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清朝当大官 » 第一百七十八章 班师回朝

第一百七十八章 班师回朝

    接下来的几天里,朝廷大军以及北沙上上下下都沉浸在一片胜利的欢舞当中,各将士都在想象着自己的衣锦还乡的风光场面,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大多数人似乎都忘记了刚刚结束不久的那场惨烈的战争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根据李序然的命令,大军要继续进行训练和巡逻,同时,他向各县和府都派了兵马,为的就是将这些残留的赫利和乌金的铁杆支持者能尽快的落网。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李序然的大军撤对都州府后,摩萨国的兵马再次来到边境,似乎有蠢蠢欲动的行为,但他们的得知李序然在那里布了重兵同时还有二十门火炮后,便乖乖的回去了。

    知道这个情况后,一驰急忙向李序然建议将这个情况报告朝廷,并且可以将事态说的更严重一些,李序然照做了,不过当时他主要是因为梦盈的事情导致他无法全力的思考这些事情。

    但是,后来,他却想明白了,一驰这样做或多或少的还是有点拥兵自重的意思,毕竟大军是用来打仗的,一旦战争真的停止了,那就难免会发生一些弓尽鸟藏的事情,可是,这一点别人不会看出来吗?

    另外,还有一件事,根据一驰的建议,李序然到时在领功的将领名单中,并没有将一驰和尘远作为留在京城作为他的建议,而是有意将他们两个压在了最后,一方面,他这样做事免得落个安插自己人的说话,另一方面,他现在地他们两有更重要的安排。

    只是,和拥兵自重一样,朝廷会看出来这一点吗?

    不过,看出来看不出来很快就有了答案。

    这一天,朝廷专门的送达旨意的人来了,而且他们还带了一些清兵,看样子,赫利要和他们一起进京了。

    宣旨的人是钦差大臣,他这个钦差大臣是专门为这次宣旨而设的,此人的官职是兵部侍郎,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不知为什么李序然想起了自己的恩师,也就是这位兵部侍郎的上司——杨峰。

    由他来送圣旨,看样子,这次确实是有重大的事情要公布。

    众人坐定后,李序然接旨:

    北征获得完胜,彻底的解决了朝廷的北沙之患,征北元帅李序然功不可没,着,征北元帅李序然进京受封,领军机大臣、殿阁大学士衔,官居正一品。

    北征大军接旨后三日内班师回朝,鉴于北沙边境还有摩萨国之患,故留十五万兵马、火炮三十门驻守在北沙省,其他人随大元帅全部班师回京。

    “李中堂,恭喜你啊”,兵部尚书崔大人向李序然说道。

    在这个年代,要做到中堂这个位置可正是不容易,这已经就是到了宰相的位置,行使的权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李序然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旨意里这么说,他是高升了,但是,朝廷这次派的是兵部侍郎书,而且马上就给他安排了新的职务,要是这样说的话,他现在就不是元帅了,也就是他现在就没有权力再调动这里的兵马了。

    根据旨意,三十万大军,十五万留在北沙,其中的十万就在泉州府驻扎,很明显就是针对摩萨国的,至于那五万自护队的队员,李序然便将他们调回了南江和北江省。

    另外还有一道圣旨,是关于新组建的北沙省,即主要官员的任命:现在北沙正式被更名为北沙省,新的北沙省对各府县进行了新的调整,现在成了十个府,由一驰任巡抚,尘远为提督将军。

    这个结果终于下来了,对于李序然来说,这比他这个大学士更重要,因为,北沙省,包括南江省、北江省,这是他多年经营的地方,说句大一点的话,这三个省,李序然这三个字,比皇上都好使,这对于他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也是他的基础。

    这不是官职和权力能衡量的。

    其实,朝廷也有朝廷的考虑,北沙是李序然一手打下来的,这里的官也好,兵也好,民也罢,他们更多是认可李序然。现在北沙的民心还不是很稳,同时又有北边的摩萨国的隐患,所以,必须要留下几个能非常熟悉北沙军政情况,同时又要在北征中有较高威望的人,另外还有和李序然又较近的接触,这样一来,北沙的军民从感情上更容易接受,而具备这个条件的自然是一直负责北沙省民政钱粮的布政使一驰和负责北征大军先锋和协助调动兵马的将领尘远是最合适不过了。

    此外,陈虎当初归降的时候就说过,他不会离开北沙,而且必须是武官,为此李序然在第二次的折子里专门写到过,现在,关于陈虎的任命也出来了,他被任命为北沙的总兵,但令从一品衔。看来,朝廷确实懂得安抚的策略和需要。

    就这样,李序然就要回京了,朝廷给的时间很紧,他知道班师回朝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一旦主帅有什么疑惑,就会令朝廷生疑,那样的话,事情就复杂了。

    第二天走的时候,大军里将士的心绪立刻就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要回京的将士自然是欢欣鼓舞,他们可以回去领赏,可以回去和妻儿老小团聚,自然是在高兴不过了。

    而剩下的这些人依旧要呆在这里,他们虽然不用再打仗了,但还是要身在异乡,这种感觉和他们的预期差的很远,所以,他们自然有不少情绪,但是,朝廷自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给他们每人赏了不少银子,同时,根据李序然的建议和安排,他的家人也可以来北沙,所需的路途和安家用度均由朝廷安排。

    这样一来,他们的情绪才得到安抚,走的时候,根据尘远的密报,军中所有的将士要为李序然送行,这一点令李序然很感动,也很害怕,这里毕竟不是当年的太仓县,万人送行完全可以把他送上断头台,李序然的权力和威望已经很大了,现在必须要低调。

    就这样,李序然等于是半秘密的离开了北沙,就像是梦盈当初离开他的时候,此刻他现在的心情是非常的复杂,但他必须要克制,因为这是在和朝廷打交道,稍微有不慎,就会性命全无。

    在路上,崔大人向李序然说道了当下的时局,一直以来,李序然都没有留意这些事情,他以为自己会在地方大员的位置坐到头,朝中个事情似乎和自己还很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奥秘了。

    现在的清朝还没到内忧外患的时候,不过其中的弊端和隐患也是很明显的了。

    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教会,李序然知道这是各地反抗的迹象,而之后的历史中会出现太平天国运动,会出现鸦片战争,以及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按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内忧外患的了。

    而李序然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危难来之前,实现他的另外一个计划,一个最重要的计划。

    “中堂大人,当下的朝中,做官是很难的,”崔大人向李序然靠了靠,继续说道:“不过,像中堂大人这样文韬武略的大功臣还是会好一点,以后,还要靠大人多多提携啊”。

    从路上的交谈中,李序然能感觉到,这个崔大人似乎官做的很不顺心,虽是兵部侍郎,似乎好像没有什么实权似的,听他的意思兵部尚书和左侍郎把他这个右侍郎给架空了,这一点李序然虽然不知道具体过程,但是他能理解这种处境。

    说起来,这个兵部侍郎还是和李序然有点渊源,当时,杨峰在做兵部尚书的时候,他正是兵部侍郎,杨峰当时和他的交情还是不错的,但是杨峰出事后,他还是兵部侍郎,但由于他和当朝的权贵并没有多少交情,要不是皇上这样安排的话,他这个职务都当不了。

    李序然现在是军机要臣,另外还兼着大学士,也就是为数不多的中堂大人,自然比他这个二品官要打许多,加上杨峰的这层关系,他还是想借助李序然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崔大人客气了,我一直在地方为官,现在到朝廷也是初来乍到,好多事情要靠大人指点才是真的“,李序然也学着他,用的都是台面上的话,说起来已经很顺口了。

    根据崔大人的介绍,现在朝廷中的斗争是很厉害的,好多位高权重的大臣已经控制了朝局,可以说皇上也有被架空的嫌疑,只是他们不敢这么明目张胆而已,也正是这样的局面下,李序然才当上了这个军机要臣和大学士的。

    因为,李序然几乎一直在地方为官,从知府到按察使、巡抚、总督,可以说从四品到一品都是从地方走过来的,这样一来,他在朝中自然就没有什么党羽和根基,唯独有个杨峰,现在也早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正好可以为皇上所用。

    也就是说,皇上是用他来牵制其他重臣的。

    “看来,此次进京要比北征还要险,只是这次要经历的是看不见的刀枪,可是,这要比真刀真枪的实战还有残酷的多,我该何去何从”,李序然默默的在心里念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