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网购军火 » 第66章 排戏的想法

第66章 排戏的想法

    白毛女改编一下就是很好的剧本,既批判了封建地主的恶,揭露了基层民众的难,但是改编的难度比较大。

    有没有好的不用改编的剧本呢?

    还真有。

    四大名剧,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

    其中长生殿和桃花扇这两个本子是是清朝写的,现在是明末,可以抄。

    还有很多京剧都可以推广一下,杨家将,包青天,本来就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或许可以成立一个军乐团?

    那得选一个好的本子,争取一炮打响。

    说到剧本,林易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但他还真有这方面的专家,董白博览群书,又通乐理诗词,绝对能给他很好的建议。

    林易进了屋门,给林母请安问好。

    “娘,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每天锻炼身体怎么样?”

    林夫人白他一眼,“你眼里还有你娘?宝石山的林董,架子大得很!”

    “哪里来的谣言啊,我就算当了神仙,您也是王母娘娘不是?”

    “净瞎扯!我问你,那个叫阿布的女人走了没有?”

    “没啊。”

    “你把这个狐媚子放在身边,是真打算娶她?就图她二十多岁?”

    “开什么玩笑!我还小呢!”林易连连否认,他又不是曹贼,可不会这么重口味。

    “那你是什么意思?”

    “我当然有我的原因,但肯定和男女之情没关系。她可没有董白一半漂亮,我瞎了眼了能看上她。”

    “你说真的?”

    “当然啊。过几天她就会自己走的,不用管。”

    “你这个孩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嗯嗯,我娘教训得是。”

    这顿饭做了有一个时辰,终于上桌了。

    四凉四热。

    四道凉菜是老醋花生,糖拌西红柿,芥末波菜,黄瓜拉皮。

    四道热菜是虎皮肉,炖豆腐,地三鲜,酸辣土豆丝。

    还有一个汤,海鲜疙瘩汤。

    虎皮肉是董白的拿手菜,至于这个炖豆腐,做法是林易提出的,用金华火腿抠二十四个圆洞,把豆腐放进去蒸,吃的时候不吃火腿只吃豆腐,据说火腿的精华都被豆腐吸收了。

    林易说,这道菜叫二十四桥明月夜,但他也没有口福尝过。

    对于董白这样的文学女青年来说,这个菜好不好吃不重要,名字就已经赢了。

    也亏得她这双拿手术刀的手,才能雕出圆形的豆腐。

    “来吧,尝尝咱们董大厨神开发的新菜式,叫二十四桥明月夜。”

    林易隆重地介绍董白的作品。

    她实在是个宝藏,他曾经提过红楼梦里的茄鲞,没想到就让董白给开发出来,确实味道很好,就是太浪费食材了,一个茄子真要两只鸡来配。当然,董白可没像贾府那样把用过的鸡肉就扔了,洒点盐和酱油蘸着吃,特别爽口下饭。

    林夫人清淡饮食,平时吃的就是青菜豆腐,尝了一口,赞不绝口,“好吃,太好吃了!董白姑娘的手艺真是一绝。”

    林易也夹了一筷子,仔细品味,董白微微有些紧张,不知道林易会给什么样的评价。

    “好吃!”林易点点头,竖起大拇指,表情很惊讶,“可真是太好吃了!”

    董白这才自己下筷,入口的一瞬间,眉头就皱起来。

    味道有些寡淡,豆腐本身的豆腥气还在,只有表面与火腿相临的地方有一点火腿味道。

    她嘴出问题了?

    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林易。

    因为小翠兴高采烈地吃下去,皱着眉头下咽,“哥呀,你给小白姐姐出的什么奇怪菜式啊,哪有火腿味儿?连盐味儿都没吃进去呢。”

    “确实没有火腿味儿,但毕竟这菜是小白烧的,我不得夸两句啊。”

    “我不用你假惺惺的恭维,堂堂宝石山之主,还编瞎话哄人,说出来不怕别人笑话啊。”

    “好吧,不怪你,都怪我的菜方给的不对,其实严格来说也不怪我,应该怪一位金老先生,他瞎编的菜式让我当了真。”

    “也不怪你,等我再研究研究,说不定有什么诀窍呢。”董白觉得,林易既然提出这样的做法,说不定有它的道理,只是自己没有摸准路数。

    “你们俩啊,一会儿怪来怪去,一会儿又互相体谅,我看有情况啊。”

    “小屁孩一边去!吃完饭快点写作业。”

    “写作业写作业,天天写作业,烦死了。”

    小翠做了个鬼脸,跑开了。

    吃完晚饭,林易收拾着碗筷,对董白说:“小白,有点事儿想请教你,你给个意见呗?”

    “什么事?”

    董白也习惯了林易一个大男人还时不时下厨也会跟着收拾卫生,还挺可爱的。

    “我打算排戏,工作之余让大伙儿听听戏,丰富一下他们的业余生活,你觉得如何?”

    “这……到哪里找戏班子?”董白迟疑了一下,戏子是下九流,正经人家谁愿意搞这个啊。

    “流民中应该有戏班子的吧?不行就请一个,不让他们四处流荡,给他们发工资,总能找到人的。”

    “可以试一试,你想好排什么戏了吗?黄梅戏?越剧?昆曲?豫剧?梆子?”

    “剧种无所谓,主要是剧本,这一出戏叫桃花扇,是一位名叫孔尚任的剧作家写的,我记了一段,你看一看。”

    林易拿出他常用的粗头签字笔,在纸上写下,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董白心中一颤,对林易越发佩服,他因为崇尚科技,所以总是对文学表现出不屑一顾,但总是不经意间泄露他满身的才华。

    这哪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就这段唱词而言,直接媲美牡丹亭,西厢记,拜月亭,窦娥冤了。

    “下面呢?”董白忽闪着大眼睛,像是被勾起书瘾的读者催更的样子。

    “什么下面?下面没有了。”林易摘抄的是桃花扇选段结尾部分,全文四十出,他抄的是四十出,已经大结局了。

    实在是这段话是整部戏的精华,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