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网购军火 » 第72章 亩产千斤的小麦

第72章 亩产千斤的小麦

    一年过去四个月了,老天爷铁了心不下雨,除了林易搞了那次人工降雨外,整个长山县都没有一个雨点儿。

    庄稼地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唯独没有粮食。

    除了和庄附近林易的农田,利用滴灌的节水技术,保证了麦苗的水份以及营养,每一个麦穗都很饱满,沉甸甸的,是丰收的味道。

    林易邀请了各地的百姓代表,凡是与代销点有合作的农户都可以亲临宝石山现场。

    以蜂窝煤为拳头产品,又有代销点的地下情报人员发动宣传攻势,宝石山早已经打响了自己的招牌,这里真的成了一块宝地。

    听说宝石山的粮食大丰收,有羡慕的,有嫉妒的,但无论是什么观点的人,都想亲自看看大旱之年还能丰收的麦地长什么样子。

    有些没有接到邀请的人,也自费带了干粮,赶着牛车,前往和庄。

    那热闹的场景,十月赶山都没有那么多人,他们都站在隔离绳外面盯着麦地目不转睛的看,要不是现场巡查队维持秩序,他们早就上前薅一把仔细看看了。

    亲眼看到如此饱满的麦苗,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眼中发自内心的渴望。

    要是他也能买到这样神奇的种子就好了。

    农用拖拉机已经安装了联合收割设备,切割,输送,去皮,一体化,只要车开过去,就是黄澄澄的麦粒出来。

    看看时辰差不多了,林易拿起话筒:“各位乡亲们,今天是我和庄小麦收割的日子,根据我的估计,亩产上千斤基本没问题,我会在各位的见证下,亲自上秤验证这个奇迹。”

    张小乙作为首席拖拉机手,坐到了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座上。

    只听到一声哨响,他开始踩下油门,突突突的黑烟冒过,拖拉机带着联合收割设备下了田。

    前方的机器自动把麦苗齐根切断,输送到脱粒机,脱的麦粒从漏斗进入准备好的大麻袋,麦秆整齐的分到两旁,可以很方便的收起。

    麦秆也是宝贝,可以引火,可以编席,可以做斗笠,可以沤肥,还可以打碎了造纸。

    站在脱粒机旁还有几个大汉,负责把装满的麦粒绑口扔下,同时换上空的麻袋。

    收割机后面是几个耙犁,顺便就把麦茬打碎了翻到土里,方便继续种夏粮。

    一亩地,需要三个人忙活一整天的活儿,联合收割机只用了十分钟就干完了。

    足足装了二十麻袋。

    一袋一袋上秤,旁边有人计数。

    最后统计结果。

    “亩产,一千三百二十八斤!”

    这样丰产的小麦,惊呆了众人的下巴。

    他们都是有经验的老农,通常一亩地难得见到几株饱满的麦苗,但这块地几乎是标准饱满,没有瘪籽,但能够亩产一千三百二十八斤也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就亩产三百斤,差一点的二百斤,这一下子涨了五六倍的产量,人家种一亩地相当于他家种五亩地。

    还有那台铁牛,叫什么,拖拉机,简直比变身的天蓬元帅都能干,一台机器顶一百个人还有富余。

    接下来,林易为了答谢各地的农民,凡是与代销点有合作推广地瓜苗种了示范田的农户,每人都可以得到赠送的十斤麦子。

    那些慕名而来却没有合作的农户眼睛都红了,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看清宝石山这块璞玉。

    十斤麦子不算什么,但十斤麦种就不得了了。

    有了这十斤麦种,他们回去也能种亩千一千三百斤的高产麦,一亩地能当五亩地,那不是发大财了?

    越是地多的农户越是眼红。

    但是接下来林易的话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各位,这些麦种拿回去磨面吃就好,不要留着秋天当种子,因为粮食高产不光靠种子,还需要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水肥的配合。”

    是啊,开年四个月了没下一滴水,就算是种了高产麦苗,没有水又怎么办?

    “你们不要灰心,我们推广的地瓜,亩产可达一万余斤,虽然吃多了容易胃酸放屁,但填饱肚子不含糊。”

    “这地瓜耐旱,极度的耐旱,只需要在培苗的时候保证水分,等成活之后要求就不高了。”

    “虽然由于缺水达不到亩产万斤的神话,但随随便便亩产三千斤不成问题。”

    众人亲眼看到亩产一千三百斤小麦的诞生,听到林易还有亩产上万斤的作物,而且是耐旱作物,全都疯狂了。

    对于他后面说的缺点根本不在乎。

    饥荒的时候,草根,树皮,观音土,都能用来充饱,,区区胃酸和放屁又算得了什么?

    林易的地瓜苗一炮打响了。

    全都是跑来要求合作示范田的。

    林易提了一个要求。

    凡是合作农户,都要签一个保证文书,一定要按照林易所要求的栽种,这样地瓜的栽培技术就可以迅速推广。

    到了秋天收获的时候,示范效应就起来了,百姓们可以自发推广地瓜,林易稍微推动一下,不出三年,北方就可以普及,百年一遇的大饥荒也可以大大缓解。

    这是活人无数功德无量的事情。

    董白站在人群中,默默看着红光满面的林易身上闪耀着圣人的光辉。

    什么诗词歌赋都是小道,拯救万民才是通天大道。

    她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林易明明拥有大才,可以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可以写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楼,眼看他楼塌了,这样传世的大作,却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大名,宁愿伪托什么纳兰性德和孔尚任的名字。

    原来他是这样有大志向的人。

    是她想得太浅薄了。

    董白深深为之前自己的狭隘思想感到脸红。

    她一直有一个梦,梦见自己嫁给了天下有名的大才子,成就一段传奇佳话,但她现在想明白了,什么样的大才子能比得上林易随手之作?

    她梦中的才子形象渐行渐远,林易在她心中的样子却越来越清晰,直到闭上眼睛都是他。

    董白心中一颤,自己这是怎么了?脸怎么这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