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传说 » 第三百四十九章 被玷污了

第三百四十九章 被玷污了

    身在贞观,袁淼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想法。

    但是面对西北王这个称号,他却有一点不同的感想。

    只要自己一路往西,收服玉门关外的诸多小国,征召士兵为自己作战。自己便可一路向西,只要解决了补给的问题,自己也不是不可能一路打到这片大陆的最西边。

    这个想法刚刚出现的时候,就算是袁淼他,也是被自己吓了一跳。

    他真要是干成了这件事情,或许历史真的就要被自己改写了。

    “西方……”袁淼嘴中呢喃,目光有些期待:“那里,现在是怎样?”

    在这片大陆的极西之地,那里现在还是一群莽夫蛮子,几百数千人的战争,便可能让一个国度消失。

    当大唐的雄兵,携带着火药出现在那里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算是用屁股想,袁淼也知道,到时候会是怎样的。

    而且向西的话,他也就不算是造反了……

    胡女看到了希望,从这位年轻的大唐侯爷的眼中,看到了属于征服者的神色。

    她终于是从床上下来,身形轻缓的走到一旁的桌子前。

    最近来到独登山的胡商很多,带来的葡萄酒也有不少,这是他们的特色。

    她微微侧着身,拿起一瓶已经被开过的葡萄酒,伸手压着瓶口缓缓倒入高脚杯中。在灯火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殷红的酒液倒下半杯,胡女拿起酒杯,偏身走到袁淼面前:“在大唐王师面前,西域诸国将会匍匐臣服在您的脚下,用他们的嘴亲吻着您的鞋背!”

    说着话,胡女便已经是蹲在了袁淼面前,姿态献媚的举着酒杯,送到袁淼面前。

    袁淼只是稍稍低头,就能清楚的看到一抹粉白。

    “这杯子真大!”

    袁淼嘀咕了一声,然后在胡女有些愣神的目光中,缓缓喝了一口。继而,他再次开口道:“你还没有说,你叫什么名字!”

    “妾身石兰……”胡女石兰看着袁淼喝下杯中的酒,媚眼含笑的说出自己的名字。

    石姓?似乎是西域的大姓啊!

    在默契下,两人已经达成了共识。

    袁淼也稍稍收敛了顾虑,一仰头将杯中的酒喝完。

    正在回味着那个全身挂满黄金宝石的胡商进献的葡萄酒,袁淼却是缓缓的皱起眉头。

    眼前的物体开始扭动起来,景象变得有些梦幻模糊。

    脑海深处,一股股的如潮水般,涌动着。

    “侯爷……您……醉了……?”

    迷糊之中的袁淼,只见胡女石兰,脸上带着些看不清的表情,轻轻的呼唤着。

    然后,袁淼就感觉自己被人搀扶了起来,躺在了床上。

    梦幻般的场景,霎时间将袁淼的意识覆盖住。

    他就觉得自己像是一座挺拔的山峰一般,被带着温度的倾盆大雨包裹着。

    最后的意识,他似乎是看到了这个胡女,骑在了自己身上。

    彩旗纷飞,丝带纠缠。

    袁淼像是看到了一个西域装扮的仙女,在自己的眼前舞动着。

    高大的山峰,被从天而降的云雾笼罩着。

    最后,地底的岩浆破开地壳,从山峰底下贯通整个山脉,在山顶上喷涌而出,无数炙热危险的岩浆,将所有的一切都给焚毁。

    我变脏了!

    最后一缕意识下,袁淼无声的呐喊着冤屈……

    ……

    关中。

    当西北地还在沉睡的时候,长安已经响起鸡鸣声,人们开始在清晨的阳光下,缓缓苏醒过来。

    长安城,也在满城钟鼓声中,打开城门坊门。

    早就等候在城门外的商队,载着精心挑选的货物,进入城中好乘早将货物摆放在货架上。

    朝臣们,也已经从大开的宫门下,按照排位进入宫中。

    今日是例行的朝会,长安城中除了值守官衙的官吏,大多的官员都要入宫朝会。

    随着李渊搬出太极宫,这座属于李唐的大内,终于是再次迎来了新生。

    前段时日的灾情,也终于是在朝廷的通力合作下,缓解了过来,田地里的庄稼从各地呈上来的折子是哪个,也能看得出来长势喜人。

    中原世家被清算了不少,陇右和山东士族,自然都分润了朝堂上不少的利益。人人都得到了满足,于是朝堂上的氛围也变得相对融洽了不少。

    如果不是北边,草原上的不安分的突厥人,时不时的跳动一两下。

    可以说是,真正的天下太平了。

    身为三省中书令,中枢第一宰相。

    房玄龄带领着满朝文官,站在班列第一的位置上。另一边,则是宗室王公领衔的功勋武将们。

    眼下已经是年中,接近年尾。

    朝廷里的大事也都差不多办完了,大家都是难得的能休息一段时日。

    太极殿内,李世民一身皇帝冠冕,无声之中显露帝王威严。

    内侍总管干台,照例站在皇帝身边,面对满朝大臣们,高声呼喊着‘有本上奏,无事退朝’的话。

    这位太监头子,也终于是和皇帝一样,站在了他本该出现的位置上。

    房玄龄眼帘垂下,好似还没有睡醒一般。

    文官之中,则是在思考着,来年的科举,该推举家中那些子弟参加。

    武将首位,算是军方代表的河间郡王李孝恭出班。

    面对高高在上,安坐御座的皇帝,用武将必备的大嗓门开口道:“启禀陛下,冬季将临,长安诸位、北方折冲府、边军都要准备冬装了,臣奏请陛下令户部统筹挑拨军备,防止将士经受苦寒。”

    这是常例,每年军方都会按时提出诉求来。

    皇帝也没有过多思索,便是点头应允,目光看到户部,开口:“着令户部,尽快制备冬装,不可使朕之勇士遭受严寒!”

    户部出班,遵旨照办。

    而后李世民将目光再投向李孝恭,示意这位出身宗室的郡王,有话继续说。

    李孝恭颔首,先是看了一眼班列里的右武卫大将军程处默,然后开口道:“臣奏,陇右道凉州都督宇文士及,年事已高、身体不适,奏请陛下调回宇文士及,回京修养,另遣干将接任凉州都督职!”

    宇文士及年事已高?

    文官之中,开始有人动了。

    说宇文士及这些年征战,身上有伤不假,但要是说他年事已高,大概是在骂人了。只不过这是军方自己提出来的,文官们只以为,这帮悍将又要干什么了,这才稍稍上心了些。

    只要这帮子屠夫想要大开征战,必然是要被他们驳斥的。

    甚至有人开始猜测,这难道是陇右内部的一场权力争斗?

    宇文士及可也是陇右出身,凉州都督虽然远离关中长安,可也算是军国要职,掌握一方军政的。宇文士及调回长安,必然是要再安排人接手的。

    朝堂的权利之争,从来都是这样的。

    一个人将位子让出来,另一个人才能上位。

    文官们在戒备着,预防军队出现问题。反倒是军方的武将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质疑,好似是提前都商量好了。

    细心的人更能发现,诸卫大将军们,似乎更是隐隐带着期待。

    “郡王可有人选举荐?诸卫大将军,可有建议?”

    御座上,李世民缓缓开口,询问着军方的意见。

    没有人再出班,河间郡王李孝恭再次沉声开口:“回禀陛下,臣举荐新丰侯、右武卫将军、统领骊山军袁淼,就任凉州都督一职!”

    文官们这时候才反应过来,那个这两年新起的新丰侯,已经有些时日没有出现在朝堂上了,已经是带兵去了西北。

    这是早就计划好了的?

    文官们开始质疑,想着这事是不是军方早就准备好的。

    而李孝恭,已经是出声说:“新丰侯虽然年少,但却有统兵经验,更是如今国朝军中年轻一代的翘楚!新丰侯身在西北,这些时日必然已经了解局势,就近接任凉州都督,统管陇右军队,也是应有之意。如从长安或是他处再调将领,一来未曾熟悉轻视,再者短时间也找不出合适的。还请陛下圣裁!”

    虽然李孝恭说是让皇帝圣裁,但这话里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就是在吹捧着新丰侯,那凉州都督一职也只能是由新丰侯接任。

    其实在这朝堂上众人心中大概也是这样的。

    身为军方新锐,凭新丰侯的地位带着新建的五千余人的骊山军,远在西北独登山,却是是有些大材小用的意思了。要是再另外调一个人过去,难免会致使西北军方内部混乱。

    让新丰侯就地接任凉州都督一职,也只能说是顺手而为。

    无论文武,这时候都将目光投向了御座之上的皇帝。这等军国要职的任免,也确实如河间郡王所言,只能是圣心独裁。

    在所有人的注视中,李世民缓缓站起身。

    显然,这位帝王有话要说。

    群臣垂手躬立,静候皇帝圣言。

    目视着眼前这群各有代表的臣子,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扬。

    他们以为朕登上皇位,便已经满足了。

    但是朕是何人!

    你们在背后骂朕,手足相残,逼迫君父,但是朕就是要证明,朕才是这大唐最合适的帝王!

    就算是前朝未曾能做到的事情,朕也必定是要做到的!

    “朕此生,必除突厥!”太极殿内,李世民沉声宣扬誓言,既然开口:“前朝未尽之事,朕亦要完成!”

    前朝未尽之事?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啊……

    那一次次的失败,至今还铭记在殿内众人心中。

    无数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完成帝王征伐半岛的意志。

    然而,却一次次的无奈而返。

    现在在场的多少人,曾经家中的叔伯兄弟,永远的留在了东北的那片土地上……

    世家门阀,属实苦不堪言啊!

    于是,他们做出了选择,他们抛弃了曾经的帝王,推选出了新的皇室!

    如今的李唐,这才应运而生。

    而现在,李唐的这位第二任帝王,又要再来一次?

    突厥已经是久悬在大唐脖颈之上了,大敌未除就要再征他处?

    群臣开始慌张。

    但是李世民,却无所畏惧,沉声口出谕令:“着令,凉州都督宇文士及回京修养。新丰侯袁淼,就地接任凉州都督职。设安西都护府,领安西大都督职。加特进、辅国大将军,总管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四州军政要务!”

    满朝哗然!

    群臣顿愕,目露震惊之余,皆是质疑。

    大臣在怀疑,皇帝是否是说错了话。

    让新丰侯都督凉州,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而大都督、特进、辅国大将军,皆是二品!

    这些都是该有的,用人之前必然是要有所恩赐,才能收拢人心。

    但是这个安西都护府?总管四州军政要务?

    划重点啊!是军政要务,而不是军务!

    这他娘,就是妥妥的将整个陇右东道,都交到了新丰侯的手中!

    这个安西都护府,将会成为整个陇右四州,百万军民的唯一管辖者。

    可就差裂土封王了啊!

    此刻,大臣们都怀疑,皇帝是不是失心疯了。

    然而从皇帝坚定的目光之中,所有人都看出了,皇帝并没有疯,皇帝的决心已定!

    就算是最先提议的李孝恭,也未曾想到皇帝会这般决断。一众武将,更是满怀诧异。

    唯有中书令房玄龄,目光担忧的看了眼上方的皇帝。

    便见皇帝这时候,继续说着没有说完的话:“兹令安西大都督袁淼,整备安西军,协同鄯州军严防吐蕃。陈兵北境,听候朝廷调令。出兵玉门,收拢西域诸国!”

    皇帝要来手大的!

    直到此时,群臣才清楚了皇帝的想法。

    设立一个安西都护府,将新丰侯提拔到大都督的安西大都督的位置上,这份圣恩可谓浓厚。但是肩负的任务,却也分外沉重。

    这是要让新立的安西都护府,凭借一己之力,担负起三方的军国大政!

    这时候,再没人羡慕刚刚火箭一般飞升的新丰侯,倒是有些怜惜他了。

    要是这个安西都护府做的不好了,大概这个时候皇帝的恩宠有多深,到时候的恨意就会有多大了……

    朝会,在群臣各怀心思之中,悄然解散。

    一道加盖三省大印的旨意,从长安离去,快马加鞭的急递送往西北。

    只不过这个时候,袁淼却恍然无知,将要接收的命运安排。

    独登山骊山军的中军大帐中,浑身酸痛的袁淼,哼唧着缓缓睁开双眼。

    平日矫健灵活的腰板,好似铁铸的一样,动弹不得。

    身边,一个妖艳至极的女人,正面带娇红的沉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