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越寿王李琩:我的对手是皇帝 » 第33章 阳谋

第33章 阳谋

    李林甫看着翻墙跑回来的李屿,心里有些无奈,但他城府很深,面上毫无表情。

    “好,我知道了。现在天太晚了,你回去歇着吧,明天我早朝时,你跟着回学院吧。”

    李屿兴致勃勃的翻墙跑回来,一路东躲西藏,躲过了学院周围的左卫卫士,又躲过了巡夜的金吾卫,千辛万苦才到了家。

    感觉自己干成了一件大事,满心的欢喜,觉得必将赢得阿耶的刮目相看。

    结果,老头子轻轻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

    当即兴奋之情一收,满脸不开心的回了自己房里。

    李林甫一个人坐在书房,思考着“军法无情,违者必究”这句话。

    李琩这句话,他一眼就看明白了,这是让他想办法杀安禄山呢。

    他想不明白,李琩明明与安禄山没有任何接触,为什么要杀安禄山?

    而且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并不是简单的杀不杀安禄山的问题。

    在他看来,杀不杀安禄山无所谓,不过是一个边疆胡将而已。

    主要还是站队的问题,听李琩的还是李隆基的。

    李琩与李隆基的意见相反。听李琩的,就逆了皇帝的意思。

    偏偏皇帝正因为安禄山的事情和张九龄闹的很僵。

    这个时候,他再提杀安禄山,必然会让皇帝觉得他和张九龄是一伙的,弄不好就要陪着张九龄一起被收拾。

    但不管李琩的要求也不合适。

    李琩是他选择的储君人选,也是他觉得最合适的人选。

    李琩第一次提出要求,他如果不管,那两人就离心离德了,于他的长期谋划不利。

    尤其最近李琩的表现,让他震惊,而且他和李琩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就这么舍弃了,实在是不甘心。

    如何两利,还得好好谋划谋划啊。

    ……

    第二日,刚四更,李林甫便起来了,为了安禄山的事,他一夜没睡好,但他向来身体强健,精力还是挺充足。

    “这上下两策,希望只需要用上策就行。”

    到了十六王宅附近,李林甫将李屿赶下马车,让他自己想办法回学院。自己便去了紫微城。

    乾元门前,他看到张九龄、裴耀卿两人身边围绕着不少大臣。

    “吭吭……,张相公、裴相公早啊!”

    张九龄几人一看是他来了,便停下了商量的话语。

    围着张九龄、裴耀卿的几人也走开了。

    “李相公,也挺早啊!”张九龄不知道李林甫今天是怎么了。平时他没事可不愿和自己、裴耀卿多聊。

    “张相公,这几日我一直在想,张相公向来能识人,既然觉得安胡儿必然于国不利,那趁机杀之确实是为国为民了。何况违背军法,致使兵败,本就该杀,也不冤他啊!”

    “怎么就成了张相公欲枉杀忠良了?哪来的忠良?一个罪将罢了。”

    “若因一时自保之心,放了他去,日后真的祸乱幽州,那我们这些人就是因一己之安而害天下了,唉!”

    “杀一个罪将而保天下,如何不行啊?唉……”

    说罢,不等张九龄回话,李林甫转身就走开了。

    张九龄脸色难看的看着李林甫走开,扬扬手却没开口喊回李林甫。

    “张兄莫要中了他的诡计,安禄山未来是否祸乱幽州尚且两说,但若你执意要杀,那就恶了陛下呀。”

    裴耀卿在一边着急,这李林甫真恶毒,话里话外都在说张九龄为了自己不恶了皇帝,而不杀安禄山。是为一己之私,而不顾恶人会祸乱江山,有悖忠臣直臣之道。

    “这是明谋啊!”张九龄无奈,李林甫就是拿大义逼他。

    若换作其他人,这招未必好用,但对张九龄就不一样了。

    张九龄是中书令,助皇帝理朝政,决策天下,下达政令。裴耀卿是侍中,可以封驳政令。李林甫是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执行政令。

    三个宰相各司其职,却以决策者为首。

    事情怎么做,就是中书令拿主意,所以不杀安禄山,都只能由张九龄背锅,何况他还作了“乱幽州者此胡雏也”的论断。

    若不杀,那张九龄就是为一己之安,罔顾天下。

    这对名声重于生命的儒官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他本就为这个跟李隆基对着干,但若无人把这个事情扯到明面上,他还能忍一忍,发挥一下唾面自干的天赋。

    但李林甫把这事摆出来,他就躲不开了。

    何况张九龄一贯以忠直扬名。

    “也罢,迟早有此一天。”张九龄其实早就发现皇帝对他越来越不耐烦了,本来还想忍辱负重,多在相位上干一段时间,结果躲不开了。

    便干脆下了这个决心。

    “裴兄,朝堂之事,以后还请多费心了。”

    “张兄,一个小小罪将,何至于此?”

    “唉!张兄莫要劝了,势已骑虎难下,关乎原则。”

    “这……,那裴某便随张兄一起死谏。”

    “不可,没了九龄在中书门下,还无大事,若再无裴兄把关,李林甫那小人将无人掣肘也。”

    “张某为忠直,冒颜直谏,裴兄为大局,忍耐坐镇,都是大义。”

    “唉,张兄,何以至此……”

    李隆基最近颇不顺心。他一向注重朝堂平衡,可最近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在朝中势力却过大了,在儒家文官中几乎一呼百应,让他很是不放心。

    偏偏他看好的李林甫现在势力又不够,儒家文官都看不上他。

    便想着从边疆抽几个武将进入中书门下,帮助李林甫拿下武将势力,制约张九龄、裴耀卿,但张九龄死活不同意,让他很没面子。

    这次,张守珪虽然送安禄山来受审,但私底下也是向他求了情的。

    何况,他本就准备拿武将平衡文臣,如何能让张九龄把安禄山轻易杀了?

    但是昨日,自己虽然批驳了张九龄的主张。但朝堂上对张九龄的支持依然让他极为不爽。

    “这老东西,若是太不识相,就别怪朕翻脸了!”

    “真以为这朝廷离了你就不行了?”

    “呵呵,这朝廷除了朕,谁都不重要。”

    “郭元振、钟绍京等人有从龙和拨乱反正大功,朕不也收拾了吗?”

    “张九龄啊张九龄,希望你识相。”

    大朝按时进行,李琩则早早的问了安,往回走。

    也不回宅里,直接到了理学院,看着学生们卯时中(六点)被哨声叫了起来,很快,一个个到门外集合。

    内院里的女生们也起床了,像男生一样出操。

    李琩本来没有让女生在校住宿,这时代虽然还算开放,但这都是未出阁的小娘,他还是得考虑她们的贞节名誉。

    结果,听说男生住校,进行军事化管理,女生们竟也要求参照男生的待遇进行。

    李琩没办法,让她们得到家里的同意才行,结果家家都同意了。

    李琩想不明白,这些人家管女子比男子还宽松吗?

    只好,也让女生住了校。为此,他还请示李隆基调了不少太监、宫女来内院招呼着,还把女生宿舍转到了靠近贤王府内院的一侧,生怕出了意外。

    外院早操的训练,由班长萧邦组织。还别说,这小子不愧出身于将门世家,对李琩的军事化知识学的很快,把训练组织的挺正规。

    学生们穿着李琩设计的中山装式校服(参照现代军装),英姿勃发,还挺帅,就是那一头长发让李琩很无语。

    虽然比后世那些大辫子穿军装好一点,但也让李琩觉得不顺眼。

    但却毫无办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让李琩恨的牙痒痒,心里发狠,一旦得势就给男人换短发。

    但最终,也只好将头发挽起,塞进帽子里(参照大檐帽、迷彩帽),李琩才觉得顺眼了一点。

    女生们倒是不存在问题,一身飒爽的军装,一头漂移的长发,很是亮眼。

    李琩看着她们,仿佛回到了前世。

    他这校服虽然让校外的大佬们颇为看不惯,但很受年轻人欢迎,不但学生们喜欢穿,连外边的年轻男女也喜欢。尤其女士校服,很快在洛阳城流行起来。

    这让李琩又收获了一波信仰之力,可惜,三个月的收获,还不够凝聚一缕灵力的。

    让李琩没想到的是,前几天,三个月期满,由于萧邦足够上心、负责,加上性格开朗,大大咧咧,不但不记仇,还比较公正,竟然得到了大部分学员的认可,得以续任,反倒是十个班长被换来一半。

    这让萧邦大为得意,尤其在被换掉的几个老对手那里,他感觉自己就是比他们强。

    惹的几人牙痒痒。

    不过在理学院,他们只能咬牙忍着,暗地里攒劲,准备好好干,趁下次夺了萧邦的班长之位。

    女生班,李琩最终没让语棋做班主任,让她做了班长,又让林茵作了副班长。语棋性格高冷,有威,林茵温和善良,有人缘,两人配合的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