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定疆 » 132 定前路

132 定前路

    郭嘉也不与周瑜几人客气,一仰头,一碗美酒就倒入了自家喉咙中。

    “公达,到你了。”

    荀攸略一思索,说道:“两位说了世家、君臣,那我就来说说这百家。”

    郭嘉朗声笑道:“是也,是也。你那荀家先祖也是学贯儒法,这百家你倒是讲的。”

    “如今这乱世,除去两位所说的君昏臣奸、世家当道之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儒家势大,以致百家不兴。自汉武帝应董仲舒之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过了近三百年。而当时之所以为此,乃国情使然,儒家讲究入世,不像道家超脱,不似法家偏激,也不像墨家那么理想化,对于汉武来说,是最好的用来巩固统治的工具,因此,儒家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三百年过去了,儒家并没有太多的进步。那些士子们只晓得埋首于经卷中,穷首皓经只为那片言只语,今学古学争论不休,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为官上任后只知书中经义,不晓何为农耕,使得民怨四起。

    大乱必有大治,如今当百家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平息战乱。”

    孙策听完,不由赞道:“公达先生不愧是出身荀家,此语可是精辟至极,与我父所想不谋而合。”

    便将孙坚准备在长沙建一所综合性的书院一事告诉了荀攸和郭嘉,周瑜在一旁暗暗点头。

    有书院这个切入点,或许能将荀攸二人留在长沙。哪怕是以后在书院中当个先生教导学子,也比将这二人放跑了强。资敌的行为是万万不能干的。

    “哦,没想到乌程侯还有如此念想?”

    荀攸和郭嘉颇为惊讶,郭嘉笑道:“公达,我是初来乍到,情有可原,你在这里呆了这么长时间,却是一点消息也没得到……“

    荀攸摇了摇头,苦笑道:“奉孝,你也莫打趣我了,看来在这山中呆久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连这消息都知道的晚上许多,还是需要多出去走走啊。”

    孙策大喜,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荀攸摇了摇头,说道:“少将军当知我意,我再出一问考校考校,若答得上来,某自随你去见乌程侯。答不上来,那就休怪我和奉孝去投北方了。”

    “前几日志才来信,邀我去曹孟德处。我和荀攸正踌躇间,却不想你二人到了。”郭嘉看了一眼周瑜。“周郎,此问是考校少将军,你若开口,便算不过。”

    “既如此,瑜不说便罢。”周瑜无奈,只得说道。

    “公瑾,无妨。”孙策起身,拱手施礼。“请先生出题。”

    “某且问……”荀攸看了一眼神色恭敬的孙策,微笑说道。“某且问,曹孟德之邀在少将军之前,少将军有何依仗让我二人投你父亲?乌程侯恶名在外,治下百姓你当如何对待?”

    见孙策面露思索之色,荀攸笑着说道:“少将军不要急,明日清晨之前给我答案即可。”

    “孙郎,我也有一问,”郭嘉接口道。“就问你之志向。和公达一样,明日清晨之前给我答案。”

    “两位先生莫急,策已有答案了。”

    孙策的眉头舒展开来,沉声说道。

    “哦,请讲?”

    孙策并不是以智谋见长,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思索出了答案,荀攸和郭嘉对视了一眼,都有些惊讶。

    “公达先生所言,策只有一字回答,那就是心,我以诚心待两位先生,以诚心待治下百姓。我不负先生,先生必不负我;我不负百姓,百姓必竭诚以报我。”孙策眸子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辉。“奉孝所问,某之志向,某言,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提三尺剑,扫清寰宇,以安天下,某之愿,项王也!”

    “伯符可知,垓下之围?”郭嘉笑言。

    孙策点了点头。“策乃江东子弟,怎不知项王故事?但项王之败,在于刚愎自负,不听忠言,使得范增无用。策自问非自负之人,有公瑾和两位先生相助,安能重蹈项王覆辙?”

    周瑜看着神采飞扬的孙策,心潮澎湃,向郭嘉和荀攸施了一礼。“瑜之才,与二位相比,犹如萤火之光,比皓月之明。瑜斗胆,请二位先生相助。”

    “请二位先生助我父一臂之力!”孙策躬身说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少将军,他日莫忘了今时之所言!”

    郭嘉与荀攸对视了一眼,齐齐说道:“某等拜见主公!”

    孙策顿时被弄得手足无措,急忙说道:“这……二位先生可是弄错了?策,只是替父亲来请先生出山的。”

    郭嘉摇摇头,指了指自己的眼睛,笑道:“少将军,比起乌程侯,我二人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我郭奉孝自认这一双眼睛不会看错人。”

    荀攸颔首,说道:“正如奉孝所言,少将军可知,我二人看重的正是你的诚意,就当我二人投资的是孙家的未来吧。“

    见孙策还要说话,周瑜连忙暗中拉了拉孙策的衣袖,起身将几人的酒碗斟满,复又端起酒碗说道:“伯符有你两位大贤相助,当真可喜可贺。来,满饮此杯,为伯符贺,为两位先生贺!”

    “两位先生,请!”孙策举碗说道。

    “诸位,请!“

    孙策带来的新酒看似浓厚醇香,实则后劲十足。几碗酒下肚,不一会儿,四人都觉得有些昏昏沉沉,荀攸见状,便命家中仆人收拾碗筷。四人各自下去歇息。

    第二日清晨,荀攸郭嘉二人便与孙策周瑜同回长沙。临行之际,荀攸嘱咐仆人将此间宅院卖掉,却被郭嘉拦住。

    郭嘉笑道:“公达,这间宅院莫要卖掉。待你我功成之时,你有颍川的老宅居住,这屋子便留给我,此处风景甚美,到时便做我的归隐之地,也乐得一个逍遥自在。”

    孙策四人回到长沙,郭嘉不欲见孙坚,只愿在孙策身后出谋划策。孙策无奈,只得带荀攸去见孙坚。

    见张仲景口中大贤原是荀攸,孙坚大喜,顾不得病体未愈,在蔡姗的搀扶下亲自相迎,执礼甚恭,并将荀攸封为军师将军,以作心腹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