底大规模进攻京西路各州府,其将有完颜银术可、完颜赛里、完颜萨谋鲁、完颜拨离速等人,然后到二月,完颜娄室大规模进攻陕西。陕西许多州府陆续沦陷,但金人一直没有拿下整个永兴军路,一直持续到三年后,爆发了有名的和尚原之战。”

    这也是宋军前期难得的大捷,或者能说,这本来是黎明前最响亮的一声号角,随后宋军多路兵马先后告捷,本来差一点宋朝会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没有想到,被赵构和秦桧主动地拉回到黑暗里……

    “西军还是很强大的。”张浚说道。

    “是啊,只是许多西军将领喜欢搞山头主义,背刺队友……”方和叹息道。

    最有名的就是曲端,这个家伙凶的不得了,战力无双,但最喜欢做的事不是杀金贼,而是背刺队友,忍无可忍之下,被王庶和曲端部下吴玠联手弄死。

    不但曲端,种师道、姚古都做过背刺队友的事。

    宋朝局势迅速恶化,也与这几个家伙有关。

    先前童贯出兵幽州,传统的记载是童贯联金伐辽时,种师道提出了反对意见。童贯不听,兵败后弹劾种师道助贼。

    真相不是这样的,宣和四年宋军兵分两路进军白沟,东路军主将是辛兴宗,西路军主将是种师道,前锋杨可世。

    五月二十六日,辽军先行击败杨可世,种世道率军向雄州撤退。三十日,辽军再次击败辛兴宗,然后追赶到雄州,大败种师道。

    后面追上了,种师道是真打了,但前面辽军与杨可世交战时,种师道打了吗?未打,童贯还下了命令,让种师道支援杨可世,杨可世是你的前锋,不是辛兴宗的前锋。种师道不但不听,反而选择了逃跑。

    西路军溃逃,东路军的命运也注定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山头主义。

    自臧底城到征方腊,种师道部下损失惨重,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意打了,这才是真正的真相。且看完颜宗望对宋朝比较友好,一旦大军出动,有没有呆在燕山府或河北某个地方观望过?

    中间还发生了一件事。

    马扩作为使者前去劝说辽人归降,路过种师道军营时,看到种军驻扎在树林边,便规劝,扎在树林边上,容易被敌人火攻。

    种师道听从了劝说,将军营转移到空旷地带。

    实际马扩想错了,人家自始至终就根本未考虑到战斗,敌人来了,我们找一个借口撤退就是了,那么驻扎在树林边上还是空旷地带,有何区别。

    何况童贯对种师道有着提携知遇之恩。

    政和年间,宋夏爆发臧底城之战,第一战宋军损失惨重。童贯调来十万大军,力排众议,以种师道为主将,攻打臧底城。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种师道终于将这个小堡城拿下,成了种师道的成名作……但是方和一想到臧底城之战,就会想到石堡城之战,两者惊人的相似。哥舒翰军事水平真的高吗?且看桃林之战,那个乱哦,就是换成程咬金去指挥,也不至于败的那么惨。

    其实白沟战后,童贯虽然心里面老大不舒服,也没有真正的打击报复,种师道以右卫将军致仕,虽然强迫退休了,可以拿着正四品职官的薪酬。

    然后到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

    种师道先行带着姚平仲的骑军赶到京城,宋钦宗高兴之下,立授种师道为西府宰相。

    史书记载说姚平仲犯了眼红病,主动请求出战。

    真相也不是这样的。

    金人南下速度太快,京城没有预防,且看牟驼冈就知道了,里面储藏着无数粮草,两万多匹战马,都未来得及撤离进京城,金人就抵达东京城下,于是尽为金军所得。

    偏巧去年天气恶劣,正月里落了许多雨雪,天气暴寒,无数百姓冻死饿死。

    种师道却说,金军孤军深入,粮草难行,我们先耗一段时间,等他们坚持不住了,彻底将之击败。

    赵桓智商不高,种师道名气大,立即采纳。

    实际上金人已经从城外各个仓储得到了大量粮草,人家才不急呢,一个个慢悠悠地挖达官贵人家的坟墓。

    金人不急,城中支持不下去了。

    是因为这种情况,姚平仲请求袭营,才被宋朝采纳。

    但姚平仲三军未动,金人便得知消息,这也是古怪了,如此机密行动,是谁传出去的?

    然后古怪的是,姚平仲中了埋伏,作为西府首相,种师道什么举措也没有。

    姚平仲惨败后不久,姚古带着大部队赶到。

    好了,你能背刺我,我也能背刺你。

    种师中冒兵轻进,姚古视若罔闻,不久,种师中惨败,他本人也战死沙场,河东完完,大宋完完。

    那都是过去式了,唯独一个曲端,方和也不知道怎么对他。

    就当没有这个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