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输液室见闻录 » 第一百四十九章 顾二子回乡记

第一百四十九章 顾二子回乡记

    在杨村,十里八乡,只要谈起顾顺宝的二小子,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的。顾顺宝家世代单传,顾顺宝老婆头胎生了个女儿后,顾老爹就像天要塌了一般,整天长吁短叹,寻死觅活的,非让顾顺宝两口子冒险再生一胎不可。顾顺宝两口子拗不过老爹,只好偷偷生了二胎,果真是个带把儿的,顾老爹喜极而泣,顾顺宝两口子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儿子出生没几天,顾顺宝两口子就双双被单位开除了,屋漏偏遭连阴雨,又被村里罚了超生款8000元。

    丢了工作的顾顺宝两口子只好带着一对儿女四处打工,后来一对儿女要入学,连工也打不成了。顾顺宝看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好端端的土地成片成片的撂荒了,怪可惜的,找了村干部,承包下那100来亩撂荒。春天种上麦子绿油油一片像绿毯,秋天,稻浪滚滚,金灿灿一片,像镀了层金。

    赶上风调雨顺,粮价步步高,没几年顾顺宝就发了。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村里人说顾顺宝腰包鼓了是有理由的,当年他女儿香儿考上省里一所民办大学,四年的学费15万元,顾顺宝眉头都没皱一下,就爽快地交了。

    好年成不是年年有,近几年顾顺宝风光也就不再,在外打工的村里人,有人在上海提篮桥菜市场租了摊位卖菜,给儿子在上海买了二手房;有在外搞装修的,在村里给两个儿子都建了大别墅,有搞物流货运的,春节回村时开上了大奔……可顾顺宝心里荣耀的是,二小子在响当当的211名校,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毕业后在苏州一家外资农化企业当白领。据传顾顺宝已经给儿子准备了80万的首付,给儿子在苏州买婚房。就在这节骨眼上,儿子打来电话说他得知县里在搞乡村振兴,大面积成片科学种植,他的专业正好对口,学有所用正派上用场,口口声声称想回家,要为家乡作点贡献。

    顾顺宝一听撩了电话,气得直跺脚。过几天他忙完了地里的活,赶紧包了辆车去苏州,到了二子那外资单位一打听,二子已办好离职手续,打道回乡了。父子俩居然擦肩而过,顾顺宝气得牙疼,又马不停蹄往家赶,心里那个恨呀!

    儿子回家几天了,整天脚底生烟,忙得飞飞。顾顺宝阴着脸就当他是个影子,气哼哼的不看他一眼,也不跟他搭话。顾顺宝眼不见心烦,每天早出晚归,也落个清净,让他心焦的是他那100来亩水稻正遭多年来未遇的虫害,买了3000多元的农药,手忙脚乱给水稻一遍遍喷药,忙活了一周,可越喷虫子好像越多了,顾顺宝愁眉苦脸仰天长叹,这一季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了。真是人不顺,喝凉水都塞牙缝呀!

    隔天,满嘴燎泡的顾顺宝正像个无头苍蝇在稻田边乱转时,接到乡农科站老潘的电话,让他赶紧去农科站取经。取经回来,顾顺宝赶紧按照老潘的方子开动喷雾车给自己的水稻田喷了一遍药。第二天,天蒙蒙亮,一夜没睡好的顾顺宝带着手电去水稻田一看,连连称奇,稻田水面上飘着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的虫尸。顾顺宝悬了多日的心总算放下了,不由得咧嘴笑了,农科站真是有高人呐。

    顾顺宝看儿子又黑又瘦,有点心疼,可转念一想,你活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好端端的大城市白领说丢就丢,回来当泥腿子,我丢人现眼事小,有你后悔哭鼻子的日子在后头呢!

    没几天,顾顺宝去县上购化肥,生资站的老秦看到顾顺宝满脸堆笑,又是倒茶又是敬烟的,顾顺宝以为自己眼花了,怪不好意思的,再一看,不错,是老秦,可心里还是直打鼓,老秦这是唱的哪一出?难道上次卖农药少给了钱?

    老秦笑眯眯地在顾顺宝胸前轻轻擂了一拳,哈哈笑着说,你老顾生了个好儿子,了不起!真是了不起!

    顾顺宝听了,以为老秦也听说他儿子在苏州白领不干回家当“泥腿子”为乡村振兴的糗事,心里五味杂陈好不是滋味。忙说,你就别笑话我了,在村里我都抬不起头来,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似的……

    老秦见顾顺宝这样失落,明白他错怪了自己,忙一本正经地说,你知道咱全县200多万亩水稻遭虫害差点颗粒无收是谁给救的吗?

    顾顺宝没好气地说,还有谁?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呗。

    什么省里的水稻专家?

    是你的儿子——顾大铭!

    顾……大……铭?

    顾顺宝一下缓不过神来,满脸胀红,话都有些结巴了。

    顾顺宝回村后,灌进他耳朵的消息几乎铺天盖地,几乎满天飞。有说,县长听说顾大铭的配方治住了虫害,全县200多万亩水稻保住了,激动得嗷嗷叫,连夜与顾大铭见了一面,搂着他直呼全县人民的大救星,前途无量;有人说,因虫害几天没闭眼的县高官居然流泪了,说乡村振兴科学种植头一年,一炮打响,顾大铭是头功,功不可没,是要载入县志的;有说顾大铭很快就要调县里当官了,有人说县高官的二女儿与顾大铭一见钟情……

    一年后,顾大铭没去县里当官,倒是当上了撤乡建镇后的杨村首任农业镇长,不久又去市委党校青干班学习了。

    只是顾顺宝还是晕乎乎的迷糊,乡村振兴就这么大的魅力?看来“泥腿子”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