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贞观传说 » 第二百二十六章 白登山大营

第二百二十六章 白登山大营

    云州。

    河东道最北边的州,亦是最靠近草原的地方。

    云州没有大城,州治所在云中城(大同市),和关中的城池,甚至是和太原城相比,都显得要格外的小巧袖珍一些。

    但是云州却因为其紧要位置,驻扎着众多的大唐军队。

    云州内就有静边军、云中守捉军两支合共一万五千兵马。云州以东一两百里蔚州境内,还有清塞军、天成军两支边军合共万余,蔚州南部另有一支横野军。

    与此同时,在云州南边以及西北边,代州、朔州、岚州、沂州合共两万多军队。

    更不要说,现如今的云州因为李靖将河东道行军总管大营搬到这里,更是平白多了近两万大军。

    也正因此,淡淡是云州一州之地,差不多就驻扎有三万多兵马。以及在其周边,近五万边军可以随时抽调支援。

    所以整个云中城,俨然可以说是一座由大唐军队组成的城池。

    五千人的队伍,刚刚靠近云中城附近,便被云中守捉军的斥候拦下。

    在一番盘询,以及朝廷加盖有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兵部大印的文书证明下,这些满脸杀气的斥候才稍稍放下戒备。

    但却是要求,要亲自带领大军前往总管大营。

    “这些人是不是太紧张了些?”

    天知道大唐的公主殿下为什么会骑在马背上,还有模有样的一脸好奇,且小心翼翼的冲着袁淼小声的询问着。

    袁淼没有回答公主殿下的问题,目光在周围的狂野上扫视着。

    土地虽然很多,但是这里的大唐百姓却很少。开垦出来的田地,这时候已经是空空如也。

    在了解的情况里,袁淼知道,这里似乎还有早起军屯的雏形存在!

    即,在朝廷时常缺少粮草运送的情况下,云州的边军们,自发的开垦出田地种植作物,用以填补军中粮草的短缺。

    这时候,不得不敬佩这些边军将士们,吃苦耐劳为国戍边的精神。

    但细细一品,却会为这些边军将士们,感到深深的痛惜。

    即使这些人在朝廷时常顾忌不到,甚至会被遗忘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在这里,只是为了身后那无数的大唐百姓们。

    不由的,袁淼想到了不就之后的西边……

    神思飘散间,队伍已经缓缓停下。

    一座庞大的军营出现在袁淼面前。

    高大的辕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卒用充满警戒的眼神注视着前方的一切。

    周围,一队队的斥候驾驭着战马,来回的奔驰着。

    身后则是一道长长的坡道,显然此处是在一处高地之上。

    “殿下,边军不抵长安。这里随时都可能有敌人出现,而这些将士的责任便是守住这里……”

    孙玉则在一旁为好奇宝宝模样的李夏月解释了一句,防止越发跳脱的公主殿下及时的打一剂预防针。

    似乎是被孙玉则那警告的语气镇住,李夏月立马收起脸上的好奇,一脸严肃的低下头。

    正在这时,一名校尉模样的将领从辕门下走了出来。

    校尉三两步便走到了袁淼面前:“袁侯爷,李总管正在中军大帐召集诸军将军们商讨军务。侯爷麾下军队,可在白登山下的营盘安扎。”

    说着,校尉便对袁淼向着辕门内,做出一个请的动作。

    到这时候,袁淼才知道自己是来到白登山,一个曾经只在话本小说中读到过的地方。

    白登山,森林茂密,有泉、有池、有鸟兽,冬季前后长期积雪。古人对此更是有“马嘶踏银登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惊叹。

    而白登山之所以被记载在话本、历史上,还是因为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此地七天七夜。

    当年韩王信在大同叛乱,勾结匈奴攻打太原。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敌。只是刘邦没有李世民的好运,没能来一场与渭水之盟一般的盟约。最终,还是靠着谋士陈平出谋划策,送出重金和美女图像给了当时的冒顿单于的阙氏。最后才得以解围撤兵。

    这是一个汉高祖也会失败的地方。

    但是河东道行军总管李靖,却是将大营安置在了此处。

    甚至就连西边十数里外的云中城,也不进去。

    不由,众人对李靖,这位河东道行军总管,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有李靖的命令,袁淼麾下的军队,只能是在七位校尉的待命下,跟随从大营中出来的将领,退回到白登山下。

    而袁淼,则是领着孙玉则、赵小刀,以及在干台护卫下的李夏月,进到了大营内。

    “刚刚,这校尉对您称呼侯爷……”

    跟在袁淼身后的孙玉则,低声说了一句。

    而前面领路的校尉,这时候也已经停下了脚步,回头:“侯爷还请在此等候,末将入内禀报李总管。”

    袁淼点点头,看着这名校尉进入到李靖的中军大帐内,然后才开口道:“某算是被陛下亲自指派来的。与河东道来说,自然是外人。加之又占了一个副总管的位子,怕是不少人都还暗自恨着某呢!”

    袁淼说的很是轻松。

    其实这样的道理,放到哪里都是通用的。

    古往今来,当官的无论文武,都不喜欢朝廷天天来一套空降委派官员、将领的套路。

    不单单是因为,空降下来的官员与本地官员不熟悉。更是因为,这空降下来就代表着占了一个位子。而原本应该升迁上来的人,就只能是继续老老实实的待在原位。

    然后,再往下数,一连串本来应该,因为一个位子的空缺,而一齐晋升的人就都落了空。

    空降本来就是一件招人恨的事情。

    更何况,按照袁淼自己的想法。大抵这些边军的将领们,还是不信任自己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人,能够指挥大军。更不要说,还是在河东道掌握着仅次于李靖的权利。

    自从那校尉进到中军大帐后,便再无一人出来。而在中军大帐内,那噪杂的争论声,更是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一直站在原地等着的李夏月,终于是有些忍受不了,开口:“哼!这帮人怎么能这样?回长安后,本宫定然是要告知阿耶的!”

    干台看了一眼,站在身前的袁淼和孙玉则,然后小声的在李夏月身边安抚着:

    “殿下,这是在军中,一切都要按照军规办事!”

    军规,就是主帅的命令!

    …………

    场景更换,说明有些多,后面章节会很快进入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