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格萨尔的传说 » 格萨尔的传说7:收费养牛

格萨尔的传说7:收费养牛

    格萨尔的传说7:收费养牛

    台贝达朗赶回家中,并没和母亲提起宴会的事;

    路上劳顿,他梳理好他的马儿,喂了一把干草就去睡了。

    那一边,享受完了草滩之会的牛羊肉的酋长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同;

    兄弟们带着自己的人马、畜群,渐渐散了,都取东路,回归旧路,到自家牧场;

    采沽达带来的羊群给与会的兄弟、随从、卫士们吃掉几十只,还剩下几十只,他又赶着羊群回去了,跟二哥尕雷公琼顺路走了一段,

    兄弟二人大半年不见了,路上缓缓地并辔而行,各自倾心吐胆,说说以前他们的爸爸老塔乍的事情,谈谈最近牧场上的牛羊,到了路口,兄弟二人分手,各自回家;

    超同达回去的路上有些后悔,并且心事重重;

    邦散达带着自己的马客们在老营盘附近又居住了七八天,

    他是塔乍王的幼子,以前最得父母的疼爱,如今故地重游,不免要登山拜谒拜谒父亲的石头碑、等身像,

    也一道拜谒拜谒当初兄弟们给母亲修建的小白塔;

    小白塔一侧不远有土山,土山上是天葬台;

    ---这个时候,父亲的石头碑、等身像已经长满了苔藓,

    邦散达徒步上来的时候,看到拿着长满了绿毛儿的石头,

    不禁哑然失笑,他仔仔细细地拂拭了几下石像的头面,

    那些苔藓“哗哗”掉落下来,露出来石人的五官,

    他回想了一下父亲的模样,又看看石人的五官,

    自言自语道:“这怎么一点儿也不像?”

    跟来的一名卫兵叫罗布桑珠,罗布桑珠说:

    “大人,石匠们有时候会按照他们自己亲人的模样雕刻别人家的等身像。”

    “噢?有意思………”

    应着这话,他又向后面树丛走过去,跟来的卫兵抽出柴刀,砍去那些拦路的小灌木;

    进去看,左转、右转,在几棵树后,看见一个玛尼堆,

    他叹道:“阿蒂呀阿蒂,你也死了这么多年了呢!”

    罗布桑珠看着邦散达对着玛尼堆发呆,看了一会儿,他说:

    “阿蒂是哪一位大人?”

    一同跟来的另一个卫士叫做嘚戈叶,

    嘚戈叶用柴刀背儿捅咕他,捅咕了好几次,他都等着邦散达回答他的疑问;

    邦散达还在发呆,没听见别人问话;

    罗布桑珠被捅急了,大声说:“你老捅咕我干嘛!”

    嘚戈叶用手来捂住他嘴;

    邦散达回过神儿来,看着他们的样子,

    盯着他们看,

    两个人赶紧低下头;

    “走,去父亲等身像,把苔藓刮刮干净。”

    “是。”,“是。”,

    邦散达用自己藏刀的刀鞘刮苔藓,他们两个用柴刀背;

    清香的苔藓味儿布满了鼻孔,石像渐渐地露出原来的线条…

    过了一会儿,邦散达问:“罗布桑珠,你刚才说什么?”

    “没,没什么。”

    嘚戈叶说:

    “大人,在您凭吊故人的重要时刻,罗布桑珠打扰您了吧?刚才他是问'阿蒂是哪一位故人',这个人,太没有礼貌啦!”

    “不对,我说的是'哪一位大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远处的回声传回来:“哈哈哈哈哈哈哈---”

    “您生气了?”

    “阿蒂是我和我父亲一起骑乘过的战马,他跟我们出生入死。它可不是哪一位'大人'!”

    原来,那玛尼堆下面埋着的正是他和他父亲一起骑乘过的青鬃马,这让邦散达想起来一些往事。

    说着话,三个转身下山,回草滩了。

    又住了几天,邦散达才带着兵士们离开老营盘。

    话说这一头儿:

    第二天开始,台贝达朗早早的起床,溜去沟边捡鹅卵石;

    一开始,竟挑选大个儿的,像他自己拳头那么大的鹅卵石,装好一布兜,

    回来上了坡,他对着小树投掷试试,没有投掷几下,胳膊就酸溜溜滴了,觉得太重,都扔了;

    下河滩,顺着河流再寻找,又挑选像蜜蜂那么大的鹅卵石,装好一布兜,

    回到坡上,又试验了一回,扔了几十个,过去看看,连树皮儿都没伤到,觉得威力又不够;

    又下河滩找,寻找那些“中号”鹅卵石,回头再试,打在树木上铮铮响,自己也不觉得重,投掷完了去检查,嘿,给树砸去一块皮!

    他高兴地说:“这个像牛奶子一样大的石头正合适!我应该给它们起个名字,叫什么呢?”

    回到母亲的营地,他“哗啦”一声把一堆鹅卵石倒出来在母亲面前,

    正在洗脸的尕擦拉毛吓了一跳,

    “傻小子,你去哪弄的许多石头呀?”

    “河滩。妈妈,你看这些石头多可爱,它们都一般大,个个像牛奶子那么大,给起个名字吧?我练投掷用呢!”

    “给石头起个名字?”

    “对呀!”

    “让阿妈想想啊。”

    这一想,就是一整天;

    到了晚上,台贝达朗一边给人放羊都用石子练习了半日功夫了,回来家中,又问:

    “阿妈,想到了吗?”

    “想到什么呀?”正在用木棍搅和酥油的尕擦拉毛说,

    “石头名字啊。”

    “你给我一个看。”

    台贝达朗从布袋里面取出来一个热乎的,还带着自己体温的石头;

    “给。”

    拿在手心里,鹅卵石被牛乳浸了一层水,在月光地下亮晶晶的,

    “看它圆滚滚的,亮晶晶的,就像鱼鳞在水里闪光,就叫鱼鳞石吧?你说呢?”

    “鱼鳞石?……不好…哪有这么大块的鱼鳞呢?让我再想想…”

    “那么,就叫牛奶子吧?”

    “牛奶子?”

    “牛奶子!”

    “难听,但是合适。好吧!明天,我放羊的时候还带着牛奶子练习!”

    第二天,他又起早下河滩捡石头…然后去放羊……

    到第三天:

    “哇,才一天一晚,就拾到一个人那么高的一大堆的石头!”

    他高兴地拍手,挑选出称手的;

    在河滩和母亲的帐篷中间,找了一块平地,立了三块木头,从远处到近处,距离慢慢拉开,用山羊血在木头上各划了上中下三个圈,

    然后把鹅卵石装在布袋里挎着,顶在头上顶着,背在羊皮袄里驮着,这么到了木头桩;

    此后,每天早早的起,练习投掷,练习到太阳从东山蹦出来,他就带了肉干、糌粑、水去给人放羊;

    晚上赶着羊群归了羊圈,他回到家,借着月色接着练;

    第一个月,他只能投中近处的一个木桩;

    第二个月,他就可以投到第三个木桩的红心了;

    母亲看了,说,“我儿,这样练投石,好辛苦哟!”

    “不辛苦,母亲,我将来上战场要用呢!”

    “孩儿啊,你说什么傻话?”

    尕擦拉毛一笑,继续做她的毛活儿;

    “晚上,我还去练练呢!”

    “明天,我托付托付蕨麻海边的老皮匠给你做一支投石索吧?”

    “可以呀!”

    夜深了,母子二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包里,睡下了。

    此时,距离台贝达朗出生快十三个半的年头了,尕擦拉毛五十岁生子,现在,已经是六十三岁的婆婆了;

    不过,银丝没有爬上她的头顶,只在鬓角有几根,她健康、强壮、美丽,仍然是岭熊妇女当中最能干,最仁慈的母亲,别人家遇到的难处,如果当事人求在她这里,她总能想办法帮助;

    当然,穷人帮助别人有穷人的办法,她常常为山区、沟边、高草山上、蕨麻海后面的牧人和种田妇女们尽心办事,人们越来越尊敬她,

    尊称她是:“沟边姆姆。”

    沟边姆姆救了和取到许多次小牛小羊,她没有私自留在自己的羊圈和牛棚里,而是不辞辛苦地问东家、觅西家,直到找到有走失牛羊的主人家,给人送去;

    有时候是送错了,人家又送回来,然后,她又想办法送走;

    这些事,台贝达朗看在眼里,越发尊敬他的母亲;

    不论年龄高低,放牧的人们亲切地叫她:“老婆婆。”

    三个月了,台贝达朗的投石本事安在身上。

    他拆除了木桩,把鹅卵石背到母亲帐篷后面,藏进羊毛堆;

    尕擦拉毛又笑:“这个尕小子,鹅卵石还能孵化出小鸟、小鸡、还是小鸭子啊??你放羊毛堆里干啥呀?”

    “您别管。我有用。”

    一天,台贝达朗用布口袋揣了一袋石子,去大沟的小木桥上相看;

    走过去,走过来,木桥“兹鸭兹鸭”地直响…

    不过虽然年头久了,还挺结实,就是因为有的桥板旧了、糟朽了,总有过路的好人给换上新的,

    以此常年不断;

    台贝达朗看了,叫声“好桥板!就是有些破旧啦!”

    于是,中午也不回家,从马背上取出毛毡,横着放下桥那头,把马拴在林子,他自己在桥头假寐;

    一会儿,有两个赶着牛过河的人到了,看有人拦路,说,“小伙子让一让,我们赶牛过河去?”

    “要过河,需要交钱。”

    “为啥?”

    “我是塔乍王的后人,三叔超同达把木桥给我了,从此以后,这条小河、这座小木桥都是我的,所以,你们过桥要交钱。”

    “混蛋!小崽子,信不信我把你扔进河水,让你洗个澡凉快凉快!”

    只见台贝达朗向后退了十几步,

    那两个指着呵呵笑,

    一枚石子打来,正中那骂人的前额,立时倒了;

    旁边那人慌了,“你…你要干嘛?”

    “交钱,大叔,你们交钱,让你们好好赶牛过去!”

    “可是,我们没带啊?”

    (当时,人们花的钱就是金子和银子,有的直接用牛羊当货币。这样的最多,叫做以货易货,又叫做“货换货,两头儿乐。”)

    “没钱?把牛留下半只,让你们过。”

    “牛去了半只,它咋个活?给你一只吧?…”

    于是,一个中午,台贝达朗按照这个逻辑,取到三头大牦牛;

    他赶着牛儿先到草滩吃饱了它们,去掉它们的铃铛,扔了;

    有标记的耳朵,用火焰烧平;

    只用一根打结绳子,半夜带回家,才给它们干净水喝;

    第二天,母亲问,“我儿,你牵回来谁家的牛?有没有失主?有没有谁家的标记?”

    “没有,我在山上转,发现这几头无主的牦牛,好多天了,昨晚特地给您拉回来,母亲,---这牛,我们自己放。”

    放了几天牛,在坡上,牛自己吃草,吃饱了带回来,好像它们自己能和别人家的牛分开;

    母亲找了几天,并无一个来认领,她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