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逆袭之乡村建筑师 » 第052章 良性循环

第052章 良性循环

    杨主任淡然一笑:“我相信你。”

    就算不相信卫煌,他也相信俞婕,任务委托给经纬设计院,又不是卫煌个人。

    因为是周末,杨主任开的是自己的私车。

    走在熟悉的道路上,卫煌已没有第一次去楠木渡的好奇和局促。主动问起项目的具体情况,打听道:“杨主任,因为我今天第一次接触这个项目,我也实话实说,情况却实不了解,我想问一下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些什么?”

    杨主任道:“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育苗工场,另一个是烘烤工场,你家种过烤烟没有?”

    没有。”

    杨主任想了一下,道:“现在种烟也是科技化、绿色化,实行的是统一育苗、统一烘烤,这样才能种出好的烟叶。这两个工场同时设计、同时开工,目标是在明年三月前完成验收,四月份就投入使用。”

    “那时间上应该是没有问题。”

    “育苗工场很简单,就是几个棚,你们都是做过的,可以用以前的图纸,烘烤工场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们都有标准化的烤房。”

    “那我主要要做的事情是哪些呢?”

    “第一阶段就是方案和概算,综合他们政府的意见,拿出具体的方案,包括平面图和效果图,然后概算就是预估的投资。概算一定要算对,可以多但不能少,因为最终市局拨款就是按概算的金额来,如果项目实施后资金超了,那这就属于重大设计事故,你们要担责任的。”

    “只要建设内容不超,这方面应该没有问题。”

    概预算都有专业的造价人员做,卫煌认为这方面不可能出错,除非是项目实施中,甲方胡乱增加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如果有增加,到时候会有工程联系单,有领导签字,追责也不会追到你们身上。”杨主任解释了一下,又道:“第二阶段就是施工图和预算,第三阶段就是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把关,随时要跟进。”

    “都没有问题。”卫煌对于这方面还是了解的,即使有难题,也可以请教杜纬浚和俞婕两人。

    杨主任道:“项目很简单,你也不要有心理负责,一会见到曾镇长,你仔细听他说,把他讲的要建设的内容一一记下,不能漏了。”

    卫煌道:“没有问题。”

    杨主任道:“我们这个项目都有成熟的案例,你只要按部就班做好就行。”

    他能放心一个新人来负责这个项目,也是因为类似的工场已修建很多例,楠木渡这一例也将是黑水县最后一例。

    不求出彩,只求无过。

    卫煌道:“我这没有问题,只要你们说清楚你们想要的东西,我都能做到你们想要的效果。”

    一件事再难,只要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拆大为小,逐一攻克,都能解决。

    再复杂的建筑也是简单的构件组成,再难的事只要静下心抽丝剥茧也能解决。

    杨主任道:“没有什么要求,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就是政府那边,我听曾镇的意思是想在烘烤工场处建一个农民文化广场,你听听他们的意思就行。”

    “哦,那曾镇的意思可能是想借建烘烤工场的机会,给人民群众建一个活动中心,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还要注意一点,这个项目是由我们公司的来投钱,如果建的内容超标了,市局是不会批准的,所以这个文化广场,要经济实惠,不要考虑得太复杂。”

    “嗯。”

    “从政府的角度,曾镇肯定是想建得高大上,打造一个样板工程,但我们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你在设计的时候不要设计得太复杂,到时候我就说市局的领导没有批准,给他推了。”

    “这样不好吧?”卫煌觉得替当地的群众建一个活动广场很有意义,曾桓即便有搞政绩的想法,但这个项目落地以后是真真实实为老百姓服务的。

    他很是支持,说道:“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四在农家,打造生态乡村,烘烤工场的建设即然有条件建一个广场,那我们就一步到位,直接做好,以后领导来考查,对于烟草公司也是一道靓丽风景线。”

    杨主任道:“建漂亮一点我当然支持,但每年的资金规划都是有限的,除了这两个项目,我们还有很多烟水、烟路工程,到处都要钱,能省则省,不能只为了一个村的老百姓服务,咱们也要照顾到更多的老百姓。”

    “也是。”

    黔州作为一个大市,农民有几百万人,条件艰难的乡村很多,每个村都需要资金去发展。作为上层领导,在分配资金时,考虑的自然多一些。

    杨主任感叹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我也抱怨,但你走的地方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就像穷人家养孩子,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面面俱到把所有孩子一视同仁,需要家长拥有很大的智慧。”

    农村人有一种很朴素的观念:人多力量大。

    在农村,如果一个家族人丁单薄就会受到欺负,为了不让别人欺负自己,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会铆足劲生孩子。上个世纪,很多家庭少则三五个孩子,多则十几个。没有计划生育和娱乐条件的年代,似乎生孩子即是责任又是一种娱乐活动。

    孩子多了就要养育,怎么养是一个极重要的选择。有的父母选择放养,有啥吃啥,个个都如此,养出一大家子糙汉,只注重长气力,而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而有的父母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但家里条件有限,就只供一个,把一家人的希望都系于一身,希望他读出来之后能报答全家。

    有的孩子功成名就,却累于原生家庭的负担,负重前行,活得很累。

    有的孩子鲤跃龙门,觉得终于到自己享福的日子,直接和原生家庭割裂,成了众人眼中的白眼狼。

    ……

    卫煌的父母选择的就是只生一个,因为在卫煌出生的时候,读书的重要性开始体现,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也在全国推广。一家人的力量有限,那就集中力量培养好一个小孩,让他走出大山,去见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卫煌觉得这是父母做得最明智的一个选择,也是他相较于同村其他人很幸运的地方。虽然起步很低,他至少读完了大学,见到了更广的世界,也留在了城里工作。

    等以后赚了钱,他就可以回报家庭、回报父母,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老有所养,劝有所教,这才是人类社会良性的循环。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际遇,对于人生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才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想法都想同,这个世界反而单调机械了。

    卫煌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个研究,说蚂蚁在搬动食物的时候,面对大的食物是众多的蚂蚁一起协作,可是朝各个方向使力的蚂蚁都有,简而言之就是有一部分蚂蚁不仅是在做无用功,还是在拖后腿。

    但最终这个食物还是会被搬入蚁穴。

    给每种选择一个空间,给每种言论一个开口的机会,在讨论中分辩对错,在实践的检验中求证真理。

    卫煌有时候想着这些问题也会陷入矛盾。

    为什么和有些人的交流是无意义的?

    无数次的论证和思考后,他总算明白了一点:对话的前提应该是同等的,彼此都应该是客观而不是夹带私心的。

    两个素质不一样的人,素质低的就如同井底之蛙,无论井外的人如何给它说外面的世界是多么辽阔,它都看不到,眼界决定视界,而视界限制了它的想象,令其无法领会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壮阔。

    和这样的人讲的再多,无异于对牛弹琴。

    而有的人虽然见识广,心里也清楚,却因为屁股太歪,说话时就没有客观的立场。

    所以与其浪费时间去辩论,还不如多做事,用行动来佐证,用行动分辨事实。

    杨主任所讲的这个观点,抑或是对的,抑或有局限,都不是卫煌现阶段的人生经验能判断对错的。

    即然不能评判,那就没有讨论的价值。

    卫煌要做的事就是在有限的预算范围里,把这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

    杨主任又道:“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不做,我们的核心就是建烤房和育苗大棚,其他都是辅助内容,有没有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