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非洲种田:从埃及开始 » 第五十七章 舆论

第五十七章 舆论

    英国的下议院为东方问题争吵时,议员们一定想不到,最关心这场辩论结果的,不是罗素勋爵或者维多利亚女王,而是远在君士坦丁堡的阿卜杜勒·迈吉德,远在圣彼得堡的尼古拉一世,远在亚历山大的伊斯梅尔.....

    正是那群平民,踏进议员时脚底板还沾着铜臭味的平民,依仗着大英帝国强大的海军和无尽的力量,依靠着只想着自己利益的头脑、受着舆论影响的感情,决定着东方无数君主和贵族的命运。

    那些君主和贵族时代传承,有尊贵的地位,聪明的头脑,渊博的知识,不用为讨好选民急功近利,不用顾忌违反自己曾经的许诺,看起来,他们无所不能,但却格外惧怕英国议院里那些粗鄙、最短视的议员。

    “继续维持近东的statusquo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大英帝国有能力维持,英国的民众也只会同情与支持这场东征,这场讨伐萨拉森人后裔的新十字军东征。英国民众和全世界都只能老老实实迎接彼得大帝遗嘱中最重要的一点——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完全成为事实的那一天的到来。”

    亚历山大的宫殿内,巴拉德戴着红色菲兹帽,手捧一份报纸念道。

    “赫迪夫,这是《泰晤士报》的观点,”巴拉德现在称呼伊斯梅尔为赫迪夫,即波斯语国王之意,他没有翻页,而是继续盯着报告东方问题的版面看着,脸上露出一丝疑惑,“statusquo是什么意思?”

    “statusquo是拉丁语短文,维持现状的意思。”伊斯梅尔随意的回到。

    “英国人真是奇怪,总是夹着毫无关联的外国词汇。”巴拉德随意的吐槽道。巴拉德常在伊斯梅尔身边,知道伊斯梅尔不喜欢英国人,总是喜欢各种黑英国。

    但巴拉德一直不知道伊斯梅尔为什么讨厌英国。

    英国和埃及唯一的国仇,大概就是埃土战争中帮助土耳其,使埃及失去叙利亚。但相比英国,俄国恐怕阻拦埃及更多一点。

    只有伊斯梅尔自己知道,英国在未来将会入侵埃及!

    实际上,从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在某种意义上将埃及当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如果埃及安安稳稳的,他们未必要将这个半殖民地,便成为真正的殖民地。

    但假如不能掌控,埃及追求独立自主或者成为法国殖民地,英国人宁愿抢先一步。

    他本想效仿历史上克里木战争,使英国、法国去帮助奥斯曼土耳其对抗俄国,自己渔翁得利。

    结果却是,因为埃及过度亲近法国,产生了蝴蝶效应,使英国国内竟有支持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趋势。就连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泰晤士报》,也在发声。

    没想到的是,伊斯梅尔一番为拯救埃及进行的挣扎,似乎要将埃及更早更快的推入深渊。

    “赫迪夫,您看上去好像有点疲惫.....”巴拉德关切的对伊斯梅尔说道。

    伊斯梅尔确实看起来很疲惫,他的左手托着脸,手肘撑着桌子,静静的思考着,想着如何要应对这样的局面。

    “我在想,怎么样说服英国人站在奥斯曼帝国一边,对付沙皇俄国,”伊斯梅尔担忧的说,“如果英国要站在俄国一边瓜分奥斯曼,进攻埃及,以我们现在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

    “我们可以试试贿赂英国首相罗素勋爵,令他站在我们这边?”巴拉德小心翼翼的问道。

    巴拉德提出的是埃及解决这类事情的传统方式。

    靠着贿赂影响对方的决策。

    至少对奥斯曼帝国,这个方法百试百灵..........

    但是对英国有用吗?

    “英国是宪政国家,议会才能决定整个国家,即使贿赂成功,罗素勋爵也没有足够权力帮助我们,”伊斯梅尔摇摇头道,“就算贿赂真的有用,俄国不是比我们更有钱,更能贿赂呢?”

    显然,想要说服英国不针对自己,绝对没有说服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那么简单。

    如果英国和奥斯曼体制一样,伊斯梅尔只需要对维多利亚女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可以,最多再加上一个首相罗素勋爵。

    可是英国毕竟有一个议会..........

    总不能将整個英国议会都贿赂了吧?

    也不知道多贿赂几个议员,能不能打折。

    “巴拉德,继续换份报纸念吧。”想到这里,伊斯梅尔不耐烦的说道。

    “好的,赫迪夫。”巴拉德又拿了份报纸,作为位高权重的帕夏,他还是像伊斯梅尔的仆人一样念着报纸。

    这次是《每日新闻》,是英国自由派出版的一份报纸。

    “难道瓜分土耳其的罪行不是同瓜分波兰一样吗?难道生命和财产在土耳其没有保证吗?难道英国同土耳其的贸易,不是比英国同奥地利、俄罗斯的贸易加起来还多吗?难道土耳其居民不是越来越富吗?难道基督徒在土耳其不是享受到比在俄国、奥地利更多的宗教自由吗?难道土耳其朝廷不是温和的、慈父般的朝廷,允许各民族、各宗教和各地方自治机构自己治理自己的事情吗?”

    巴拉德念着念着《每日新闻》,脸上竟然浮现出羡慕之色。

    “赫迪夫,如果世界上真有这种国家,那我还真想移居到那里!”

    当然,即使排除许多夸张的描写,说土耳其比奥地利、俄罗斯还善待基督徒是对的。

    特别是俄罗斯的教会,对不同教派的迫害简直令人发指。比如说悲惨的旧礼仪派,一直到尼古拉二世时代,才允许他们正常的参军,正常的登记婚姻,正常的拥有合法财产。

    “呵呵,英国人对东方实际上毫无了解,他们派到土耳其的外交官不会说当地的语言也不了解当地的事务,只能从那些亲英的官员、做生意的商人得到一些二手的消息,再之外就是靠着些自以为是的记者。”

    伊斯梅尔又开始锐评英国人,他又喝口葡萄汁,又谈道:

    “因此,英国人得到关于土耳其的消息毕然是失真的,容易被操纵的,在他们眼里,土耳其要么古老而腐朽,要么为追求现代而锐意进取,要么是充满风情的神秘国家,要么就是为了宗教牺牲一切的狂热国度,总之,英国议员们就靠着这些不实的信息做出决定.......”

    说到这里,伊斯梅尔一拍大腿,突然想到了什么。

    是呀,如果要放任那些愚蠢的英国议员,靠着臆想瓜分土耳其,为什么自己不把充分美化的信息,送到英国议员面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