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清朝当大官 »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局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局

    大将军的信发出去后,朝廷没有立即回应,估计是也要斟酌一下,这在李序然看来是很正常的,每次朝廷但凡有重大举动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这次派兵太过突然,现在大将军将战况报上去后,朝廷自然要从长计议。

    朝廷的旨意不下来,杨大将军只好和军师商量这二十万大军下一步的计划,到底是以守为主还是继续攻打城池?部队很难再短期休整,因为伤亡的人数较多,同时,现在军心也不稳,不少将士们都认为是杨大将军不懂带兵打仗,只会简单的人群战术,攻山的时候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的攻,攻城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知多少无民小卒就这样被敌军的石块和木棍等给砸死了,就是再多的人也抵不住这样折腾啊。

    其实,朝廷的旨意迟迟的不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王军师为代表的这些人也给皇上上了折子,但内容却和杨大将军的不一样,所以,皇上现在除了要分析当前的战局外,还要考虑当下的人事。

    王军师给皇上的折子内容大体如下:

    自朝廷大军抵达我北江省同州府后,度过了界河,在界河对岸的山岭上开始了与敌军的第一次交锋,但敌军为了诱敌深入,故意放弃山岭,丢下一个县城,乃至在攻打南沙城时,敌军装作南沙将军生病而故意弃城而逃,最后朝廷的五万大军全部被困在南沙城里。

    这时,敌军派主力将南沙城围住,同时派出三万兵马从山岭一带包抄过来,意欲切断我方的后路,并有一万人马来骚扰守护粮草的大军。

    后经两江总督兼调度官李序然的建议,大将军将二十万大军分为四部分,五万在南沙城里,五万守着粮草,五万去后方支援李序然,剩下的五万到南沙城就被困的大军,最后才化解了此次危机。

    其中,两江总督兼调度官李序然颇有谋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似乎看出了敌军的阴谋,便提前在界河山岭一带安排了伏兵。同时,李序然也似乎知道南沙城有诈,所以大将军才有机会调兵解围,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微臣和李序然交谈中得知,他提出用政治的手段来化解小沙国的之患,至少是和军事一样的重要。但是,李序然这个人太重感情,可能是由于师生的情谊,李序然很听大将军的话,据微臣观察,只要大将军不是背叛朝廷,他的任何命令,李序然几乎都会去执行。

    下一步的战局,微臣很是担忧,现在军心已经不稳,大将军怕是很难担此大任,具体还请皇上圣裁。

    这两个奏折到了京城后,皇上一定会认真的甄别,同时,他还在等待着李序然的折子。

    而现在的李序然则在他的房间里喝着酒吃着肉,他要犒赏他的燕云十三骑,还有指挥有功的一驰和尘远,协调有功的杜唐和安刚等。

    “大哥,真神了啊,你是怎么知道敌军会抄后路的?说实话,要是没有提前埋伏的一万精兵,那我估计这朝廷的二十大军至少要损失一半,还有我们的十三骑兄弟,哦,对了,还有我二哥,硬是把一万多自护队的队员给扮成援军,我觉得啊,皇上应该给大哥记个头功,大家说呢”,尘远这嘴上没把门的毛病又犯了,说起话来不考虑后果,好在这里全是自己人,不然的话又要给李序然闯祸了。

    但是,这次其他人却很赞同尘远的话,因为,无论是提前的伏兵,还是后面的调兵建议,以及运送粮草,李序然都可以说的上是头功。

    可李序然却不这样认为,毕竟杨峰才是真正的主帅,而且他也为是自己的恩师,无论怎么说,他李序然都是要帮大将军这个忙的,并且绝对不能有贪功的想法。

    于是,李序然很快就能淡化并转移了这个话题,同时命令他们从此之后谁都不能再提起这件事,其他人知道李序然的脾气,他们都是跟随李序然多年的亲信,知道李序然之所以这样安排必定有他的道理。

    其实,李序然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十三骑的事情。

    当初的时候,李序然是想让十三骑办理秘密的差事,主要是侦查或者秘密的查找一些证据,但是经过多年严格的训练后,现在竟然变得如此厉害,今天在战场上的情景让自己都惊讶的不知如何是好。

    他现在在想着十三骑的未来,难道他们真的就这样一辈子不能浮出水面,永远藏在背后从事秘密的事务?

    那个时候,是因为李序然还没有想到过自己会亲自参与到一场战争中去,但是现在事实已是如此,国家正是用人之际,现在我军的力量亟待补充,如果十三骑能为朝廷建功立业,那该有多好。

    但是,这件事情还要从长计议,大将军下一步的部署现在还不得而知,所以,李序然还不敢贸然的举荐他人,十三骑是他的心头肉,容不得半点闪失,还是再看看吧,朝廷的旨意还没来呢。

    想到这里,李序然起身往屋里走去,他吩咐一驰看着弟兄们少喝点,他要去写奏折去了。

    坐在桌前,李序然几次举笔又放下,他虽然喝了点酒,但他心里很清楚,现在大将军和军师的奏折都已经上去了吧?而且,也不排除这二十大军里还有人有权利或者资格向皇上单独上折子,而皇上也一定会综合这些人所有的信息后才会下最后的决定,所以,朝廷的旨意可能要过段时间才能下来。

    而这其中,还有一个人的折子是皇上必须要看的,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大将军和王军师的折子里都提到了他,更关键的是他本身就是朝廷的两江总督,而且还兼管着二十大军后方粮草等均需调度的——李序然。

    正是因为这个情况如此的复杂,所以,李序然在迟迟的不想写这道折子,但其他人的都递上去了,他这个一品大员也该给皇上说说话了吧,不然会引起别人的怀疑的。

    李序然写了几行字感觉不行,就将纸撕掉,如此也浪费了好几张纸了,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很多:有杨峰、有师生关系、有攻下的城池、也有一个个被石块砸死被木桩压死的将士,有攻城时被打死的将士……

    突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两个字:大局,这两个字很清楚,要比其他的都清楚多了。

    是啊,我李序然身为两江总督,大军的调度官,怎么可以考虑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现在只能以大局为重,他要为二十万将士,为两江,更要为江山社稷着想。

    于是,他重新拿出一张纸,开始写起来,大意如下:

    微臣两江总督李序然奏请皇上,大军抵达北江省同州府后第三日开始越过界河,同日便攻打下了界河后的山岭和一座县城,次日攻下了南沙城,敌军和我军均由伤亡,鉴于微臣是负责粮草军需,故有些情况不是很了解。

    小沙国地广人多,全民皆兵,地方上有二十个府,每个府都有守城将军和府候,加之这些地方地形复杂,但情况各异,很难找到具体规律。我朝廷之二十万大军如孤军深入,恐有不测,同时,战局一旦久拖,朝廷会因此消耗巨大的银两,国库一旦不支,势必会影响到百姓和社稷,恳请皇上三思。

    微臣作为后方的调度官,恐有多言之嫌,但微臣为百姓为大清江山社稷为皇上知心天地可鉴,不管朝廷如何决断,微臣定做好本分。大军的粮草军需等均能及时供应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军的进一步前行,运送粮草会有一些困难,但微臣一定会竭尽所能以确保及时供应。

    臣以为可以用政治和军事相结合方式解决小沙国之患,以上乃臣之一片肺腑,望圣上明察。

    写完后,李序然重重的向后靠在了椅子上,微微的闭上了眼睛,他现在很累了,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到战事中,在山岭里安排伏兵以及后来和敌军交战的场面现在都在脑海里闪烁着,虽然这次是解围了,但他希望这种情形能尽快的结束,因为,战争导致的伤亡太大了,这位最年轻的一品大员、总督大人感到了鲜血的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