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一二四章 降?纵?

第一二四章 降?纵?

    刘基另外还特别提醒朱元璋一点,此也是当年太和四仙邱玄清对自己所说。

    对朱元璋道:“禀陛下,蒙古大元朝入主中国,接续了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宋高宗,“行在”临安府(杭州市)的大(南)宋朝政权,此事陛下已多次在檄文与文告中,也承认这点。”

    “因此,臣另有一事禀报。”

    朱元璋道:“先生还有什么事情要说呢?”

    刘基道:“当北伐军攻抵大元朝京师大都,陛下是要擒获其主,元帝?”

    “还是任由元帝往北方遁逃,至其上都?甚至逃至和林?”

    朱元璋听了也思虑一阵,道:“嗯!先生此言,确实是个问题?”

    这可让朱元璋想起,当年龙凤政权的韩林儿,没事出兵去安丰救他回来,反而搞成了个大麻烦,给那些最难搞的儒者、史官们,留个弒皇夺权的疑点!

    刘基道:“臣认为,陛下既然承认大元朝曾经是中原的正统政权,此次攻陷大都,若是元帝愿意投降,等同大元朝已『禅位』。若元帝遭擒却不愿意投降,则陛下也将文告其罪,再予处决,接续『正统』政权。”

    “不过如此一来,大蒙古的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后代)成员,将会另立新帝,此新帝若是英明有为,将成一个大麻烦。而若元帝投降我大明,也是另一个大麻烦。”

    朱元璋道:“先生所说,朕能明瞭,若是新帝登高一呼,又再招集人马,确实是个大麻烦。但为何说元帝投降,也是个大麻烦?”

    刘基回道:“禀陛下,臣过去还在青田时,与武当山的太和四仙有过短暂交流,此四人为江湖颇有名气的张三丰真人当时未记名弟子,其中的邱玄清曾提及,其师尊张三丰真人说过『北方黑气弥漫,魔道猖狂,已难以藉由内部革除,只能由外部推翻改制。』”

    “当时,四仙也提供了一些他们在北方打听到的消息与情报,与臣相互讨论;据了解,大元朝所以如此快速地败亡,便是因为元帝为『外魔』所侵,而致失德失道,政令紊乱、朝纲败坏。”

    “亦即,元帝本人便是个大祸害、不可留,最好不要留在朝廷、留在中原,若是与其身上的『外魔』,一同遁逃到北方的上都,远离中原,可算最佳结果。”

    朱元璋问道:“『外魔』?先生为正统『儒家』,会相信怪力乱神吗?”

    刘基道:“臣也不愿相信,不过这是道家的说法。”

    “据臣的理解,应是元帝此人『深谙人性』,懂得利用人性的贪婪、欲望,利用人性的弱点、缺憾,操控人心、操控行为;但元帝本人又心术不正,以致造成朝纲紊乱,大元朝加速败亡。”

    朱元璋回道:“先生此说也有道理!若是居上位者,不为百姓着想,每日仅在朝廷上搧风点火,确实不乱才怪。”

    刘基又道:“所以臣认为,北伐军往北征进时,起初要迅雷不及掩耳般快速挺进,让大元朝廷眼看勤王军已来不及救驾,必会论及北逃。”

    “但北伐大军接近达大都时,此时反而应该放慢脚步,放任元帝及其所属北逃。”

    朱元璋道:“令其北逃,真的不会成为祸害吗?”

    刘基回道:“若仅是元大都之朝廷中人,既便是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也不足为虑。”

    “此些人物,在地方重臣的眼中,不过是一群争权夺利、贪婪好色,不顾大局的朝廷奸臣罢了,以致诏命不行、号招无力。留着这群人,反而对我大明而言,是件好事。”

    朱元璋想了想,道:“确实,若是元帝有道,朝廷清明,也不致沦落到此地步。”

    刘基又道:“禀陛下,但外援不灭,则大元还是有复元之机;若能趁机灭了其主力外援,即廓帖木儿之势力;则大元已名存实亡,无须畏惧。”

    朱元璋道:“这一直是个问题,但要如何消灭扩廓帖木儿的势力呢?”

    刘基回道:“回陛下,若扩廓能真心归附最好,不过臣认为不太可能;至于如何消灭,臣认为,当北伐大军快速北上,给大都带来压力后,大元朝廷必会先四处下诏勤王,此时,或许会恢复扩廓的官职军衔。”

    “而扩廓虽对大元朝廷、对元帝失望,但以过去的事迹来看,仍是忠于大元,仅是保留实力,静待未来。所以复职、勤王诏书一到,很有可能会率军勤王。”

    又道:“而此时,北伐军可预留伏兵,进攻其老巢冀宁;既然是『老巢』,则扩廓必将回师救援,而关键就在此一战了。”

    朱元璋道:“嗯!扩廓虽然对朝廷诏令未行,但朕过去多次地行文,也不见其有投降之意,确实仍忠于大元;既然不降,若能一举击溃,当然最好。”

    刘基道:“此方面,臣会写入『征进阵图』之中,佐助陛下计策。”

    朱元璋道:“好!还是请先生能尽快地完成此图,朕即将要车驾汴梁,届时派人密件快马送来。”

    刘基回道:“遵命!陛下。”

    ………

    自从皇帝朱元璋车驾汴梁,驻扎在开封府,也就是朝廷目前“行在”开封府。

    当然,在外的将领武臣、大员文臣们,都要来“行在”朝廷,觐见皇帝。

    第一个来的将领,倒不是征虏大将军徐达。

    徐达与朱元璋两人可真真正正地是“青梅竹马”啊!

    从小两人便是玩伴,从小玩到大;从朱元璋年轻时投靠濠州的郭子兴,回家乡招兵买马时,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徐达对朱元璋的脾气与想法,清楚地很。

    自从吴元年十月,徐达被任命为大将军、北伐以来,早就“书信”往来不知多少封。

    喔!不是书信,是“战报”与“令旨”;也不对,原本是“(大宋)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今年来已经直接变成“圣旨”了。

    看着由“令旨”变为“圣旨”,这文章可就不知高深了许多了,要说有多“文言”,就有多“文言”,可不像先前对谈式的交办事情了。

    所以聪明的徐达,在朱元璋快到汴梁之前,便先率大军前往河南(洛阳),与由潼关过来的冯宗异会军,借机要整军,以及派遣驻守人员。

    让冯宗异先行,去见见已当了“皇帝”的主子朱元璋,看看目前情况如何?

    不过,另有一人可就没想那么多!那就是超级猛将、常先锋,常遇春常大将军!

    喔!是这次征虏大军的“副”将军,也抢着去见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