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民间故事之千奇百怪 » 第二十五节 赵匡胤与犀牛江的传说

第二十五节 赵匡胤与犀牛江的传说

    在今洛河与西汉水汇合处旁有一深潭,名曰犀牛潭,潭围数十米,水深四米余,潭水碧澈如镜,峙嶒山石倒映潭中。日间群鱼翔游,入夜微波映月。潭边有一方形巨石,青苔满布,石上有一痕迹,形如牛蹄。南北山上伸出两道山脉似两臂合围,将潭水、巨石搂揽其中,规模宏大,历史悠长的犀牛寺就建在潭南的山坡上。

    相传,这里当年常有犀牛出没。唐末,犀牛潭边南山上的赵家庄有一少年,每逢酷暑炎日,便常到潭中游水,说来也怪,这少年每每在潭中嬉戏,每次都遇犀牛在潭中出没,起初,人与犀牛惧怕,久而久之,彼此惧怕心理渐消,进而和犀牛同潭嬉水。

    有一天,有一位年迈的杨姓地仙到此,静观其景,久不做声。待夕阳西下,犀牛沉没,他知此处乃风水宝地,于是返回家中,拾其先父遗骨,次日又早早到达犀牛潭。

    翌日,赵姓少年依旧与犀牛在潭中玩耍,待天黑犀牛沉没于江中,杨姓地仙现身对这位少年说:“小娃娃,和你做个交易,明日你将这个木匣喂于犀牛口中,完事之后我给你十两银子好不好。”地仙意在哄少年将其祖父骨灰葬于那最好的穴道——犀牛腹中,可使他家业兴旺,降生真龙天子。

    这赵姓少年满口答应,但他可不傻,知道这潭和犀牛肯定不简单,于是回家后悄悄将他已故父亲的坟墓掘开,捡了几根短骨用布包裹。次日入潭游水,待犀牛浮出水面后,便先将他父的短骨喂入牛口,这犀牛吞了死人的骨头,神灵之气顿消,开始迅速下沉。少年眼看犀牛将要沉没水中,来不及将地仙给他的木匣在塞进犀牛口中去,就急忙将木匣挂在犀牛角上。从此,犀牛再也不出水面而永无踪影了。

    给犀牛口中喂下父骨的这一少年,成婚不久便得一子。这孩子自幼聪慧过人,品行高洁,好习武,善军事。后来竟成了统率全军的大元帅,进而当上了天子,这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在他统领军队时期,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要在犀牛江边的毛坝阅兵一次,周围各县民众皆云集观看。这便形成了古来一年一度的毛坝集日。

    而杨地仙之子随后成了大将,人称挂角之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家将。由于杨家先祖的遗骨在牛角上,所以他们便世代衷心辅佐宋朝。

    为纪念这一神奇的犀牛,人们把潭水汇入的大江称为“犀牛江”。又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犀牛寺”。GS省通志中还有一段记载,其意是: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天子令地方官修建犀牛寺;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将其圣旨全文刻于寺内石碑。

    时至今日,犀牛江水依旧日夜奔流不息,犀牛沉没的深潭仍有行迹,潭边印有牛蹄的巨石安详地躺在那里,呈现出一副饱经沧桑的倦态。遵天子之命建造的犀牛寺现虽已被毁,但残迹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