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肃清之大明坠落 » 第五章 官二代(下)

第五章 官二代(下)

    可怜的赵肃青经受不住刺激,两眼一翻,倒头晕了过去。

    等他再次舒醒过来,已经日上杆头。外面寂静得很,只有山林里的杂鸟时不时嘀咕几声。赵肃青已经恢复了体力,也终于能够走出茅棚,来到院子里。

    显然,傅有荣他们早已逃走了,如果消息是真的话,鞑子的先头哨探很快就要过来。绩溪他知道,是前世的黄山市地界,鞑子都打到这了,这是什么时候?只要中学历史没有逃课的人都知道,这就是明末啊!

    别人再不济也还有几年发展科技树,他到好,一来就到了明朝末年,更别说还差点饿死,病死!不,要赶紧逃命啊,鞑子们杀汉人可从来不会心软的!赵肃青一边走出院子,一边在心中千刀万剐那俩个糟老头子。

    “你是傅老二带回来的官家公子吧?”一个跟赵林差不多年纪的少年站在路旁的山坡上问道。

    这个少年穿得不是一般的破烂,还光着脚。赵林没有瞧不起他,学着古人的样子拱了下手苦笑道:“什么公子呀,傅有荣他们全跑了,我没饿死就已不错了。你是?”

    “我叫毛利秋,就住在后面,我的名字是县里的先生给取的,花了两只老母鸡呢!”毛利秋对自己的名字很满意。“他们跑了?跑什么呀?”

    “你还不知道?”

    毛利秋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快去告诉你的家人,鞑子要杀过来了,赶紧逃命去,快,快去!”赵肃青连忙说道,他看了看地形和太阳的位置,便判断出了方向,准备往南边走。

    不一会,毛家的黄氏冲了出来喊:“那个小子,你刚才说得不会闹着玩的吧?”

    “你去傅家看看?这能说着玩吗?鞑子都打到绩溪了!

    后山腰的李柱也听了消息,去傅家院子转了个圈过来道:“嫂子,看来是真的!他娘的,姓傅的缺了大德了!这么大的事都不跟咱们说一声!居然连夜就跑了!”

    “李柱兄弟,傅老二连官老爷家的公子都丢下不管,还会管我们?”说话的中年人个子不高,还有些瘦,腊黄的脸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旺发,天杀的鞑子来了呢!咱们这下怎么办哪……”黄氏虽然干活做事爽快,但真遇上大事却没了主意。

    “能怎么办?逃啊!你不逃还留着送死吗?”中年人正是毛家的一家之主毛旺发:“咱们不是有辆独轮车么?快拣重要的东西带上。”

    “嗯,利春!利秋!快点收拾东西!”

    利春是个壮实有力的小伙,他和利秋把独轮车推出来时,利秋却突然跑了出去,利春喊道:“利秋,你在干什么呢?瞎跑个啥?”。

    毛利秋回过头应道:“哥,你稍等会。我去叫那个官家公子跟咱们一块走。”

    已经走出半里地的赵肃青被毛利秋跑来叫住,赵肃青心想跟着他们一起跑总比一个人强,有个伴也能互相照应,便点头同意了。

    于是通往南方的山道上,李柱在中间推独轮车,毛利秋和赵肃青便在两旁扶着车缘帮着推。

    等到了一大段平路时,毛利秋松了口气,他问道:“赵公子,鞑子不是一直在北边闹腾吗?怎么突然就跑到南方来了呢?”

    “朝庭挡不住哪!那些当兵的不是投降就是逃跑,这么好的机会,鞑子还能放过吗?当然要南下了!”赵肃青嘴上说着鞑子,心里却在骂那俩老头。

    中间的李柱是个矫健的青年,全身的肌肉结实有力,他一边推着一边底气十足地道:“咱们汉人那么多,几个鞑子算什么?他们有三头六臂不成?用不了多少天就会被咱们汉人赶回老家去的。”

    赵肃青知道这些乡民见识不多,便解释道:“他们是东北满州出来的,不同于蒙古鞑子。他们不但精通打猎,还会打渔,耕种,经商。官府里到处是被他们收买的奸细,东北的汉人不到几年功夫就被杀得没几个了。”

    毛旺发背了个铁锅走在边上,听到这紧张地道:“我知道鞑子害人,但全天下的汉人那么多,他们杀得过来吗?”

    “把不服的杀掉,剩下的用鞭子抽着干活,鞑子一直都是这样对待汉人的呀。”

    毛利春听见他们聊得起劲,也不走在前面了,放慢脚步退到独轮车边。只是他还挑着两框干粮,粮框时不时擦碰着毛利秋的大腿,惹得他一阵埋怨。毛利春无法,又退后了些,才插嘴道:

    “爹,春天时我进城换盐巴听说书的讲,那些鞑子个个都是狼心狗肺,黑心坏种。管你什么穷人富人,只要是汉人就抓去做奴才。对了,像咱利秋这样个子不高的,当奴才都嫌浪费粮食,直接就是一刀。”

    说完毛利春腾出一只手朝着弟弟作了个抹脖子的动作,毛利秋吓得手上一松,独轮车失去助力,眼看就在倾倒,幸好李柱使出了全身的劲才撑住。

    李柱身后是背着大包小包衣物的黄氏,她骂利春道:“利春,你可行啊,吓唬自己弟弟很有本事是吗?有本事你现在回去把咱的那头黑毛猪背来?”

    “娘,我这不是好心吗?弟弟还小,早点让他知道不是更好嘛?。”

    “你老老实实挑你的东西去!要知道咱们还有好多东西没带啊,我还以为他们跟土贼一样抢了东西就走呢!这样说来,我们岂不是再也回不去了?当家的,要不趁现在鞑子没到,回去再搬些东西?”黄氏惦记着家里的物件。

    “你敢!”毛旺发突然提高了声音道:“你就知道你那些瓶瓶罐罐,我们本来得到消息就晚,现在更要加把劲往南逃才是。你倒好,为了点破东西,就敢回去?不要命了?”

    “就只有你的命要紧?你要是有能耐,我也不至于把那点家当当宝贝似的。”

    “大哥,大嫂,你们别吵了,要怪咱们就怪那个缺德冒烟的傅老二!”李柱道。

    接下来他们聊起了和傅家的恩怨。原来在早些年,傅有荣还没发达的时候,他出去贩茶,只留媳妇张氏一人在家带着还不能走路的儿子,日子很是艰难。

    黄氏又是个热心肠,时不时就帮衬着些,比如砍柴,挑水,顺手就做了。当时张氏也是一口一个大姐的叫得热乎。

    不成想傅有荣发达了后,他觉得大家的房子都建在小溪边的坡上,出门共用一条又窄又弯的小路,又憋屈又不方便。

    他也不和毛家商量,便叫傅有华请了村里的几个泥工石工,毁了原来的路基,改成从溪边直通到他们傅氏三家人的一条能过马车的碎石路。

    为了气派和美观,路两边不但削平还砌上了防塌的石墙,毛家的屋基原本就偏高,这样一来,生生断了他家走这条路的可能。

    毛旺发是个老实人,见傅家发达了也没了争一争的勇气,就在自家屋后重新开一条曲折的弯路下山。黄氏气不过,跟张氏狠狠地吵了一架,“你们修路给咱留个出口都不行吗?有必要做得那么绝吗?”

    张氏说她不过,躲在门后一声不吭,摆明就是不搭理她。气头上的黄氏各种脏话骂了个遍,傅有荣见这泼妇骂得难听,大怒地吼道“你一分钱都没出,这下坡的位置本就在我家院门前,以前让你们往这走也没听你们说个谢字,现在要怎么修还要问过你吗?……你妈个叉的,敢骂老子?”

    他吼罢就叫了两个跟班小厮冲上去,把黄氏边打边推搡地弄出路口。毛旺发一直没有露面,两个儿子都还小,黄氏无力反抗,气得回家后足足大病了一场。

    傅有荣家后来又扩建宅子,经常还有马车出入,张灯结彩的很是气派;毛家人和住在后山腰上的李柱出门就只能走又弯又绕的小径。李柱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却又无可奈何。

    总之,自此以后他们便再也没了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