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这个王爷不正常 » 第十二章 大

第十二章 大

    五更天,天刚蒙蒙亮,鸡鸣亮鼓城门开,百官上朝道问早。

    阿丙也起床了,简单洗漱过后,带上自己的那把刀出了房门。

    在白梅的治疗下,他的身体恢复得很快,虽说伤口并未痊愈,但是基本不影响活动了。

    一如往常,他先看了马槽,观察着马匹的状况,随后检查了一下马车,看看是否哪里损坏了或者老旧了,及时进行更新替换,这是他的工作,也成为了他的习惯。

    检查三遍,确认都没有问题过后,他从水井打来一盆水,开始磨刀。

    这刀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的东西,他留在身边不是因为想念,也不是因为崇拜,而是为了警醒自己。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门了,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这么多年音讯全无。

    是母亲将他抚养长大,可她终是没活过那个乱世,所以阿丙很感谢小君爷,终结了那个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乱世。

    在按个乱世中,阿丙曾想把手中的刀卖了,但母亲让他留了下来,一是让他知道自己是有父亲的,二是让他以此为戒,以后不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男人。

    刀越磨越锋利,用井水将刀身冲洗干净,然后用布擦干,将东西都收拾好之后,阿丙开始练刀。

    “阿丙,你又在练刀啊。”有仆人经过打招呼。

    “是啊,不练怕生疏了。”他憨憨地回道。

    阿丙练的并不是哪个门派的刀法,他的招式很是朴素,横扫,力劈,左右交叉格挡反击,他就这么一遍遍地练着,不厌其烦。

    直至日出中天,大汗淋漓,他才收刀。

    也就这几天星月二娘不准小君爷出门,他能在府中这么长时间地练刀。

    前两天他有去看小君爷与人在演武台上的切磋,一开始他还有些担心,但看了两天这担心就消散了,因为他看得出来,小君爷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正当他准备打水回屋清洗下时,小君爷来了。

    “阿丙。”

    “小君爷,可是要出门?”

    封君苦笑道:“没招募到护卫前,哪能出门啊,我来是想看看你恢复得怎么样了。”

    闻言,阿丙持刀挥舞几下,干净利落,刀刀生风,说道:“小君爷不用担心,我的身体基本上已经好了。”

    封君知道这把刀是阿丙父亲留给他的,却是不知阿丙所学的这古朴的刀法从何而来,遂问道:“我观你所练刀法古朴无华,不像是哪门哪派的,是从何而来?”

    “十一岁时我母亲给我买的书,我是看那本书学的。”阿丙如实答道。

    “我给你打把新刀,再整本顶级的刀谱如何?”

    “打新刀可以,但是刀谱就不用了,小君爷。”阿丙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自己的后脑勺,憨笑道:“我没读过书,不认识字,小君爷弄来了,我也看不懂,而且我练这刀法这么多年,感觉它很适合我,其他刀法恐怕我也学不来。”

    封君愣了一下,好奇问道:“那你是怎么看懂你母亲买的那本书的?”

    “书里没有字,全都是画,我是照着画练的。”阿丙答道。

    听他这么说,封君一拍自己的脑门,暗叹自己刚刚脑子宕机了,这答案自己应早知道了,却还是问了个蠢问题。

    但显然阿丙没想那么多。

    封君想了想,问道:“你对新刀有什么想法吗?”

    “要大。”阿丙即答。

    “大?”封君有些疑惑。

    “母亲经常跟我说的,男人就要大的,胸襟要大才能让自己的女人依靠得舒服,力气要大,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保护母亲,还有气量要大,这样我以后朋友多了就不会被欺负了,所以刀我也想要大的。”

    阿丙母亲竟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倒是让封君感到有些诧异,他问道:“令堂上过学或者读过书?”

    “没有,我母亲识字不多,她跟我说,会写自己的名字,认得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下日月草木山水虫鱼就可以了,其他的就算不认识也无所谓的。”

    封君拍了拍阿丙的肩膀,说道:“令堂是个好母亲,她的见识与境界不差文圣。”

    “小君爷就不要说笑了,文圣那是有大神通的,挥笔成画皆成真,我母亲说的,那都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是比不了的。”阿丙很认真地说道。

    封君笑了笑,没有解释,他觉得就这么单纯一点也很好,他没有必要去将自己的认知强行附加到阿丙的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就给你打一把大刀。”

    “好,谢谢小君爷。”

    ······

    皇宫正殿,皇帝封逸坐在上位,武官与文官分列两侧相对而坐。

    “刑部不可一日无主,诸位可有人才推荐?”封逸朝百官问道。

    吏部尚书恭如松行礼道:“苏州长史简行远是个不错的候选,其曾在前朝刑部做过司法参军,有资历有经验,可暂代刑部尚书一职。”

    “恭尚书,此人与我有几分交情,以我了解,其才能足以胜任司法参军却无统领全局之能,能精一域而不能总览全域。”说话的是户部尚书张胜,他对圣上和吏部尚书及百官行礼,脸色严肃且认真。

    “那江州刺史凌荣如何?”有武官开口言道。

    “不可。”吏部尚书恭如松直接驳斥了这位武官的推荐,他解释道:“此人好讲江湖义气,任人唯亲,虽有些才能,但做不到公平公正,容易产生偏袒和错假冤案。”

    在殿中众人各自不一的心绪中,吏部尚书恭如松看了一眼圣上,开口说道:“圣上,倒是有一人可胜任,只是有些麻烦。”

    “哦,何人,说来听听。”皇帝封逸好奇问道。

    “前朝刑部侍郎张桧。”

    吏部尚书恭如松说完,有所议论的正殿霎时间安静了下来,他们都不解地看向恭如松,想知道个中理由。

    “嗯,三年前孤曾亲自邀请他致仕,他一身傲骨,宁死不屈,拒绝了孤,他的才能确实足以胜任,可他不愿,总不能让孤将其绑来帝都上任吧?”封逸问道。

    “圣上,其当年不愿致仕乃顾念旧朝,今其于我朝生活三年,应已见识到本朝的开明治世,若再劝告,想必其可能回心转意,且我朝户部尚书是他的得意门生,或许让张尚书前往,以自身之经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想来定能成功。”恭如松道。

    封逸不言,看向户部尚书张胜,却见他面露难色,回道:“圣上,我与他曾为师生,可当我入朝为官后,他已不认,几次闭门不见,三年多来更是断了联系,若圣上有意让其致仕,恐臣难以劝告成功,还请三思。”

    众臣的目光重新落在皇帝的身上,都看得出来圣上在定夺。

    “暂且可以一试,也不是一定就要你劝告成功,恭尚书回头多看看是否有更合适的人选,这个职位不是非他不可,大封人才总归还是有人能够胜任的。”

    “是,圣上。”户部尚书张胜行礼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