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日本战国时代之忍国崛起 » 第三十三章 建圈养殖大业

第三十三章 建圈养殖大业

    足轻顺利招募了,随之而来的装备也提上了日程,毕竟是自己核心班底,武装也要像样点,于是一助准备招上野屋老板新佑卫门买装备。

    山口一助在出发去购买装备的前一晚,和道顺商量了这个事,请教了道顺的意见。

    道顺想了又想,25名足轻,十人一排就是两排半了。

    武器方面,有各种规格长枪,太刀,弓箭。现在日本还没有铁炮。

    就这三排武力,那就选一排长枪中程攻击,一排武士刀主近战,另外五个就主弓箭远射吧。

    让这群足轻适应各种武器,也是综合考虑,毕竟将来兵多了也要老兵带的,这训练就是熟能生巧,兵种尽量多一些,这样容易找到自己擅长的,至少都能会一点。

    反正这群精锐全职足轻吃饱饭没事,也就是研究怎么杀人了。

    至于防御方面,选择了墨绿色的阵笠,铁质护身铠甲和草摺(裙)。

    至于护手护膝护腿之类的,只有让足轻自己去购置了。

    道顺把想法告知了一助,一助觉得也不错,家中武器种类多了,练习内容和战阵演武内容也更丰富,可以应对更多战场局势。

    但这价格超出了一助预算,买以上这一笔25套足轻装备支出,竟然花完了山口家所有闲置军费,甚至还有借款。

    装备这25个精锐足轻,10把武士刀就花了100贯,10把长枪150贯,5把弓箭75贯,25人的阵笠75贯、铠甲125贯和裙甲75贯,一共花了600贯。

    而之前2个武士年俸160贯,精锐足轻25个年俸500贯,一共需要1260贯。而今年预算900贯的军费,已经不足以支持这些武装。

    于是一助只能找上野屋借了一笔款,共借款360贯。

    道顺知道后也是一阵无语。算了,债多不压身,这往后还得看看蜂群发展的如何了,可一定要看好了,不能出事。

    因为知道今年忍者里无法完工,道顺也就把自己兜里仅剩的三百贯给老爹当军费了。

    这商人的钱可不好欠太久了,每一天都是利息。

    一助也是欣喜的拿到这三百贯,又在家拼拼凑凑,凑齐360贯,第二天就带人去还清军费债务了。

    这一天,双子天守阁外,秋名山城本丸广场。

    今天,是山口家足轻的装备分发仪式。

    山口一助郑重的将装备交到每一位足轻手上,让其一定要爱惜好,刻苦学习技艺,为本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场足轻也是感激涕零,上演一幅君臣和谐共进的场面。

    道顺则是继续在安排好山口组活动后,去视察鸡圈建设。

    工程在缓缓推进着,道顺看了看也没啥好说的。

    于是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1549年的春天也缓缓走到了尽头。

    时间已经进入到1549年夏天。

    足轻的训练由基础武技,基础队列以及战阵演武战阵配合组成。

    山口家的精锐足轻在秋名山城本丸训练已经持续两个月了。

    如今,这群精锐足轻个个精神抖擞,武技也在稳步的提高中。

    战阵演武也渐渐熟练默契。攻防进退都有不同的套路,这些都要靠演武来配合实践,必须全身心投入训练,这样到战场上才会显现出精锐军队的阵势。

    由于这群足轻对本家的忠心度相当高,因此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积极。足轻训练卓有成效。

    一助平时就和佐助以及鸣人一起训练足轻,一起训练自身武技,一起预演战阵,训练变换战阵时的口号,不同的命令要形成指定的阵型。

    这一切都在秋名山城本丸一侧训练场上进行着。

    因为要训练足轻的缘故,秋名山城本丸临时开辟出一片场地,而山腰以上的二之丸其实也可以扩张建设的,只是现在山口家囊中羞涩。

    以后,这类训练场都会迁移到二之丸区域进行。

    精锐足轻训练在山口一助带领下缓缓提高着。而蜂场养殖培育也在山口道顺的统筹下开展着。

    东河养蜂场。

    道顺穿着头套,看着眼前的蜂场,心里默默的计算着。

    由于不是来取蜜,因此道顺只需要带个头套,避免蜜蜂飞到他头上误伤。

    此刻,春季三个月过去了,五个老蜂箱几乎是满巢蜜蜂,另外五十个蜂箱,又有5个蜂箱有了蜂群入住。虽然规模刚刚起步,但也是个令人欣喜的进步了。

    这是蜜蜂自然繁衍分封,不是道顺去山里挖蜂群扩张起来的。

    但随之而来又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花粉供应。这个现在只是个隐患,要提高蜜蜂数量,就得持续提高花卉果树种植区域。好在都是循序渐进,蜜蜂和花朵种植都是一点点扩张起来的。

    第二个是取蜜的问题。

    要提高蜂群数量,那可能会影响前期收入,至少,今年年中不能收了,得让蜜蜂多繁衍出几个族群后,再在年终时收割一次。

    所以,今年夏天没有蜂蜜产出。

    道顺想到此处,又询问了蜂农一些蜜蜂拓展蜂群的时间问题。

    新蜂箱的族群建设由于是从零开始筑巢产蜜,因此时间无法计算。这个新蜂箱就不指望了分封了。只需要年底按时收割就行。

    而老蜂箱的蜂群恢复能得出个大概的规律,蜂王在分出半数族群后,这半数族群的蜜蜂恢复时间预计在2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老蜂箱可以三个月分出去半个族群,那今年至少可以再分出去2批。

    只要下个月前蜂群再次分封,就能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但老蜂箱就是不能收蜜了。

    不过,要是猜想正确,那么,今年老蜂箱作为种子,可是能拓展15个新蜂箱族群。

    那到年底,一个蜂场就有20个左右蜂箱可以收获蜂蜜,四个蜂场就是80个蜂箱。

    年底产能是去年的4倍,但是今年年中没有产能,因此今年蜂箱场养蜜产能较上年总体预计会增加两倍。

    但有个前提,就是6月底蜜蜂能按时分封出去。

    只能等消息了。

    道顺之后几天跑了四个养蜂场,进度有好有差,但总体都差不多。

    夏天秋名山城的据点四周山林里繁花似锦,景色十分美丽。

    秋名山城四周的山林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在夏天,这些植物茂盛生长,形成了一片片美丽的花丛。

    从远处望去,整个山林都被五彩斑斓的花朵覆盖,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道顺最四处巡视,四周风景实在美丽。路上各种各样的花丛盛开着,能看到许许多多蜜蜂在花丛中劳作,好几只蝴蝶飞舞在花丛上,秋名山城附近景色宜人,新村田埂上看向秋名山城就宛如一座花城,惊艳无比。

    这秋名山城仿佛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一幕幕场景绘画着各种各样的画卷。

    处处都绽放着美丽的风景。

    欢乐嬉戏打闹中的稚儿。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青少年。

    在希望田野里幸福劳作的村民。

    以及努力挥洒汗水训练着战技的武士足轻们。

    这一幕幕,在道顺的眼里不单单是满满的成就感,更是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因为,外面战火纷飞,随时会烧到自己头上。

    道顺手掌握拳,挥了几下,还要更加强大啊!继续奋斗吧!

    这一天,道顺来到新建成的养鸡场,两个月来,山口家足轻定期分批进山搜寻山鸡踪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抓到了几只山鸡。

    道顺第一次看到山鸡时也是愣了一愣,他本来还以为日本战国时代山鸡是野鸡模样,羽毛尾巴长长的花里胡哨的那一类。

    实际上,这鸡就和现代的没多少区别,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公鸡毛有点靓丽。

    发现这个情况,道顺也是小脸一红,这模样虽然和自己画的东西能联系起来,但自己画的山鸡和实物相比,艺术成分实在高了不少。

    怪不得老爹看自己画的山鸡时脸色有点古怪。

    山鸡对被圈养也是毫无意见,定期的投喂各种剁碎了的野菜,谷壳等杂食后,山鸡们很快适应了这种饭来张口的生活。

    现在,鸡圈里有八只山鸡,公母都有。两只公鸡6只母鸡。

    鸡毛颜色也是各有不同,估计品种还挺杂的。

    而山鸡现在经过一个月的圈养,也产了不少鸡蛋,道顺为此还让养鸡妇人做了几个用茅草编织的窝,比较柔软和温暖,然后把鸡蛋放草窝里面,再抓来母鸡放在蛋上面,让其自然孵化。

    这样的草窝他让人做了几十个。每个草窝地下都用木料做了垫高和支撑加固,然后又在草窝上方搭了一个小凉棚,避免下雨淋湿草窝。

    道顺突发奇想,命人将这几十个草窝依照扇形分布,面朝向鸡窝入口,从入口一直延伸到鸡棚最高处。母鸡孵化鸡窝整体排列出去后,呈现一个古代WIFI图标标志。

    这样即可以方便农妇喂养,也可以更容易的发现小鸡的孵化情况。

    可真是精致的鸡窝呢。道顺决定此处养鸡场名字叫外番养鸡场。

    道顺因为穷,现在不但身无分文,还每时每刻都在欠债,所以他连自己尝鲜都忍住了。

    公鸡和母鸡需要交配才能诞生小鸡,虽然母鸡自身也会下蛋,但那种但是无法孵化的。因此鸡圈不但需要母鸡,也需要公鸡。

    小鸡的孵化一般要二十天左右。

    道顺命农妇仔细记录母鸡蛋的数量变化,如果鸡蛋超过20多天不能孵化,那基本上就是未受精的蛋,需要拿出来食用掉。

    农妇也是认真听讲,记着一些要点。

    而经过一个月的驯养,母鸡们也都各自固定了自己的鸡窝,也产下了十几枚鸡蛋,现在母鸡没事都各自趴在鸡窝上孵化。

    而两只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的在几只母鸡附近晃荡,仿佛在宣誓主权?道顺在外围看看情况而已,并没有准备进去。

    道顺在通知农妇,如果下了小鸡后告知自己,就离开了。算算日子,小鸡也快出生了吧。

    三天后,道顺在天守收掉消息,小鸡孵化了,这一下多出七八只小鸡。

    道顺听闻立刻跑去外番养鸡场。

    现场叽叽喳喳一片热闹,农妇有点不知所措,小鸡现在都在母鸡身下,她不知道这小鸡该怎么喂食。

    道顺也没有经验,但他知道最好还是不要干涉,母鸡会带好小鸡的。而且鸡圈都围起来了也没有外在危险,小鸡可以茁壮成长。

    嘱咐农妇平时可以去挖点小虫子喂养,但不需要每天都投喂虫子。还说了小鸡出生后消化道应该还不成熟,所以不要投喂难消化的东西。

    道顺观察了一阵后,默默算了算,鸡的繁殖能力和生长周期。

    假设每只母鸡每年可以产蛋300枚,每枚鸡蛋有50%的概率孵化出小鸡,并且每只小鸡在出生后一年内又可以开始产蛋。这其中还有公母因素。。。

    有点复杂啊。

    现在这个时代,鸡蛋和鸡肉必然不可能是平民的盘中餐。

    鸡蛋和鸡肉就和蜂蜜属于同等价值,都是士族才能消费的起的。

    因为这个时代都没有人会养殖,且养殖需要的技术不是这个时代的。

    别看养蜂和养鸡孵化看似比较简单,其实也是一点都不难。但古代人就是想不到啊,所以说创新是一个行业的生命力原动力。从0到1的过程往往预示着出现某个垄断巨头的诞生契机。

    这些技术只要没有透露出去,道顺就是行业的垄断者。无人能在这些技术上和山口家争锋。因为只看产出量和合格率品质就知道不是一个量级的。

    道顺算了许久,有了这样一个大致计划。

    从2公鸡6母鸡开始,母鸡基本上每天下蛋,就算一年下蛋300枚,6只母鸡就是1800枚。

    第一年,就假设鸡蛋一半是未受精的食用蛋,那剩下900个蛋是受精的可以孵化小鸡的蛋。假如小鸡的存活率是50%,那一年下来就有450只小鸡。

    第二年,就有450多只鸡了?如果公母各一半的话,就有200多只母鸡生鸡蛋。

    假如200只母鸡继续生蛋孵蛋,一年一只母鸡孵化300只蛋,那200只鸡一年岂不是要生出60000个蛋了?

    道顺此刻已经拿出纸笔,看着纸上的数字有点难以置信。又默默想到留下个零头继续繁育,鸡太多了也养不起,一千只就是极限了,现在就这点势力,人和地都不够,而且消费群体也不大。

    因此,道顺计划这6万个鸡蛋可以全部卖出,还有大部分公鸡养大了也可以卖出去,这时候繁育后代需要的数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样计划着,道顺又算了算产出,一个鸡蛋大概是一两左右,10个鸡蛋就是一斤,6万个鸡蛋一年估计有6千斤产出,而一个人假如一天吃一个鸡蛋,那一年下来就是365个,那这6万个鸡蛋也就只能满足160多人的一年需求,咦?看来这6万个蛋也不多。

    道顺预计这时代有鸡蛋消费需求的人群数量,这时代日本人口在七百万左右,就算千分之一的人能消费,那应该在七千人左右,那一天一个鸡蛋,一年需求岂不是255万个鸡蛋?

    道顺此刻脑子快要冒烟,眼睛慢慢泛红,自己第二年鸡蛋产出,只是这市场需求里零头里面的零头?

    纳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