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玄真公录 » 《黄帝内经》洪注(三)

《黄帝内经》洪注(三)

    足太阳经病发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kao背,似重担压身。治疗:刺合穴委中,出其恶血,但春不出血。

    足少阳经病发腰痛,痛如针刺皮肤,逐渐加重,不能前俯后仰,左右回顾。治疗:刺膝外侧高骨突起处,夏不出血。

    足阳明经病发腰痛,项不能转动回顾,回顾则神乱目花,似见怪异,易悲伤。治疗:刺足三里穴3次,上下巨虚穴出血,秋不出血。

    足少阴经病发腰痛,牵引脊骨内侧。治疗:刺内踝上复溜穴2次,春不出血。

    足厥阴经病发腰痛,腰部强急如新张的弓弦一样。治疗:针刺蠡li沟穴,若病人多言语或沉默抑郁,可针刺3次。

    轻外手太阳小肠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

    重内手少阴心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

    寒热病: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减少饮食,发热使肌肉消瘦。

    热中病: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脉上行至目内,病人肥胖,腠理致密,风滞内热化。

    寒中病:身体瘦弱,腠理疏松,阳气易外泄而感到畏寒,常见眼泪自出。

    疠风病: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溃烂。由风寒侵入经脉滞留所致。

    肺风:秋季或庚辛日受风邪,多汗恶风,面色淡白,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眉间有白。

    肝风:春季或甲乙日受风邪,多汗恶风,常悲,面色微青,咽喉干燥,易怒,目下青。

    肾风:冬季或壬葵日受风邪,多汗恶风,面疣肿,腰脊疼痛,不能直立,面色如炭,小便不利,下巴黑。

    心风:夏季或丙丁日受风邪,多汗恶风,唇舌焦燥,易怒,面红,重时言语不畅,舌质红色。

    脾风:长夏或戊己日受风邪,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黄,食欲不振,鼻尖黄。

    (洪注:肺风面白咳嗽气短,昼轻夜重,眉间白。肝风面青常悲易怒,咽干,卧蚕青色。

    肾风面黑腰脊疼痛,面肿不能直立,小便不利。心风面红唇舌焦燥,易怒,语言不畅。脾风面黄体倦肢懒,食欲不振。)

    风,寒,湿,三气错杂而至,混合而成“痹”。饮食不节,起居失度,是生痹之根本原因。

    行痹(风痹),又称偏风。寒痹(痛痹),又称偏寒。着痹(湿痹),又称偏湿。

    痹又分为5种,(肝)春筋,(心)夏脉,(脾)长夏肌,(肺)秋皮,(肾)冬骨。

    肝痹:夜眠多惊,好饮水,小便频多,腹胀如孕。

    心痹:血脉不通,心烦而喘,咽干嗳气,易怒。

    脾痹: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青涎,胸膈上闭塞。

    肺痹:烦闷而满,喘息而呕。

    肾痹:腹易胀,骨萎弱不耐行走,身不能直,脊高于头。

    肠痹:常饮水而又小便困难,中气喘而急迫,时有飧sun泄。

    膀痹:手按小腹,内有痛感,小便涩滞,鼻流清涕。

    (洪注:风寒湿混合成痹。肝痹眠惊好饮,频尿腹胀。心痹烦喘咽干,嗳气易怒。脾痹肢倦咳嗽,呕涎膈塞。肺痹烦满,喘息呕吐。肾痹腹胀骨萎,不耐行走,身不能直。肠痹常饮便难,中气喘急,时有飧泄。膀痹腹痛,便涩清涕。)

    喘促痹在肺,忧思痹在心,遗尿痹在肾,疲渴痹在肝,肌消痹在脾。

    痹在骨,身重。痹在脉,血滞不畅。痹在筋,四肢屈而不伸。痹在肌,麻木不仁。痹在皮,发寒。以上,寒拘热缓。

    荣是水谷所花之精气,平和协调于五脏,输布于六腑。

    卫是水谷所化之悍气,急速滑利,不入脉,循行皮肤腠理,上熏蒸于膏膜,下散布于胸腹。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行动不便,时久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称“痿”。

    肺热津损,肺叶枯痿,皮毛现虚弱急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

    心热脉逆,上盛下虚,关节似折,足行弛缓,面红而孙络浮现。

    肝热胆逆,口苦筋枯,胆汁上泛筋挛拘急,面青而爪甲干燥。

    脾热胃燥,津干口渴,肌麻生不知名痛痒,面黄而肌肉蠕动。

    肾热精耗,髓减骨枯,腰脊不能举动,面黑而齿枯。

    (洪注:肺痿,心火烁肺,叶枯津损,面白毛败,因情欲不满,心情上火。心痿,节折,行弛,面红见络,因过悲损胞,小便出血。

    肝痿,口苦筋枯,胆汁上泛,面青甲干。脾痿,津干口渴,肌麻生怪痛痒,面黄肌蠕。肾痿,髓少骨枯,腰脊不能举动,面黑,牙齿干枯。)

    病因:

    (皮)肺痿:情事失意,欲求不满,心火烁shuo肺,肺热叶焦。

    (脉)心痿:过于悲伤,损伤胞脉,心气上下不通,小便出血。

    (筋)肝痿:思虑过多,欲求不满或房事过伤,致遗精,白带异常。

    (肉)脾痿:受湿好饮酒,内有湿热滞留,外居潮湿之地。

    (骨)肾痿:远行劳累,又遇炎热天气,虚热侵肾致骨枯髓空,两足不能支持身体。

    “治痿独取阳明”

    阴气偏胜于上,下虚腹胀,阳气偏胜于下,邪气逆行,阳气紊乱,轻者手足逆冷,重者突发晕倒,不省人事,称“厥”。

    寒厥,阳从足衰。热厥,阴从足衰。

    阳气起于足趾表面,阴气集于足下,聚结足心,若阳盛,足下发热。

    阴气起于五指里侧,聚焦在膝上。若阴气胜,厥冷起于足五指,上行致膝。

    此逆冷非外侵之寒,而是内阳虚之寒。

    寒厥病因:劳伤太过,房事不节,阴气逆上浮越,与阳相争,而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泄漏,此阴寒上逆致阳气衰退,手足冰凉。

    热厥病因:食燥胃阳实气不和,则水谷之精气衰减,难以营养四肢,饱食后行房,肾气太虚,命门无以资脾,气聚不散,内酝成热,小便赤黄。

    (洪注:上阴盛腹胀,下阳盛,轻者肢冷,重者突晕,称为厥。寒厥足冷,热厥足热。厥冷是内阳虚之寒,非外侵之寒。劳伤至寒厥,食燥至热厥。)

    太阳(小膀)经厥,头重脚轻,眼花昏倒。

    阳明(大胃)经厥,癫狂疾呼乱跑,腹胀不安卧,面红发热,神志不清,妄见妄言。

    少阳(三胆)经厥,耳聋颊热,胁疼痛,腿不能动。

    太阴(肺脾)经厥,腹胀便难,不欲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

    少阴(心肾)经厥,口干舌燥,小便赤黄,腹胀心痛。

    厥阴(包肝)经厥,二便不利,喜屈膝而睡,前阴萎缩而肿,足胫内侧发热。

    胃痈:胃脉沉细,胃气上逆,人迎跳动过甚,五脏有损,睡不能眠,肺邪充盛,络脉胀大,不能仰卧。————《奇恒阴阳》

    少阴贯肾,络肺,若冬诊脉浮迟,则肾气不足,腰痛。

    气结停聚之颈痈,针之;气盛血聚成脓,砭bian之。

    脉大而快,使人发狂,阳厥,治疗:减少饮食。

    (洪注:痈针,脓砭,脉大快而狂,则少饮寡食。)

    周身发热,气味似酒,四肢倦怠,汗多如雨,畏风,气短。治疗:泽泻,白术各10分,麋衔5分,配伍研末,每次服三指撮,饭前。

    《上经》:自然界和人体活动的关系。

    《下经》:疾病变化。

    《奇恒》:异常之病。

    《揆度》:切脉断疾。

    奇:不顺时而亡。恒:顺时而亡。揆:切脉求因。度:以诊所知,分析治法。

    孕9月,由膀胱经脉阻塞而致言不出声。病因:膀胱经连肾,肾又连舌。

    大腿,小腿都发肿,并环绕肚脐周围而痛。病因:风邪满布大肠外部。此病不可用药攻下,否则致小便困难。

    因用力过度,劳累所导致的热症,称“瘅”。

    脾瘅:土气上泛,嘴里发甜,常食甘美肥厚所致,兰草可治。

    胆瘅:胆汁上泛,嘴里发苦,思虑不断,情绪苦闷所致,刺胆募日月,背俞。

    寒气侵髓,厥逆头痛。五脏邪气有余,尿一日数十溲,脉微细如发,有此诸多,不治而亡。

    五有余:身热如炭,颈膺如隔,人迎噪感,喘息,气逆。

    二不足:尿频,寸口脉细如发。

    胎病,癫痫,孕妇屡次大受惊恐所致。(所以,丈夫在妻子孕期的陪同极为重要,否则孕妇独自一人时,很有可能因为胡思乱想而导致数次惊恐过后生出有癫痫的孩子。)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脉实生痈。

    肺痈:喘促,两胁胀满。肝痈:两胁胀满,睡时惊骇不安,小便不通。

    肾痈:小便胀满,步行不稳,易生偏枯之病。

    瘕jia:妇女腹中结块或腹中生蛊。肾肝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

    若阳气偏虚于足太阳一侧,会发生偏枯跛足的症状。阳气剧烈上升而急引足太阳经,会发生项脖强急。盛阳巡经上逆,致耳聋。

    阳尽上,阴却下,上实而下虚,阳邪亢盛,生狂病和癫痫。

    房事不节,内夺肾精,精气耗散而厥逆,生“阴痱”。

    少阳衰,心胁痛,阳明不兴,寒阴与之相争,足胫浮肿而腿弛缓不收。

    热盛于上,登高而歌。热盛于外,弃衣而走。

    脾逆腹胀,胃逆头痛鼻塞。食运不化,食入呕吐,脾病。

    10月阴生,万物肃杀,阳气受抑,腰为肾府,故腰痛。

    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而无所依,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出现呕吐,咳嗽,上气喘息。

    (洪注:膀胱经阳气偏虚,生偏枯病及跛脚。膀胱经阳气偏实,生项脖强急,致耳聋。肾精耗散而厥逆,生“阴痱”。脾病则食不化。

    秋至,阳退,久坐乍起则眼黑。肝郁易怒,肾寒致胃虚,而不欲进食。)

    秋至,霜降,万物衰退,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则两目视物不清。

    秋至阳气下降,失去调气作用,少阳经阳气不得外出,阳气郁内,肝气郁结不得疏注,易怒,怒则气逆而厥,叫“煎厥”。

    肾火不足,不能温养化源,致使胃气虚弱,消化功能已失效。不欲进食而厌恶食物的气味。

    肾虚而面黑,上焦阳脉损伤,上部脉满则肺气不利,故咳嗽,络脉伤则血见于鼻。

    病表浅刺,病里深刺。太深伤内,太浅不达病处。深浅不当,反受其害。

    该刺毫毛腠理,不伤皮肤。若皮伤,就会影响肺脏的正常功能,肺乱秋寒。

    该刺皮肤的,不要伤及肌肉。若伤肌肉,则脾损,生腹胀烦满,不思饮食。

    该刺肌肉的,不要伤及血脉。若伤血脉,则心损,致夏患心痛。

    该刺血脉的,不要伤及筋脉。若伤筋脉,则肝损,致秋患热病,生筋脉弛缓。

    该刺筋脉的,不要伤及骨头。若伤骨头,则肾损,致冬患腹胀,腰痛。

    该刺骨头的,不要伤及骨髓。若伤骨髓,则体枯胫酸,肢体懈怠,举无力。

    深刺:骨——筋——肌——皮。浅刺:皮——肌——筋——骨。气未达时,停针或拔出,不当会伤身。

    酒醉,大怒,过劳,刚饱,过饥,极渴,大惊,以上情况不得行针。(洪注:醉,怒,劳,饱,饥,渴,惊等极端身心不适状态下禁止行针。)

    气实则形实,气虚则体虚,此为常态,反之病态。

    谷多则气盛,谷少则气虚,此为常态,反之病态。

    食多而气少,是因为失血后湿邪聚下。食少而气实,是以为邪气侵入肺胃所致。

    脉小而血多,是因为病留饮而中焦热。脉搏大而血少,是因为感受风邪而汤水不进所致。

    实则邪气入体,虚则正气内耗散。邪实热,泄之。正虚寒,补之。

    实泻,虚补。

    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

    皮,肉,脉,筋,骨,调,益,驱,疏。

    疝,小腹疼痛并不能大小便,缘是受了寒凉。针治:刺腹股之间。灸治:待小腹全部发热,病就痊愈了。

    筋痹:筋拘挛,关节痛。刺筋在肌肉相合之处,不可刺伤骨,有热感停针。

    肌痹:皮肌全痛,受寒湿所害,刺大分,小分穴。深刺,多针,以产生热感为标准。

    骨痹:沉重感,举动不便。骨髓里酸痛,寒气很大。

    狂病:病发阳脉,时寒时热,泻法,泄阳邪。

    (洪注:小腹受了寒凉而疼痛,热治。)

    浮络:青痛,黑痹,黄(赤)热,白寒。五色相兼,寒热皆存。

    百病之始,必先生于皮毛。

    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

    背阳,胸阴,365个。

    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左右共五十。治热病五十九穴。

    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左右共七十二。治寒病五十七穴。

    头部五行,五五二十五,井荥xing俞经合。

    五脏在脊,二五一十,大椎二穴,瞳子髎,浮白左右四穴。

    若邪气客于孙络,溢注于络脉而不入经,就会产生奇病。

    孙络外通皮毛,内通经脉行营卫,邪客,卫散,营溢,外热内虚,治疗时针刺以泻。

    谷:较大肌肉和其他肌肉会合的部位。溪:较小肌肉和其他肌肉会合的部位。

    寒邪所客,积留不去,营卫不运,以致肌肉卷缩,肋肘不得伸展,则内生骨痹。

    足太阳膀胱经,78穴,神庭,风池,风府。。。

    足少阳胆经,62穴,下关,缺盆,髀枢中。。。

    足阳明胃经,68穴,大迎,气冲,足三里。。。

    手太阳小肠经,36穴,巨骨,天窃。。。

    手少阳三焦经,32穴,肩贞。。。

    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太溪。。。

    督脉28穴,大椎至尾骨。

    任脉28穴,曲骨至会阴。

    冲脉22穴

    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发重,怕冷。治疗用风府,调和阴阳。

    见光就怕的病人,刺眉头攒竹穴,寒症艾灸。

    冲疝,腹气上冲心痛,大小便不通。

    督脉生病,轻治曲骨,重治阴交。

    肾至阴,属水,旺于冬季。水肿病根在肾,标末在肺,积水而发病。标末:树梢,枝节。

    凡向上蒸腾之处皆属肾,因气化而生液为水。汗出于肾,遇风邪而玄府聚闭,故汗出不尽,滞留玄府形成水肿。玄府:汗之孔也。

    肾俞57穴,皆为阴气所积之地,也是汗出之地。

    得水病则下见浮肿,腹部胀大,上部喘息急促不能平卧,标末同病。喘息属肺,水肿属肾,肺肾同病是病气相应,是水气滞留所致。

    春刺取络脉分肉,木气尚少,浅取。夏刺取盛经分腠。火气居于浅表,刺透皮肤即可。秋针取经俞,金旺火衰寒(阴)气初生,湿气侵体,阴气未盛,不宜深入,取俞泻阴,取合泻阳。

    冬针取井荥xing,肾闭阴盛阳衰,取井荥穴以充实阳气之不足。

    (洪注:春刺络分肉,浅取。夏刺盛分腠,透皮。秋刺,俞泻阴,合泻阳。冬刺井荥,补阳。)

    泻有余而补不足。心肺肝脾肾,神气血形志。

    神有余,大笑。不足,悲忧。

    有余:刺小络,使之出血。不可深,不可开大针孔而刺伤大经。

    不足:选虚络,先行按摩,然后刺络以疏导利气不使出血。

    气有余,喘咳上逆。不足,呼吸少气。

    有余:泻其经,不伤不泄不血。

    不足:补其经,不使出气。

    血有余,发怒。不足,恐惧。

    有余:泻盛经出血。

    不足:刺虚经留针,见脉洪立拔针,不使出血。络脉有留血,刺其出血,不使其坏经。

    形有余,腹胀小便不利。不足,手足不便。

    有余:泻足阳明胃经之气。

    不足:补足阳明胃经之气。

    志有余,腹胀飧sun食。不足,手脚厥冷。

    有余:泻出血。

    不足:复留穴取补法。

    病生阳是因风雨寒暑侵入。病生阴是缘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欲过度,喜怒无常。

    风雨伤人,血邪居滞于分肉腠理之间,脉象坚大,实证,皮痛。

    寒湿伤人,营血涉滞不畅,卫气散失,脉象软小,虚症,皮松有皱纹。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阴盛生内寒。

    (洪注:风雨伤人,阳邪气滞留腠理之间,脉坚大,实症,皮痛。寒湿伤人,阴邪致营郁卫散,脉软小,皮松。

    阳外,虚生寒,盛生热。阴内,虚生热,盛生寒。)

    大凡病邪侵袭人体,首先侵入皮毛,然后孙脉,再然后,侵入络脉,再然后侵入经脉,最终伤及五脏六腑。

    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入经脉,流溢于大络之中,左右流窜,便出现了病气在左而症见在右的异常状态。

    足少阴肾经,针刺涌泉,或然谷出血。手少阳三焦经,针刺关冲。足厥阴肝经,针刺大敦。

    足太阳膀胱经,针刺至阴。手阳明大肠经,针刺商阳。手厥阴心包经,针刺手腕后方。

    足阳明胃经,针刺历兑。足少阳胆经,针刺窍阴。足太阴脾经,针刺下尻。

    “尸厥”,针刺隐白,涌泉,厉兑,少商,神门。若不醒,再用管子吹病人两耳之中,并把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不能服用就灌下去。

    厥阴太过致阴痹,不足致热痹,见滑脉主狐风疝,涩脉,主小腹积气。

    少阴太过致皮痹,隐疹,不足致肺痹,见滑脉主肺风疝,见涩脉主积和尿血。

    太阴太过致肉痹,寒中,不足致脾痹,见滑脉主脾风疝,见涩脉主时常腹胀。

    太阳太过致骨痹,身沉,不足致肾痹,见滑脉主肾风疝,见涩脉主时常头疾。

    阳明太过致脉痹,体热,不足致心痹,见滑脉主心风疝,见涩脉主时常惊恐。

    少阳太过致脉痹,肋闷,不足致肝痹,见滑脉主肝风疝,见涩脉主时常拘急眼痛。

    痹:风,湿,寒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

    瘅:湿热,癫痫,精神错乱,言语行动失常等。

    疽: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便的毒疮。

    疖: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

    痈: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瘘:漏也,深部脓肿致体表之间形成的管道。

    疮:痈,疽,疖等皮肤病的总称。

    厥:气逆。

    阴阳逆从,标本皆治。实证:先治本,后治标。虚症:先治标,后治本。

    天:风暑湿燥寒

    地:木火土金水

    人:怒喜思忧恐

    化,生长经收藏。

    变,发展至极端。

    神,阴阳的变化不可揣测。

    圣,神作用的变化无穷。

    东,木,肝,风,酸,甲乙,寅卯,,//筋(膜),怒,魂,目,呼。

    南,火,心,暑,苦,丙丁,午巳,,//脉(血),喜,智,舌,笑。

    中,土,脾,湿,甘,戊己,辰戌丑未//肌(肉),思,器,口,歌。

    西,金,肺,燥,辛,庚辛,申酉,,//皮(毛),忧,魄,鼻,哭。

    北,水,肾,寒,咸,壬癸,子亥,,//骨(髓),恐,精,耳,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