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 二百六十三 称王之路很顺利

二百六十三 称王之路很顺利

    周瑜的死毫无征兆。

    本来,周瑜之前在南野所受的箭伤已经好了个七七八八,此番进攻江夏不克,他率军撤回长沙,在回军途中,伤口突然崩裂。

    随军医官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周瑜亡于归途之中。

    至此,一代天骄含恨而去。

    众所周知,这个时代的三个军事兵(骑军、步军、水军)里,最善于用箭的兵种就是水军,江东恰好有着天下最强大的水军,偏偏江东的三位惊才艳艳般的人物(孙坚、孙策、周瑜),全部都死于箭上。

    正如“善泳者溺于水”的魔咒那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周瑜死后,孙权令鲁肃接替都督一职,整顿荆南军士,稳固后方,虎视江东。

    周瑜这一死,就让程远志觉得,收复荆州的机会来了。

    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要办。

    此时,孙权已经全据交州,另有荆南三郡,对于孙权来说,接下来若能得到武陵郡,并顺利光复丢失了五年的江东诸郡,全据长江天险,仍不失为一方霸主的完美设想。

    是以,孙权的目标一开始就很明确,全据荆南,夺回江东诸郡,坐南称王。

    但程远志早就在各地布置了良将重兵,对孙权严防死守,没给他任何钻空子的机会。

    这却暂且不提。

    邺城。

    已经更名为“魏王府”的魏国公府上,众多文武官员共聚一堂,其乐融融,齐贺程远志进位为魏王。

    程远志身着金缕衣、腰束银玉带、头戴紫王冠,一一封赏群臣过后,大宴宾客。

    席间,众文武又相互推杯换盏,祝贺各个同僚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府上气氛热烈,一时间好不热闹。

    程远志也没想到,进位为王的过程竟然异常顺利,几乎无人反对。这让本以为会面临一番激烈斗争的他大为惊讶。

    略做思索后,旋即释然了。

    毕竟,自己并不是曹操,没有后者那么多不利因素,所以受到的阻碍也就小了很多。

    其实严格来说,不是小了很多,而是几乎没有阻碍。

    原时空里,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进爵为公,加封九锡,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因为如此一来,曹操虽然还是大汉丞相,却是显露出了打算效仿王莽篡汉的意图,从称公开始,一步步称王,最终当上皇帝,让汉室覆灭。

    正因为曹操的行为存在极大的僭越可能,所以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当时的重臣荀彧就对曹操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直言曹操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不应该谋权篡位。

    只不过,曹操还是在建安二十一年时晋位为魏王,建立了魏国。

    在曹操晋公称王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明确表示了反对。

    其中缘由,得从曹操的发家开始说起。

    曹操能够以弱胜强,击败袁绍,一统河北,并据有天下九州,靠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当时汉室倾颓,政令已经无法指挥天下诸侯,但曹操拥有了汉帝刘协后,也就有了政治正确性,从一个名声不高的兖州牧成为了大汉丞相,招贤令得以发挥威力,无数猛将谋士来投。

    曹操因此摇身一变,从身旁缺少人辅佐的小诸侯,逐步成为了大汉数一数二的大诸侯。

    譬如说郭嘉,便是在曹操奉迎刘协之后投奔而来的。在这之前,郭嘉宁愿在家待了六年,也不愿出仕。

    何谓奉迎?就是奉天子为主,迎天子驾临许昌。

    也就是说,曹操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小弟的位置。

    是以,当这个小弟――曹操决定踢开主公刘协,自己称公当王时,才会招致众多反对。

    在曹操的发家之路上,刘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得到刘协之前,曹操仅有兖州一州,还因为杀害名士边让,屠城徐州百姓而失去了士族们支持,张邈和陈宫又在他背后狠狠捅了一刀,令曹操几乎丢了大本营。

    可以说,当时曹操的处境异常艰难,似乎随时都会覆灭。

    而得到刘协之后,曹操的腰杆子立马硬了起来,没有人再敢主动来打他了,他也因此一步步蚕食周边地区,最终顺利坐拥天下九州之地。

    曹操正是因为借助天子刘协的名望,遮盖了自己胡作非为的黑名(杀害名士,屠杀百姓),吸纳了大量人才与资源,这才有了抵抗袁绍的资本。

    可以说没有刘协,就没有曹操的后来,在后者一统中原及河北的过程中,身为皇帝的刘协是出了大力的。

    只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曹操这样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当他的实力成长到一定规模后,汉天子就成了他的紧箍咒。

    袁绍不去迎接天子,正是处于这样的考量。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他不需要借助汉献帝的名望招贤纳士,他只需振臂一呼,自然有无数人前来投奔。

    而曹操借用汉献帝的名声,在短时间内招来了大量人才,迅速增加了势力,但用这种办法招来的人成分复杂,像荀彧、孔融、关羽这些都是尊汉不尊曹的人物,他们虽然也都加入或曾经加入到曹操麾下,但他们和曹操并不是一路人。

    最初,因为曹操还算忠于汉室,大家都齐心协力帮助他,然而等到曹操强大起来,露出称王的意图之后,就难免惹来非议。

    他们可一直把曹操当忠臣来看的,都还记得曹操一生的理想是“当大汉的征西将军”。

    正因如此,曹操称攻称王触及到了他们道德的底线,他们无法容忍,才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对曹操。

    最重要的,曹操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五短身材,相貌丑陋”,“望之不似人君”。

    虽说每个时代都是看脸的时代,但这个时代看脸的现象格外严重,你长得丑还要多作怪,就是大家所不能忍受的行为了。

    长相丑陋,也是原时空里,曹操至死没有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以上这些弊端,在程远志这里统统都不存在。

    首先,程远志公开的身份是袁家义子,没有依靠过刘协来招揽人才,而且也没有发布过招贤令,麾下文臣武将的成分也没那么复杂。

    他们一开始来投奔的时候,是冲着袁家的名声,或者是冲着程远志的志向来的。

    虽说仍有忠于汉室者,但他们都没那么固执,都很清楚的知道汉室没救了。

    因为一开始,程远志就没有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他打出的志向是“驱除外族,拯救黎民”。

    这与大汉朝廷无关。

    其次,程远志发家之路几乎没有依靠过刘协,在程远志这里,刘协并不像一个合伙人,反而更像是一个无家可归,被收留的皇帝。

    因为迎接刘协的时候,程远志已经占据了北方六州半,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自身难保的刘协能够带给他的帮助太有限了。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程远志人高马大,长相周正,并没有“望之不似人君”的苦恼。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是以,称王之路几乎没有遇到阻碍。

    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匡扶汉室,且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匡扶汉室(收留皇帝刘协)只是顺手为之。并没有指望刘协能给多大帮助。

    更别提,十年前那场许都之变后,程远志很明确的告诉过刘协“只要他想走,随时都可以,自己绝不阻拦,还会奉上随从盘缠”。

    这个态度已经表达的非常明确了。

    程远志望着熙熙攘攘的宴会,高谈阔论的众文武,暗暗感叹。

    自己当初太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