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焉知梦 » 全书重改中,改完为止

全书重改中,改完为止

    那边发生了什么顾瑜一点儿也不关心,等着药师将重新分拣好的药包拿给她。

    这次药师没再糊弄她,顾瑜也懒得拆穿药铺的小把戏,提溜着药包就回到了客栈。

    又多给小二了几枚铜钱,借用客栈的火煮了药,不多时一副药煎好服下,张裕还是有气无力的,想来病去如抽丝,还要多吃几副才行。

    等张裕病好的时间顾瑜也没有闲着,休息了一晚上打算自己出门打听些消息,于是第二日换了身布衣的顾瑜扛着草签,走街串巷佯装叫卖的同时,眼睛并没有放弃捕捉城里的一举一动。

    市井之间往往能透出很多消息——当然,只是明面上的消息。真正的隐秘就算知道了也不敢在街头乱说的。

    顾瑜上街要听的也不是什么秘辛,她要听的是寿城的风向。

    和鄯州城没有什么不同,民众们依然欢喜着西北战事的平定,知道了杀了西凉王的是亡将顾淮的手下孙长青——当然,西凉王投降的事被朝廷掩盖了下去。

    于是寿城里的话题便是绕着孙长青展开了。

    “是顾将军的结义兄弟,有十四个呢!”有年轻人说道。

    “瞎说,明明是六个!”一个吃茶的老者驳道。

    “你才瞎说,明明有人称孙将军十四郎君……”年轻人鄙夷地看着老者。

    “那是孙家的排行你这个愣头青!”老者不满道。

    “孙家?哪个孙家?顾将军的结义兄弟不都是藉藉无名的孤儿吗?”不仅年轻人疑惑,茶馆里其他人也竖起耳朵听过来。

    “先帝时的蜀州孙家,后来因为吐谷浑战乱被杀害了……”

    先帝时大周刚建朝,四方动乱,各地纷争,很多世家子弟都失去了族中的亲人,更倒霉的被灭了族。因此很多世家孤子后来都加入了军营。

    “之前和顾将军一起打过后梁的,不过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

    “......其实孙都尉也很厉害的,只是以前顾将军风头太盛......”

    “我侄子的姑姑的男人曾经在六安军打仗,六安军你们知道吧,就是孙都尉以前统率的。”

    “听他说当初如果不是顾将军先一步砍了陈王的脑袋顾将军也成不了将军呢......”

    “……”

    民众的爱戴总是如此真诚又虚伪。吹捧一个死人当然不如吹捧一个活人。

    顾瑜神色漠然。

    茶楼里人声鼎沸议论不绝,有人却慢慢地走近了她:“小姑娘,你这糖葫芦怎么卖?”

    依靠在茶楼柱子上的顾瑜站直了身子:“两个钱一串。”

    然后抬头打量了一眼来人——是个年纪曰十六七的少年,白白净净,样貌端正,体长七尺有余;穿着很是富贵,料子是边关没见过的,上边的绣样也很精巧,不过只是些普通的花,腰间配的珠玉也不合制宜。通派富贵但不是文士,看来是商人。

    “你这有几个?我全都要了。”商人张津说道。

    嚯……

    “很多呢,你吃的完吗?”顾瑜仰头问。

    “我家孩子多。”张津一本正经回答道。

    顾瑜又上下打量了一遍张津,一本正经说道:“那你很厉害啊!”

    厉害?

    不待张津疑惑顾瑜为什么说他厉害,顾瑜已经又开口了:“一共十七串,三十四个钱。”

    算的这么快啊!张津心中暗念。

    方才他只是看着小姑娘眼熟,想起她在药铺里间接帮了他一把,且这小姑娘打扮贫苦又扛着这么多糖葫芦,,一时之间起了善念,没想到这小姑娘居然还略通算数。

    “你上过学堂?”张津不免起了好奇。,

    “算是吧。”顾瑜将草签侧着拿,准备给他取糖葫芦,还没拿下来又看了看他,建议道:“要不你再加五个钱,这个草签子也给你。”

    张津错愕,然后哈哈大笑,果然掏出钱袋数了三十九枚铜钱出来。

    “你家里人呢?怎么放你一个孩子在这里谋生?”张津随口问道。

    “死了。”顾瑜回答。

    果然是个可怜的孩子啊……张津心想。是昨天的药买回去没有用吗?

    “小姑娘,你愿不愿意跟我走?”张津一脸真诚。

    顾瑜又打量了商人一遍。心道:怪哉,这个人还真是冲她来的?

    见顾瑜一脸戒备,张津又开口:“是这样的。我是万盛票号的主事之一,平时需要手下的人记账算账什么的。刚才我看你算东西挺快,如果找人教一下或许可以谋生,可比卖糖葫芦挣钱多了。”

    居然是个善人?顾瑜有些诧异。原来这年头还是有好人的。

    可惜顾瑜并不是善人眼中穷苦人家的孩子,摇了摇头从张津手中抓过铜板并将糖葫芦签子塞进了他怀里。

    “多谢善人了。”顾瑜想了想还是施礼说道,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张津抱着签子,心想这个东西还挺重的,这个小姑娘不仅会识药算数,力气还很大呢。

    对于顾瑜的回答张津并不意外,他也只是方才突然心血来潮提出的,顾瑜看上去戒备心很重,拒绝也是理所当然。

    看来好人好事也不是这么容易做的。张津叹了口气。

    “三郎君!三郎君!”一个小厮跌跌撞撞跑进门。

    张津另一只手扶住了他,“跑慢些。”

    小厮气喘吁吁地站直,看见张津另一只手里的草签:“咦?三郎君你怎么买了这个?”

    这次出来陇右道是来查账的,买丹参给老太爷补气还可以理解,买糖葫芦干嘛?带回去给张家的弟兄姊妹们吗?

    张津笑道:“给你吃的。”

    小厮撇撇嘴:“我可不吃这个,我都长大了。”

    张津又笑笑,不再牵扯糖葫芦的话题:“好了,说说陇右的账如何了。”

    万盛钱庄陇右的分支没有开在曾被顾淮镇守的鄯州城,而是离西凉更远一些的寿城,只有一个张家远房的主事在这里管账。

    陇右的账一直简单明了,作为大周的边界,接壤的也不过西凉和吐谷浑。和西凉打仗打成这个样子也不能互市;吐谷浑在西凉之前已经被打得抱头鼠窜了,每年还要上贡岁币珍宝;至于西方诸国的商人,都要从西凉过,所以也截断了。

    所以这边的账目流水不会太大,左不过是城墙里的交易。

    不过西凉已经被灭国,想来这里或许会通商道……张津的思绪越来越远。

    “三郎君?三郎君!”小厮摇了摇明显心不在焉的张津,“你有没有听啊?”

    张津回过神轻轻拍了一下小厮的脑袋:“方才走神了,你再说一遍把。”

    小厮气呼呼地说道:“张曜说账目已经整理好了,郎君可以去核对了。”

    张津把草签子递给小厮抬脚迈步,小厮别扭地接过跟上,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草签子上的糖葫芦。

    其实他才十三岁呢,还是可以吃糖葫芦的......吧?

    张津被请进万盛钱庄内堂。这是他第一次出门查账,只带了一名小厮。

    主事张曜也略略打量了一眼来人。

    张竹清,张家二房的庶子,在家中行三,小时候资质平平性格又怯懦,本以为这孩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后来亲娘出了事,便性情大变,做事做情分外留心,一场家宴上因对经商之道颇有见解,便被张老太爷留在身边。

    能得老太爷提点,即使是庶子也没有人再敢小看他。

    张曜堆出笑容,请张津上座,然后婢女捧来茶。

    “三郎君先吃茶吧,虽然比不得海州,但是西北的茶别有一番滋味。”张曜亲手将茶盏从托盘上拿出奉上。

    张津果真端起茶盏,杯子里是黄褐色的茶汤,加了核桃肉和地根。

    他抿了一口,称赞道:“茶香很浓烈。”

    张曜笑道:“正是呢,此茶‘腑脏墨’,是西北独有的,喝一口余香回味一日呢!”

    张津放下茶盏,真诚地叹了一句:“好茶。”

    吃过茶走过形式,便要开始查账了,张曜对手下使了个颜色,有账房捧着厚厚的账薄来。

    “这是今年的账册,请三郎君查验核对。”张曜恭敬地说道,但是看张津此次并没有带自己的账房,莫不是要亲自核算?

    “崇文十三年的账册请一并交上来吧。”张津说道。

    张曜没有迟疑,吩咐了下去。

    崇文十三年的账册不一会儿也取了过来,不仅如此,近十年的账册都被取了过来。

    “请三郎君核查。”张曜面上依旧是恭敬地说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次来查账不仅是他查他们,也是见识一下彼此的手段。有没有本事不是靠听人说,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做事。既然他怀疑,那他就敢明明白白把东西摆出来。

    内堂便成为张津的书房,这几日不得有人员走动,张津吃喝在此,有事会吩咐小厮。

    “都做周密了吗?”退出来的张曜扯过一个老账房附耳问道。

    “主事放心,账目都是再三核查过的。”老账房低声回答,“再说二老爷去年来查账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换了儿子来也是一样。”

    那倒是,老子都查不出来的儿子还能查出来吗?

    屋子里的动静总算小了,趁着没再吵闹,一个门房哆哆嗦嗦进门来报:“老爷,有访客。”

    这个时候有什么访客值得来说一嘴?

    不仅章辽想不到,蒋副将也想不到。

    “说,是海州那边来的人。”门房补充道。

    “咱家与海州有亲吗?”章辽很是疑惑,看向蒋副将。

    蒋副将抽了抽嘴角——我哪儿知道啊,我又不是章家的人!

    “上来先给了一千贯的飞钱。”似乎是见章辽无意见来人,门房补充道。

    这般大手笔!章辽咋舌,蒋副将也一惊。

    涉及到银钱,总归是要见见的。

    章辽没有拿乔,让门房把人请进来。

    来人是个十二三岁的小厮,瞧着很是面生的样子,不过见打扮就知道主家家境不菲。

    小厮有模有样地施了礼:“我家郎君是海州张家二房的大郎,族中排第三。”

    这是报山门。

    不过这山门并不响亮,尤其来人只是张家二房的。

    但是有钱能鬼推磨,抛的砖就千贯钱,若是有所求又会给多少呢?

    章辽与副将同时陷入沉思。

    小厮继续说道:“我家郎君此次来寿城是为查账。寿城的钱庄离本家比较远,也容易有误。果然,郎君第一次查便查到了出入。”

    “但是我家郎君到底是外来人,并无人帮衬。所以以防这边的主事失手伤了我家郎君,郎君便斗胆派小的向都尉借几个人。”

    借人?章辽皱眉。

    “私自调军是军中大忌,这可是砍头的罪过!”章辽一口回绝。

    “并非调军,只是借几个家丁。”小厮恭敬地说道,“都尉家里的都是练家子,也不用打打杀杀,就是保护一下我家郎君。”

    如果保护的过程中张三郎被别人打杀,那他们就可以出手了。

    借家丁......章辽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看向蒋副将。

    蒋副将心领神会,开口问小厮:“县丞那里去过了吗?”

    如果查账乱起来可是县丞做主,做事当然要周密一些。

    小厮恭敬答声:“我家郎君说了,张家自己的人若是失了分寸闹过去,劳累了县丞,郎君自然也会给县丞赔罪的。”

    章辽没琢磨过来这句话什么意思,但是蒋副将已经听懂了,贴身附耳:“都尉,这事可以做。”

    可以做啊......章辽点点头:“那你家郎君准备给我多少钱?”

    小厮汗颜,这也太直白了吧!

    “郎君说了,总不好白借都尉的人,所以孝敬都尉一万贯茶水费,请都尉怜惜我家郎君文弱,派几个家丁护我家郎君周全。”

    一万贯!

    章辽“噌”地站了起来,带翻了面前的几案。他在西北十年也不过只攒了五万贯,张家二房的郎君随手就是一万贯!海州张家果然有钱!

    “好!好!快快!来人带他去挑人!”章辽满口答应。

    小厮连忙奉上飞钱道谢。

    见小厮退下,章辽捂着心口,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真是怪事。”

    蒋副将摇了摇头。

    这可不怪。适才这小厮说了,这个张三郎是第一次查账,而且确实查到了出入。这种大家族里,做事并不容易。如果明面指出,定然会闹起来,不强行镇压的话,这边的人势必会在张家人面前诡辩,张三郎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而如果不指出来,张三郎手下的人也会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行事会更为放肆。

    能未雨绸缪且舍得花钱,何愁事不成呢?

    蒋副将轻笑,这世间的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谁能成事端看谁做的准备更充足一些。

    “去打听一下,外边什么事。”好在顾瑜也没打算做什么异常的举动,她只是想走钱庄的路子送个信罢了。除了官驿,也就钱庄可以遍布大周上下。

    不一会儿打探消息的家丁从人缝里挤回来了:“说是钱庄的主事偷税漏税,被海州来的管事绑起来了。”

    而外边嘈杂的人群也传开了议论。

    “海州张家的管事来了,说张曜做假账呢。”

    “被绑起来了,送到县衙了。”

    “活该!偷税漏税有得罚他!”

    “这些商人怎么这样,这么有钱还少交税银!”

    “你这话说的,有钱还能嫌钱少不成......”

    “听说那些有钱的老爷吃顿肉汤都要把汤喝光呢......”

    “你说那是你吧哈哈哈......”

    人群满满地围在万盛钱庄门口。屋里一个俊俏的小郎君正在与县衙的人谈话——这位就是张家派来的那个管事吧。

    屋子里,张津张三郎和县衙的人过了手续,将正确的账本呈交上去,目送县衙的人离开。一屋子的人噤声而立不敢乱动。

    “徐主事。”张津喊道。

    “啊......在!在!”徐主事连忙上前。

    他是今日才被张津点名的主事,之前只是一个账房,一直以为这辈子当个账房已经可以了,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居然成了万盛钱庄的主事!

    “日后陇右这边,还要你好好打理了。”张津看着徐主事说道。

    徐主事背后冷汗直冒:“属下定不负郎君所托!”

    张津没有接话,环视了屋子一圈。

    “我不管之前你们怎么运作的,以后徐主事做了这里的管事,再让我查到有问题,两次的账我一并给你们算。”

    十七岁的小郎君说出这种话来没什么威慑力,但是想到他这两天的雷利手段,看到屋子里分散的章家的家丁,没有人敢造次。

    张津知道敲打起作用了,然后微微一笑:“当然,如果做的好,我会单独分奖赏过来。”

    意思是不走公账开小灶了。

    这话让众人斗志满满。

    “三郎君放心,以前是张曜黑心,我等不敢说什么,徐主事来管事后我等必定改过自新!”众人乱哄哄地说道。

    张津满意地点了点头。

    “人长得漂亮,事也办得漂亮。”马车外章府的家丁说道。

    顾瑜笑了笑,隔着人海她自然看不到人漂不漂亮,不过听起来事确实做的不错。

    【注1:此处默认为唐尺,一尺合今30.7厘米。

    此书背景设定为架空,但为了有个“实”一点的背景,借鉴了部分隋唐时期的资料,我也会尽量按照这个时期的资料来做设定。

    (但不能保证每一处都贴切,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