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武纪 » 第四百八十六章 军功制度

第四百八十六章 军功制度

    就是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人,姜黎不仅听说过,还知道他有大才。且听姜黎的语气,更是对他推崇备至,言谈间还在西伯侯之上。

    这就让帝辛好奇了,这姬旦到底有何才干,方能让姜黎如此推崇。同时他也更好奇,姜黎到底是怎么知道姬旦有大才的。

    这件事,周国都未必有多少人知道,可姜黎却知道的清清楚楚,你说奇不奇。

    “根据孤查探到的消息,姬旦似乎有些平平无奇,不似黎侯所言,有大才。”

    “且就算他有大才,又如何能比得上姬考?紫微天命加上九龙血脉,就是放在远古,也是少见,堪称人王之姿。”

    “若非如此,祖地如何会对他这般看重?屡屡对他忍让!”

    想到太史对西伯侯诸子的评价,帝辛忍不住说道。

    他承认自己的手下收集讯息时,可能会看走眼,从而漏掉了姬旦这个大才。但要说姬旦之才不弱于姬考,甚至还要强些,他却是不信。

    姬考的天赋,那是人族与仙道公认的,为当世顶级,就算帝子降世也不过如此。

    放眼整个天地,除了先天神魔,几人敢说自己的天赋胜过姬考?

    “这里说的是才情,论及修行天赋,姬旦自然远不如姬考。可论及如何治理国家,十个姬考加起来,也是不如姬旦。”

    “至于他为何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显得平平无奇,这是他安分守己的表现,不与兄长争名。”

    “他要是表现出自己的能力,那西伯侯的其余儿子都得被他比下去,到时,身为继承人的姬考,论及表现远远不如弟弟,那要如何自处?”

    知道帝辛不解,姜黎解释道。

    对姬旦,他是极尽夸赞之能。而对姬考,他则是完全反过来,极尽贬低之能。

    他就是看不起姬考,认为他除了天赋之外,别的都是一无是处。可他的天赋好也不是他的能力,而是天生的。

    总结起来,就是姬考真的不行。

    “这……”

    听到姜黎以贬低姬考的方式,来抬高姬旦,帝辛心中很是无语,可他又不好说什么。

    换成别人说姬考不行,他肯定要反问对方是否清醒,知不知道紫微天命加九龙血脉的含金量。

    可姜黎这么评价姬考,他还真是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因为之前公平一战,姬考被姜黎以低境界逆伐,差点被打死。

    境界不如姬考时,姜黎尚且能胜他。如今姜黎的境界已然远远超过姬考,两人要是在碰面,怕是姬考连他一招都接不住了。

    “就算姬旦有大才,可黎侯如何能保证,他来到朝歌后,会为大商效力?”

    帝辛问出了问题的关键,西伯侯之所以会为大商尽心尽力,是因为他被道德绑架了,不能不这样做。

    可姬旦呢?

    他是周人,凭什么要为大商效死力,他又没那么大的名声,道德绑架对他没用。

    “先别管姬旦会不会为大商效力,总之先把人叫来朝歌再说。如此大才,即便不能为我们所用,也不能留给周国,增强其实力。”

    “且以我观之,西伯侯的次子姬发,一向对周侯之位心怀窥探,若无姬旦居中调停,他势必会与姬考斗起来,到时周国必乱。”

    “都不用我们动手,周国自己就会衰落。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将姬旦叫来大商,对我们都是最有利的。”

    “而且,谁说姬旦来朝歌是为大商效力?他此来朝歌,是不忍见父亲操劳,特意赶来协助父亲办公,以减轻其压力。”

    “这是孝道!”

    “孝道压身,还怕他不尽力?”

    “他要是不尽力,导致西伯侯操劳过度,身体出了问题,那他这辈子就完了。”

    对于那些有道德的人来说,姜黎的手段一套一套的,也不用什么阴谋诡计,全都是阳谋,以大义压人,想拒绝都不行。

    “黎侯真乃大才,以孝道为由,召姬旦来朝歌,他就是想拒绝都不行。”

    帝辛无话可说了,姜黎真是把姬旦算的死死的。以孝道压人,姬旦就是想不来朝歌都不行。

    “明日孤就下旨,召姬旦来朝歌,见见这连黎侯都药自愧不如的大才。”

    对帝辛来说,召姬旦来朝歌,只是举手之劳。既然姜黎把他说的这般厉害,那就是见见也无妨。

    点头同意此事后,就听帝辛继续问道:“只是推行礼制,就能让大商重新强盛起来吗?”

    说到底,帝辛最关心的,并不是谁来制定商礼,而是这么做,是否真的能让大商重回巅峰。

    “只是推行礼制的话,恐怕还不够。因为就算是大王,想要给亲信封官,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也需要有合适的理由。”

    “唯有如此,方能服众。”

    “而能够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理由,就只有立功了。所以,大商对外征战的事,不仅不能停,还得继续扩大规模。”

    在推行礼制之外,姜黎又给出了新的建议,即加强对外用兵的规模。

    “还要加大规模?”

    帝辛不可思议的反问道,就大商现在对外用兵的规模,已经被人说是穷兵黩武了。

    若是听姜黎的,继续加强规模,他已经不敢想,世人会怎么议论他了。

    “大王若想提拔奴隶,培养亲信,就必须打仗,疯狂的打仗。唯有如此,才能迫使国内贵族退让,给予奴隶更多的权力。”

    姜黎这可不是说笑,而是后世真实的例子。春秋初期,诸侯国还有国野之分,可到了战国时期,什么国人野人,全都没了,只有贵族和平民。

    为何会如此?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征战,导致大量国人与贵族死于战场之中。

    随着军队越来越少,诸侯为了提升兵力,不得不动员野人,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奔赴战场。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周国奉行多年的国野制度没了,野人纷纷变为平民,在种地之外,也有了参军从政等权力,正式走入历史舞台。

    帝辛想要任用奴隶野人,小规模的试用可以,但想大规模的推行,国内贵族肯定不会同意。

    这时候,只需不停的发动战争,逼这些贵族亲自上战场。如此一来,只要死的人超出他们的底线,他们就会同意帝辛的提议,让奴隶顶上去。

    而奴隶与野人一旦上了战场,那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就会出现裂缝。之后再想为他们谋取更多的权力,那就简单多了。

    “不行啊,若是伤亡过大的话,那些贵族会造反的。”

    帝辛这次没有同意,因为姜黎太高看他了,真以为伤亡过大的话,他还能压得住国内的贵族吗?

    错了,若是伤亡过大,国内贵族最先想的,肯定不是让奴隶顶上去,而是换一个不继续发动战争的天子。

    “大王可制定军功制度,杀同境敌人一个,可记一功,累积九功可升一级。若有灭国破城之功,甚至可封为诸侯。”

    “只要让国内的贵族明白,通过战争,真的能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就算大王不想发动战场,底下的贵族也会逼着你开战。”

    姜黎研究过大商,经过几十万年发展,各大贵族内部,都积累了大量的人口。然而,族人是多,可能够安排族人的位置却不多。

    这就导致很多贵族后裔,往往都只是顶着贵族的名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甚至有的连封地都没有。

    而这部分没封地、没权力的贵族后裔,被称为国人,在整个贵族群体中,最少也是占了九成九。

    九成九,什么概念,说明他们已经是事实上的野人了。扣掉光鲜亮丽的身份,他们与野人又有什么区别?

    一样要下地劳作,一样要为生活而奔波,一样要听从贵族的命令。

    不过,相比较于野人,他们终究有个光鲜亮丽的身份,这使得他们拥有比野人更多的权利,如参军,如从政。

    正常情况下,没人愿意参军,去战场上拼命。可一旦功勋制度立下,只需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就能提高自己的地位,甚至是获得爵位。

    那这群无财产无封地的国人,肯定会争先恐后的涌上战场,用命去拼一个前程。

    而对帝辛来说,这些人也是可以培养的对象。

    他们虽是贵族,但繁衍了这么多代,与大宗主家的关系早就远了,甚至就连亲戚都算不上,和陌生人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若是因军功封爵,肯定会向帝辛靠拢,而不是向贵族群体考虑。因为贵族的立场,与他们是相驳的。

    随着军功制度的确立,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肯定会尽量避免大商的对外战争。

    因为一旦爆发战争,就会有大量的军功贵族崛起,与他们争夺权力。

    而那些军功贵族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力,就必须不停的对外发动战场。

    双方一个主战,一个主合,立场天然就是对立的,怎么可能会联手,只会斗得不可开交。

    这就是姜黎为壮大大商,所设定的另一套制度,军功制度。

    只要确认了这条制度,那在旧有贵族的势力范围,就会崛起一个新的群体,即军功贵族。

    而这个新出现的军功贵族,立场天然就与旧贵族对立。可以说,他们就是天子手中最锋利的刀,能够极大地削弱旧贵族的实力。

    同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旧贵族的一部分,双方的势力有很多部分是重叠在一起的。这就导致,双方互相牵制之下,谁也无法掀桌子。

    造反,不存在的。

    “军功制度,这个好!如今外有四夷不宁,内有诸侯作乱,大商能够用兵的地方太多了。”

    “若是确立军功制度,很快就会产生一大批军功贵族,从而用来制衡国内那些老家伙。”

    礼制的好处,帝辛现在还看不到。可常年征战的他,岂会不知军功制度的作用?

    一旦军功制度确定,国人看到晋升的希望,必定会踊跃参军。同时,士兵的战斗力也会大大提升,个个都骁勇善战,悍不畏死。

    在如今这个时代,战斗的模式还非常简单,若士气高昂,军心可用,真的能改变战争的结果。

    “军功制度当然好,若能在大商推行开来,横推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懂不懂军功制度的含金量,这可是秦国变法的核心,也是其一统天下的根基。拿到这个时代,实在是太超前了,对其余诸侯国来说,不亚于降维打击。

    “黎侯之才,孤今日是见识到了,果真是古今少有。”

    “都言西伯侯是天下第一智者,可在孤看来,西伯侯与你相比,却是差之甚远。就是太庙之中供奉的那些圣贤,也少有人能与黎侯媲美。”

    “当年先祖得伊相辅佐,这才有了大商的江山。而如今孤得黎侯辅佐,尤胜得伊相辅佐的先祖。”

    “若黎侯生在上古,那人皇之位,未必不能一争。”

    总结了一下姜黎给自己的提议,帝辛只能感慨,世上竟然有这般全能之人。

    他的每一个提议,都是远超时代的强国之法,若非从他口中说出,就是想破帝辛的脑袋,也是想不出这等精妙之法。

    伊相之才,已是古今少有。可就是如此,仍比不上姜黎。

    就今日姜黎所言,若是整理成册传出去,那立即就会被天下诸侯奉为圣典,比任何修行之法都重要。

    “大王谬赞了!”

    帝辛的夸奖,姜黎当然不可能接受,他到底有几斤几两,自己心里还是清楚的。

    “不是谬赞,皆是真心实意。”

    帝辛很是认真的反驳道,他仔细想过,若是按照姜黎给他制定的路线走下去,那他最后会成为仅次于圣皇的圣王。

    那可是圣王!

    先前姜黎把他捧成贤王,他都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可没想到,这还不是姜黎的极限,竟然还能把他捧成传说中的圣王。

    历代圣王都是自身能力惊人,未曾想,还能有天子被手下大臣捧成圣王的。

    这大臣的能力可见一斑,真的是古今少有,比圣王还厉害。

    说是人皇之姿,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