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咸鱼暴君 » 第九十二章归京,微服私访

第九十二章归京,微服私访

    “张二伯,你家种的土豆咋样了?”

    “俺家种了五亩地,长势甚好,等收成之后,全家今年不愁吃不饱饭喽。”

    “你真相信官老爷们说的,这土豆亩产能达到三千斤以上?”

    “俺可不是相信官老爷,是相信俺们的大明神皇,此是大明神皇的金口玉言,只要不出问题,精心培育,亩产至少三千斤。当时皇榜上便是这样写的,你不记得了。”

    “我家当时在城外,没能进城看皇榜,你这么一说,我放心了,我大明神皇之言,哪能有假。”

    路边几个农夫忙完,凑在一起闲聊。

    引起崇祯的注意。

    他放慢了脚步。

    白雪婷听到农夫口中提起皇帝,捂嘴轻笑。

    农夫们完全没有注意到,他们口中的大明神皇就在他们身边。

    她与崇祯牵着两匹马,漫步在道路上,只像是外出踏青的小情侣。

    “张二伯,家里还有余粮吗?我家所剩不多,官府开仓放粮要等到下个月。”

    “俺家也快吃完了,眼下暂时还吃不饱,但没关系,只要听俺们神皇的,多种土豆,以后准能管饱。”

    “神皇陛下领边军在与鞑子厮杀血战,咱们饿一下肚子又算得了什么,只要我们明军能够打败鞑子,我就算饿死也甘愿。”

    “哈哈,对头啰,咱们也不能全靠着官府发粮,今年野菜长得不错,我们等会去取点,大伙要节约粮食,给边军省一点是一点。”

    “正是正是,我们吃不饱饭没关系,边军将士可不能吃不饱,听说神皇陛下与边军吃同样食物,也啃那硬梆梆的面饼。”

    “此事千真万确,我儿子正驻守山海关,他来信也有提到,他与战友立誓,此生愿为皇帝陛下战死。”

    “我儿子跟着镇西王,按军功现已能授得三十亩田地呢,我还从皇家银行顺天府总行那里,取到儿子的饷银,分文不少,还多了利息。”

    “陛下真的是千古明君啊,单单开设银行这举措,造福多少人,往年多少都要被克扣一些。”

    一个农夫看到崇祯,看他气度非凡,恭敬的问一句:“咦,这位公子,有事吗?是否要喝水?我这里有刚打的泉水。”

    “不用了,谢谢。”

    崇祯笑着摇摇头,目光示意了下白雪婷,骑上紫电马,往朝阳门进发。

    进入城内。

    跟离开时相比的战后的百废待兴相比,京城内焕然一新,欣欣向荣,大家脸上多有笑容,一派喜气洋洋。

    路边有一个摊贩在吆喝:“快来,快来喝面汤,今日免费供应面汤。”

    有几人聚了过来:“老郭叔,你今天又免费供应啊。”

    “咱明军在大明神皇带领下,连战连捷,镇斩建奴四王,我老头子当时就说过,每月免费供应面汤四日。”

    “你四日亏本钱,还能赚到钱吗?”

    “老头子不图赚钱,就图个开心,来来,给你一碗。”

    “算了,你老也不富裕,我不饿,你给饿的人吧。”

    有些人见老郭叔衣裳上的几块补丁,不太忍心。

    崇祯走过去。

    “给我来一碗。”

    “这位公子,吃面汤?”

    老郭叔见崇祯衣着与气度,看出不是寻常人,应是个贵公子,焉能吃他的面汤。

    但既然开口,他还是给崇祯盛上一碗,送过来。

    也穿便装跟在身后的周云辰,想阻止,皇帝岂能吃这等地摊食物,但崇祯目光扫过来,示意别干涉,他只好作罢。

    “多谢老丈。”崇祯接过面汤,几口吃完。

    “你这面汤不错。”

    崇祯放下碗筷,笑了笑,离开了小摊子。

    他在周云辰耳边悄声说了句:“别让他亏钱,给他一个好差事。”

    “是。”

    周云辰点点头,拿出了一块东西塞在老郭叔手中。

    “说好了,不要钱,客官不用给钱。”

    老郭叔想追上去,崇祯等已经混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了踪影。

    “哎啊,老郭叔,方才那人给你的,好像是,一锭金子!”

    “金子?”

    老郭叔低头去看手中,赫然躺着一块金色金属,他放在口中咬了咬,惊叫道,“啊……真是金子!”

    在场所有人视线投向崇祯消失的方向,但猜测不出是什么人,出手如此大方。

    白雪婷左观右看,乌溜溜大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京城的大气磅礴与繁华,令她叹为观止。

    崇祯也想亲自深入探查民情,也顺便陪自己的女人逛逛街,这在后世是日常,而在这个时代,尤其对皇帝后妃来说,是一种奢侈。

    他们在街市中逛到夜幕降临。

    酒楼中吃了晚饭,才骑上马,径直回到皇城,直奔乾清宫。

    皇宫中华灯初上。

    负责守卫皇宫的禁卫、内侍、宫女,见崇祯归来,脸上顿时现出惊喜之色,纷纷跪下迎接。

    周云辰立马给他们下了封口令,不许山呼,不许对外透露皇帝归来。

    崇祯这次是秘密回京。

    处理一些事后,还要去辽西迎战建奴。

    御书房。

    张嫣停止批改奏章,放下笔,揉了揉眼睛,瞄一眼桌上还有一尺高的奏章,打了个哈欠。

    一股困意袭来,她直接趴在桌子上,要打个小盹,再继续工作。

    皇帝刚去山海关的那几天,她忧心极了,想睡都睡不着,之后捷报频传,山海关固若金汤,在不长的时间里,连续打败清军,明军竟奇迹般的损失甚少,还击杀清廷四王。

    这在大明与清廷对决中,是绝无仅有的辉煌大胜。

    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不是昙花一现。

    张嫣转忧为喜,心情放松下来。

    只是国家还未安定,天下诸事繁多,奏章越来越多,批改得着实乏累。

    她一个人呆在御书房,一道夜晚,孤灯照单影,倍感寥落。

    此时。

    崇祯出现在御书房门口。

    门外侍立的女官,见到崇祯突然出现,陡然瞠目结舌,刚想要开口,却被崇祯按住了嘴巴,示意她不要出声吵醒张嫣,让她退下。

    崇祯轻手轻脚的走进去。

    看到张嫣的样子,便知是帮他批改奏章太累,睡着了。

    一阵心疼。

    似乎有些虐待嫂子了。

    外人只知道她是一代艳后,绝世佳人,却不知她对奏章判断批阅的才干,胜过一些首辅。

    自己也没看错人,交代她的事,她都尽职尽责完成。

    可也不能忙坏了她的身子。

    刚才在外面酒楼上,有几个朝官在隔壁聚会,听到他们对于奏章的批复,赞誉有加。

    殊不知,奏章说是统一送去山海关给皇帝批阅,再送回来,其实是直接放到御书房,由张嫣处置。

    只有军国大事,才送去山海关给崇祯亲自决定。

    这是他们事先约好的,知道此事的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