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为天地立心 » 第八十四节 追祀

第八十四节 追祀

    陈理降后,整个汉朝势力大致被朱元璋所囊括,仅剩下几个时叛时降的地方势力,熊天瑞、饶鼎臣等人,以及西边、南边的江陵、长沙,沅陵、醴陵等州郡。

    于是,朱元璋此行,多了一个湖广行中书省,先派枢密院判杨璟,为行省参政,与左丞周德兴守武昌城。

    命常遇春督领军队,将陈理祖父、所生母,伯、叔、后、妃、嫔、宦侍等,皆载赴应天府。

    三月初一、乙丑日,朱元璋大军回到建康城。

    三月初二、丙寅日

    朱元璋回到建康后,采纳刘基先前建议,为了让众多期望恢复汉族天下的湖广百姓,甚至江南百姓,更有向心、更有期盼,以得民心为首要。下令谕告中外:

    封前汉帝陈理为归德侯,陈友谅父陈普才承恩侯,兄陈友富归仁伯,陈友直怀恩伯。

    已阵亡的四弟(五王)陈友仁(后追封为康山王),命有司塑像立庙,五弟陈友贵陪祀。

    翌日,丁卯日,置起居注给事中。

    朱元璋可是不一样的主君,称“王”后,就要有当“王”的样子,如同帝王一般,也设置了记载自己“起居”一言一行的官员:给事中,自此纪录详细了些。

    表示自己要慎言慎行、以身作则,不过,更找了很多文臣、儒士,将自己言行举止大大地“美化”一番,变成各种大道理、大德行。

    也就是后来被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改了又改的“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

    当然,当了“王”,也要有“王”的格局,

    除了正月已建百司官属:

    置中书省,左、右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知事正八品。

    三月初四、戊辰日

    又订定大都督府等衙门官制:

    大都督从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从二品,副都督正三品,佥都督从三品,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

    各行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郎中从五品,员外郎从六品,都事、检校从七品,照磨、管勾从八品。

    理问所:正理问正四品,副理问正五品,知事从八品。

    都镇抚司:都镇抚从四品,副镇抚从五品,知事从八品。

    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都护从二品,经历正六品,知事从七品,照磨从八品。

    统军元帅府:元帅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

    各卫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三品,同知指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经历正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

    万户府:正万户正四品,副万户从四品,知事从八品,照磨正九品。

    千户所: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百户正六品。

    朱元璋的吴王府,虽不甚理会尚在滁州的大宋朝廷,但自己可是内制规规矩矩的王府,文臣武将,每人按功绩排定官衔官职,不像隔壁的张士诚,官职官位任意摆放,搞不清是大元的官职?还是东吴王的官位?

    再隔天,庚午日

    又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共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

    原设置的各翼统军元帅府,悉罢。

    ………

    当然,有功有赏,总是会有人认为行赏不公,尤其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中,帮朱元璋打了十年战,功名还排在后头的;也有自视战功彪炳,但封赏不如意者。

    于是,又隔日、辛未日

    朱元璋在西楼宴请诸将士,就有军士十余人,来桌前自陈战功,以求升赏。

    朱元璋老大不高兴,道:“你们都跟随孤王多年,诸位的才力勇怯,我纵然不知,你们的主将,也必定会知道上报。诸位有功,孤王怎会遗漏?诸位无功,又岂可妄陈功绩!有功而不赏,就是孤王吝惜,无功而求赏,就是诸位贪婪,吝则失众,贪则踰分。”

    又道:“今天,你们来自陈战功,以求升赏,国家的官衔爵位,岂是来跟孤王抱怨,就可侥幸获得的?你们只要继续奋勉立功,异日爵赏,孤王绝不吝惜。”

    当晚,自陈战功的众人,皆“惭服而退”;自是,无有复言者。

    但都在心里埋下了不满与怨怼,众将们心有不平,常遇春功高官高也就算了,李善长虽然调度军需、后勤军务以及统筹战绩,但无冒死抢先的阵前战功,反身居吴王之下最高官职:右相国,徐达此次先行返回,并无战功,也身居左相国之位,还有还有……。

    朱元璋更是心里不满,这几位的战功,比得上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吗?文正为了让你们活下去,不仅发了疯,还得背负背叛的恶名,隐居老死。

    你们的战功,比得上战死的诸位将领们吗?没有他们身先士卒,奋勇争先、战死沙场,你们能活在这里吗?

    孤当了吴王,每个人都来跟我讨赏、不满,哼!追祀他们,比封赏你们,更加值得。

    于是,特命中书省议行。

    夏四月丙申,中书省臣以鄱阳湖大战死事之臣

    枢密院同知丁普郎、枢密院判张志雄、左副指挥使韩成、统军元帅宋贵、陈兆先、左副元帅余昶、昌文贵、右副元帅王胜、李信、陈弼、刘义、徐公辅、同知元帅李志高、元帅副使王咬住、千户姜润、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胜、王凤显、丁宇、王仁、汪泽、王理、陈冲、裴轸、王喜仙、袁华、史德胜、镇抚常惟德、曹信、逯德山、都尉郑兴、罗世荣等三十五人列进,封赠勋爵有差。

    建忠臣祠于康郎山,设像其中,令有司岁时祭之。

    乙巳,又命建忠臣祠于江西南昌(洪都改)府,针对洪都守卫战死事之臣

    平章赵德胜、枢密判官李继先、左副指挥使刘齐、统军元帅许圭、右副元帅赵国昭、同知元帅朱潜、元帅副使牛海龙、千户张子明、张德山、百户徐明、总管夏茂成、江西省都事叶思诚、洪都府知府叶琛、临江府同知赵天麟,凡十四人,设像以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