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网购军火 » 第46章 完整版富春山居图

第46章 完整版富春山居图

    “这是徐文长的山水集,是他晚年的精品之作,我的祖上与他有旧,有幸得来。”

    “这是祝枝山的凤归巢画作,也是上乘佳作。”

    “这个,这个是唐寅的仕女吹萧图,传世名作。”

    董勇在林易的内宅里一一展示他董家数代珍藏的作品。

    林易只听到卜灵卜灵金币跳动的声音。

    这里随便一件宝贝,上了网购平台,都得几千万上亿的天价,有些甚至无可估量。

    董家世代经商,苏州豪富一百余年,积攒下来的古董字画的价值不可估量。江南四大才子他家竟然集全了,全都是精品,还有几幅传世名作。

    还有几件元青花,宋代汝窑的瓷器,唐三彩等,数不尽的精品。

    这些宝贝已经令林易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咦?那件是什么画?这么粗的卷轴?”

    董勇之前介绍的名家书画,尺寸都不算大,卷轴只有擀面杖粗细,但唯有这件藏品如此厚重。

    “这个啊,我想考考贤侄的眼力。”董勇这么说着,朝着门外看了一眼,缓缓把画卷展开。

    林易好不容易找到最左侧的题跋,上面写着一大片繁体字,从右往左读,“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

    他的眼睛瞪得老大,差点瞪出来的感觉。

    卧槽!

    富春山居?

    富春山居图!

    还特么是完整版的。

    林易感慨万分,一万匹羊驼都不能形容他的心情。

    这可是有画中兰亭美誉的富春山居图啊,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

    林易不懂画,但他知道,故宫博物院有些作品是概不外借的。

    除了青铜器,字画中也就是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极少数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然是天下第一行书,但真迹早就不见了,唐人的摹本也成了无价之宝。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是真迹,只是藏在了宝岛故宫。

    富春山居图在后世却是一件残品,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被一个藏家吴洪裕高价购买,他在逃难的时候还带着这幅画呢。临死前,他留下遗嘱,要把画也焚了一起带走,当时家人已经把画扔到火里,是他的侄子抢了出来。

    但已经烧成两段了,一段叫剩山图,一段叫无用师卷,两卷又辗转分了家。

    现在却让他看到了完整版的富春山居图。

    林易之前对书画不太了解,只因为一部电影拍的就是这幅画的故事,因此得知。

    “老董,你这件可是真正的宝贝啊。不客气的说,其他所有藏品加起来都没有这一幅宝贝的珍贵。”

    “贤侄认得这个?”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嘛,画中兰亭,无价之宝。”

    一声轻微的咣当声,外面有什么东西掉了。董勇又朝门外看了一眼。

    林易兴奋地说,“这件太珍贵了,不能卖。还是收藏起来吧。”

    “再珍贵的名画也是给人看的,既然贤侄认出了这幅画,就把它送给你。”

    “别别别,老董你别跟我客气啊,这么珍贵的作品,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无价之宝,你给我我也不敢要啊。”

    “贤侄果真不收?”

    “不收,坚决不收。”

    “那就烧了吧。”董勇拿出火折子,挥了挥手吹着火苗,就往富春山居图上面点!

    “草!你玩真的!”林易脸色大变,一把夺过火折子,扔得远远的,“我要,我要,我要不行?”

    什么毛病啊,这富春山居图五行缺火吗?非得挨这一烧?

    董勇微微一笑,“行了,我心事已了,就这样吧。”

    林易得到这么多古董字画,假如全都卖出去,一下子就成了百亿富翁了。

    但是他不知怎么,舍不得把作品挂到网上。

    这玩意儿不同于药材珠宝,书画文物是有文化底蕴的,是有历史传承的,一旦卖掉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先保存起来吧。

    为了保证这些书画的安全,林易为库房装上了八十多个移动侦测摄像头,还有一百多个红外报警器,激光防护墙,外围都拉上高压电,四角院落还养了八条恶犬,另调了一班巡查队员和一班保安队员交叉巡逻。

    就算一只蚊子一条臭虫也飞不进库房。

    崇祯九年末,大雪像鹅毛一样飘飘洒洒,整个山庄都成了冰雪世界。

    小冰河时期的寒冷真不是盖的,根据气温计显示,低温已经到达了零下三十度。

    这也太夸张了吧?

    漠河根河也就冷成这样子,洒水成冰一点都不夸张。

    要是往年,这样的天气总会冻死几个人,但宝石山上的居民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户户通暖气工程已经完工,每天热电厂发电的余热就能让屋里的温度达到二十四五度。

    天寒地冻,宝石山的居民在屋里穿着短袖,把屋檐下的冰柱敲下来,砸碎了洒上红糖,就是美味的沙冰。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林易想不到那些人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居然开发出了沙冰。

    王庄煤矿的产量逐渐攀升,而蜂窝煤的诞生解决了普通百姓用煤取暖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宝石山生产的蜂窝煤风靡一时。

    工程队冬天没什么活儿,他们就开始制造蜂窝煤炉子给居民们使用。

    反正构造很简单,外面用铁皮,里面加上黄泥做成内胆,他们甚至开发出最简单的流水线,有人负责铁皮,有人负责装内胆,有人负责做进风口,环环相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原来,只要发挥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就能制造你想像不到的惊喜。

    再后来,蜂窝煤炉开始在其他地区流行,有些人跑到宝石山求购,成本只有一百多文的蜂窝煤炉,价格抬到了二两多银子,利润高达2000%。

    新出的蜂窝煤炉供不应求,本来只是打发闲暇时间的活动,现在忙得饭都快吃不上了。

    林易一看,这样下去很多工人的身体承受不了啊,干脆把蜂窝煤炉的售价提高到十两银子。

    没想到价钱涨了,抢的人还是不见少。

    随着口口相传,已经有外县的有钱人长途跋涉,跑到宝石山专程购买蜂窝煤炉。

    林易发现,哪怕是不卖古董,光造卖蜂窝煤炉,再配合卖煤炭,每天都要赚上几千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