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凡人三部曲之成长与爱情 » 第14章 制作棺材

第14章 制作棺材

    一般的主人家都会提供住宿。因为有的木匠的家会离主人家很远,比如说要走一个小时以上,每天早晚来回跑就有点费精神和力气。

    我第一次去的这个地方在我们山上,回家是下山,只需要二十分钟,早上上山却需要四十分钟。这点路程,我们是倾向于回家的。

    我和一起回家的还有父亲的另外两三个徒弟。

    我们都住得不远,年龄也相近,他们大我一岁两岁的,放工以后回家顺着羊肠小道一路疯跑,谁也不甘落后,说明我们都还是孩子。

    这二十分钟回家的道路,那真的是在未来生活中回忆起来真正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天色渐暗,道路的每一个石级在杂草中依稀可辨。经常走人的地方泛着白光,而那些侧面人踩不到的地方都长满了地衣和青苔。

    道路两旁的松树密集得在这个时间陷入了完全的黑暗,好像有未知的恐怖野兽生活在其中。

    松树叶子的味道很舒服。我们跑得无比畅快,以把父亲他们几个成年人远远的甩掉为最大乐趣。

    这是一种自由的味道。

    接下来的每一个日子,我就逐渐地熟悉各种木工工具的使用,用截锯断木头,用另外的七八种齿依次更小的锯锯相应的半成品木料,用凿子凿孔,用木工铅笔画线。用各种推子推木板,让刨花掩埋自己的腿脚。

    有的老木头有一种陈年的香味,闻到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樟木在用推子推光滑它的过程中,会让自己的鼻子失去嗅觉。

    有的木头软,有的木头硬,有的绵,有的脆。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性质。

    一个木匠,即使刚入门没几天的我也能够在用工具干上两三分钟就能够体验到这块木材的不同以及知道这东西最适合做什么用途。

    至最后,只要用手拿着这个木头或者摸着这个木头就能够知道它的软硬及韧性如何。

    嗯,这些经验是没有学过木匠的人所不能够体验的。

    手艺人的生存方式我很快就体验得七七八八了。我面临的问题是不习惯在别人家里边睡觉。

    所以,在我的木匠生涯中,无论多远,我都是要回家的。

    回去以后,我还能够在自己的屋里写一点当天的感触和想法,以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木匠。

    在几十年后的现在想起来,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体验者去学的木匠。也许,这是我并没有成为一个优秀木匠的真正原因。

    因为一个体验者和一个真正以此为生的人来说对待手艺的认真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刚开始学手艺时的那家主人是盖房子,所以,我的第一个月的工作都是盖房子上的一些工艺。

    这只是木匠工艺当中的一个类别。

    另外还有一个类别是做家俱。

    如果还要细分的话,还有一个类别,做棺材。

    并不是每一个木匠就会精通全部的类别。即使是我的父亲,手艺名声很好的他对于做棺材这个类别就不甚熟悉,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做过。

    因为这里边的一些尺寸数字,一些细节要求,如果不是师傅口口相传,如果不是跟着师傅做过几个,一般是学不会的。

    但有的木匠师傅却只会做棺材。给别人盖房子,做家俱就又不行了,只能做一些力气活。

    木匠这个行业,除了掌门师更多动用脑力,其余大多是使用力气和熟练使用工具,纯属一个手熟的过程。

    那些只会做棺材的木匠师傅以及只会做家俱的木匠师傅在自己没有活的时候就会去找另外的活儿做,因为外人根本无法分辨他究竟会不会单独做这件事。但都承认这是一个木匠。

    一个掌面师是能够保证他答应的不管是建房还是做一套陪嫁的任务的完美完成。

    一个掌面师就像是一个自己组织起来的一个小的团队的领头人,团队虽然很松散,但是也自有其简易规则。

    比如说这个小团队中会做棺材的师傅某个地方需要他去做一副两副棺材,他就会和掌面师商量从这个团队里抽走一个或者两个像我这种的学徒去干几天。

    一般一副棺材也有五天或者一个星期就做好了,所以,这是一个并不能够长久的活计。

    但,一个木匠,去做他擅长的棺材毕竟是他单独能够独挡一面的受人尊敬的一项事务。

    出于一种对神秘主义的爱好,我喜欢跟着那个能够做棺材的师傅去做棺材,而不太喜欢跟着父亲做那些体系更全面的事务。

    做棺材毕竟是一门偏门生意,所以,这个师傅看到我对这个手艺很感兴趣,那是对他能力的最大尊重,自然对我倾囊相授。

    当然,这其中也有我这个大师父的儿子愿意跟他学而不愿意跟父亲学,他就有一种压我父亲一头的满足感。

    但我也只满足于做过这个,只知晓天平、地平、墙子、大回头、小回头、棺盖之类对棺材六面的称呼以及对棺材两端以及一些制作中的禁忌。

    比如说,不能在木头与木头连接时使用钉子也不能够像做家俱一样使用生胶粘连。

    比如说棺材底几寸厚,多宽,多长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法。

    关于棺材的制作要根据主人家准备的木材大小。虽然说整的天平、地平、墙子,盖的也有,但已经极为稀少了。

    当主人家准备的木头不够大时,就有拼接的方法。

    通常是用三根通长的木头拼成长方体,在每两块木头中间做通长的燕尾型榫卯结构。

    木头有多长,榫卯就会做多长,且自一头向另一头由大渐变到小。

    做这种通长榫卯有许多专用工具,现在我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等把通长榫卯都做好,且试着从一头卯入之后再拉出来,这时候就要用到另外的两种材料,桐油和石灰。

    用桐油和细罗筛过的石灰和成糊状涂在榫卯及木头通长接缝的那两个面上。

    然后再从一头把木头推入。一般还有两尺左右才会两根木头一般齐时,人力推不动了。

    做榫卯时刻意做成这样,需要用大斧头厚背在另一端使足力气夯进去。两块木头就因为这榫卯结合得非常紧密。

    即使没有等到桐油与石灰干硬,这两块木头也不能够再以人力分开了。

    桐油与石灰的作用是使接缝完全严密,起防水防腐作用。等棺材做完以后,外边整个都有涂一遍或几遍桐油,起防腐作用。

    几遍桐油的意思是指涂了一遍桐油,等干了以后,再涂第二遍;或者再如此涂第三遍。

    关于棺材两端的回头,至少我们川北地区都是用柏树根部的那个疙瘩来做。

    需要比较大的,一边做成平面,另一边做成,怎么说呢,类似于金字塔倒了角和尖的近圆丘凸起状。厚度约为边沿的两倍至两点五倍。边沿一般厚在三寸多。

    两侧的墙子,最好的是一颗柏树杆从中一剖二,一边一块。

    这种整墙子的一般需要直径一尺半的大树,非七八十年树龄而不得。

    在九十年代,这种的整底整墙整盖的都极为稀少了。因为大树在分田到户以后就没有那么多了。

    所有非整墙子整盖的木头拼镶工艺与上边我讲的底,相同。

    唯一要在这里细说的是在底与墙子之间也要做上榫卯,与拼镶木头工艺一样,让墙与底生根成为一个整体。

    大小回头两侧做榫,两边墙子已预留了卯槽。

    当老师傅抱起大回头在棺材头部安放时,我就抱起小回头在棺材脚那头安放好。

    如果放不进去,就再拿出来修一下榫。原则是不能松松垮垮安放进去,要紧密结合。

    棺盖整个做卯,下边的结构整体做榫,盖上后往脚那头推上半尺,这盖直接往上就再也揿不起来了。

    所以细节之处在于棺盖不是往上掀就能打开的。必须先推上半尺,才能够掀开。

    棺材两端的构型有必要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底的横截面是带点梯型的,下宽上稍窄,然后下端面也向外有一定的倾斜。

    两侧的墙子会做一个类似围绕回头凸起的花瓣状曲面,边沿是一个稍斜椭圆的一部分曲线,斜截面也带些隆起的饱满状。

    盖端部的造型与墙基本一致,只是斜切面更长,斜切面与通长方向的边沿是一个椭圆的长向的一半曲线。

    这些曲线及凸起老师傅完全是凭经验及感觉在弄。当我告诉他怎么可以用两颗钉以及一段合适长度的线画椭圆的时候,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棺材做好以后,我们都喜欢躺到里边去,感觉一下睡着是否舒服。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床,都没有睡在刚做好的棺材里的安宁感。

    老柏木的香味,还有这种接触到人生去路的天人感悟以及真的耳根清静的实际状态,这是在人世间生活中所不具备的。

    另外,最重要的传说,睡一下,治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