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张家父子 » 第五十七章 人工智能

第五十七章 人工智能

    你以为张励是真的会老老实实看春晚的人吗?

    Tooyoungtoosimple!

    要知道张励可是在年前收集了好几套“五福”的人啊!不仅自己集满了,顺带着把张少坤和张瑜的支付宝五福也给集满了。更令人意外的是,张励竟然还扫出了个全家福。

    不得不说,真的是走了狗屎运!

    张励本来都想放弃了,偏偏那天张励拿着张瑜的手机扫家里的“福”字,“啪嗒”出来了个全家福。这把张励激动地,就差蹦起来了,好在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张励拿着手机直接奔到张瑜面前:“妈,你瞅瞅,我扫出来了个什么?”

    “扫出来什么了?”张瑜不解的问道。

    “我扫出来了全家福!”

    “扫出来就扫出来呗!扫个福还这么激动,什么毛病!”

    “......和你讲不透!”

    张励兴奋的又跑到房间和赵亮说起了这事。

    “快快快,把我拉进去!”赵亮高兴的说道。

    “我家岂是你想进就进的。”

    “说吧,什么条件?”

    “先搁置着,后续想到了再跟你说!”

    就这样,张励将赵亮拉到了自己的全家群。

    好不容易集齐的五福和全家福,就等着今晚了。

    吃饱饭后,张励送爷爷奶奶回了家,而后立马跑到自己房间,打开支付宝就开始等着。

    等的无聊了,就看会儿电视,就这样一直到晚上10点多,支付宝终于开奖了。张励激动地点开。

    1.88!

    支付宝五福竟然只开出了1.88元,比往年还惨。张励晒到了朋友圈,偏巧的是,相亲对象点了个赞。

    两人在朋友圈一来一往的聊了起来,俨然将朋友圈当成了聊天对话框。

    幸亏两个人没有共同好友,不然非得被双双拉黑不可。

    这边正聊得high,张少坤过来敲门。

    “干嘛?”

    “给我弄一下手机。”

    “弄手机干嘛?”

    “那个人工智能我不会弄!”

    原来张少坤前几天看见同村的其他人能自己将自己的手机叫醒,于是也想着让张励帮忙弄一下。

    张少坤看到老于头能口头唤醒手机,让它打电话就打电话,让它放歌就能放歌,也想着让张励给他设置一下。结果张励直接将手机设置成识别自己的话,毕竟张少坤的普通话实在是不普通。别说小艺了,连张励有时都无法自动识别出来,都得要张少坤再说一遍。

    张励回家陪张少坤过年。听着春晚的空档,张励拿出1000块钱的红包给张少坤,当做“孝顺钱”,并叮嘱他一定要放好了,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大年十五,元宵节,张励回家吃元宵。饭桌上和张少坤谈起了那1000块钱,随口问了句“都买了点啥?”

    “嗐!我那天去赶集去那卖家伙什儿的市场上转了转,买了点东西回来!”

    张励一听,老头儿这去卖家伙什儿的市场转,这1000块钱肯定是拿去买农具了!

    张励,说:“您不会把这1000块钱都拿去买家伙什儿了吧?”

    张少坤夹了一口菜放嘴里,摆手道:“没有!”

    “噢!那还好!看来还有剩!”

    “不是!除了买家伙什儿,我还买了点种子!”

    “......”

    “我跟你说,这市场真不白逛,我今年还真就发现了好几个新鲜的好玩意儿!一会儿我带你去给你看看!”

    “......”

    吃完饭,收拾完毕。张少坤还真就拉着张励来到南房,一推门看到地上、墙上挂着的各种各样的农具,张励就感觉有点头疼。

    “咱这屋里的东西太多了,你别只顾着买,你得看用不用得上!”

    “绝对能用得上啊!”

    张励过年给张少坤1000块钱当做红包,结果被张少坤拿去买农具了,被张励问起来,还献宝似的一一给张励展示这些农具的用处。

    张励周末回来陪老头儿,结果老头儿一早就出门了,近11点才回来,背上还背着个编织袋,一看就挺沉。您这又是捡了个什么玩意儿啊?

    这袋子里可都是好东西!

    我真服了你了!你瞅瞅这院里,都你捡的东西了!你要啥,我给你买回来不就完了!你这捡来的,好不好的你也不知道啊!

    我能捡那不能用的东西吗?!你也不想想!我这还觉得捡的亏了呢?

    怎么滴?

    那还有一张床呢!我跟你说,也就是看咱家院子小点。但凡再大点儿,那个床我也能给你拉家来!

    您快歇会儿吧!咱家又不是回收站,别啥都往回拿!

    怎么滴!我这囤点东西还不行了?

    你这天天跟老李头能学点好吗?别的没学会,这捡东西倒是学的门儿清!

    咋的?看不起捡破烂的啊?

    不不不,没有!这不是怕累着您嘛!

    算你小子识相!

    张励赶紧拿上车钥匙出门了!

    惹不起,至少还躲得起!

    张励给张少坤花了将近1000块钱买了件羽绒服,想着让他没事出去玩的时候暖和些。为了不被骂“乱花钱”,索性也就没告诉他衣服的价格。张少坤问起来,就以一句“没多少钱”搪塞过去。

    过了几天,等张励再回来时,却看到张少坤还穿着他自己那件老式的军大衣。

    我给你买的那件羽绒服呢?

    被我扔在东厢房了

    怎么不穿呢

    那衣服不行!

    衣服怎么还不行呢?不保暖?

    不是!我穿着它去地里收白菜,沾上了点东西,洗不掉

    你......穿那件衣服......去收白菜???

    对啊!收完白菜回来,我看脏了,就泡在盆里寻思洗洗,结果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索性就被我放在东厢房了。我跟你说啊,你那件衣服还不如我这件军大衣呢!你看我这多暖和,你那件衣服轻飘飘的,一看就不行,穿上就不得劲!我穿这大衣,往哪一坐,这范儿立马出来......

    张励一抚脑门:“您快闭嘴吧!”

    张励回家,发现之前给张少坤买的厚棉被少了一床,于是等老头儿回家,逮住他就开始“审问”:“我前两天给你买的那床军绿色的被子呢?”

    张少坤开始“装傻充愣”,说:“被子?什么被子?”

    “就我前两天回来给你带回来的那床,我还专门叮嘱你放好了的那床!”

    “不知道,忘了,兴许搁哪了!”

    张励一瞅张少坤飘忽不定的眼神,就觉得不对劲!于是跑到南房小屋里,得!就知道会这样!此刻的厚棉被正安安静静的盖在红薯上面。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张少坤也不能外出去玩,每天闷在家里,实在是不得劲儿。

    张少坤总是想蠢蠢欲动,外出找自己的牌友去玩。这天,张少坤又在院子里溜达,张励眼瞅着张少坤的脚就快迈出自家的大门了。

    张励立马跑到院子里,将手机里里面的村庄大喇叭喊的内容不经意间点开,放给张少坤听。

    然后就见张少坤一脸郁闷的回炕上躺着。

    但是总是憋在家里也容易憋出病来啊,张励也不忍心张少坤每天这样待在家里。

    于是,张励开始给张少坤想了一个办法,在线玩麻将。

    怎么个在线麻将呢?

    张励在小程序里找到了一个“微乐麻将”的游戏小程序,由张少坤在线免费建房,然后将自己的牌友再拉进去,这样一来的话,几个人就又能一起在线玩麻将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手机功能是真的强大。

    这下,张少坤也不用外出了,既能避免接触其他人,也能过过麻将的瘾,真的是厉害厉害!

    张励在线玩麻将,喊着赵亮,但是赵亮因为忙,总是不在线。

    一家三口在线battle,张励被按在地上摩擦。

    这个观点,我十分不同意。

    自从《欢乐颂》播出以来,发生在“樊胜美”身上的一系列事情,让现实中的很多人产生了共鸣。樊胜美的原生奇葩家庭,成为了很多人针对“重男轻女”表达不满的对象。一时之间,愤怒淹没了网络。而这种情绪,甚至蔓延到了现实之中。在现实生活周围,每当一个家庭里面出现姐姐为弟弟付出而放弃自己某一部分权益这种现象的时候,总能听到“现实版樊胜美”的声音萦绕在周围。姐姐是否因为弟弟而放弃自己应有的权益,仿佛成为了一个衡量现代家庭是否重男轻女的标尺,就好像“姐姐为弟弟付出就不对”“姐姐就要为自己考虑,不能考虑弟弟”才是社会的正道。细想一下,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

    前些日子,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讲述的是一个女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又有一个未成年的弟弟,权衡之下想要放弃学业来撑起这个家庭。这本来是一个希望大家都能帮一把的事情,但在这个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却出现了很多偏离视频本意的声音:“不要做第二个樊胜美”“不要只考虑弟弟,也要考虑你自己啊”“弟弟虽然小,但是你以后的路还很长啊”等等等等,看后简直让人无奈。诚然,这些人说的有一定道理,在面对艰难境地时,也要多为自己考虑。但是为弟弟考虑,或者说为弟弟付出,就一定是“樊胜美”吗?

    在现代社会中,通常人们在家庭遇到变故或者困难时,年长的姐姐或者哥哥,往往都会首先考虑到弟弟或者妹妹。这仿佛是一个家庭亦或者是整个人类的共性了。除非是那种与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特别不合,双方仇恨的要死的关系。否则,在遇到困难时,年纪稍长一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照顾小的。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吧?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面,晚辈尊重长辈是应该的,而长辈疼爱晚辈也是应该的,“隔辈亲”更是被视为时代的趋势。为弟弟考虑或者是付出,究竟是不是“樊胜美”?依我看来,主要是看两个因素。

    你是否是自愿的。

    在《欢乐颂》中,樊胜美为哥哥还钱,是被母亲逼迫,迫于来自家庭的压力而不得已为之,从而陷入让自己憋屈,家人又不理解的境地。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哥哥或者姐姐为弟弟或者妹妹付出,并不一定是被迫的。相反,可能是疼爱的表现。因为疼爱,就想要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因为疼爱,所以对于他的要求有求必应。因为疼爱,才能在为他付出之后,不仅不会心情低落,反而会开心的大笑。你看到他纯净的笑容,你的嘴角也会不自觉的上扬。除了陪伴,我们所能想到的对他好的方式,可能就是为他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赋予他更多自由的权利。

    有人说,你一直在为他付出,什么都满足他,将全部身心都依赖在他身上,那么你会慢慢失掉自我的。每当听到这个,我特别想反问他一句:这是我的亲人啊,是我下半生除了父母以外,要一直相伴的人啊!为了他,拱手让出全世界,又有何不可呢?因为他是你看着出生的,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你的参与。你懂他,你理解他,你知道他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你对他的付出,不会形成他的负担,而同时你也在追求着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你让他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对于他的爱意,让他时刻怀着感恩之心,难道这不是在呵护他的成长吗?或者你认为让他生活在冷冰冰的家庭中,才能有利于他的成长?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疼爱往往会偏离成溺爱。但是,你要知道,凡事是讲究有度的。疼爱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要求不过分,而你又刚好能满足,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不能达到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呢?疼爱是感性的,但是又有理性成分的存在。情感也是有度的,既能让他感受到温暖,同时也避免让他把这些付出当成是理所应当。在我看来,把握好这个度,适当的付出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你的付出是否看到了回报。

    在《欢乐颂》中,樊胜美面对家庭的无限度索取,要么是哭诉自己没钱,要么是立马打钱。而父母对于向她要钱这种行为并没有丝毫的羞愧感,反而视作是理所应当。他们将她看成了“赚钱机器”,认为她赚得的钱就应该为这个家庭付出,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樊胜美在家庭里看不到其他人对于她的感恩,她的付出仿佛石沉大海,激不起一点浪花。这样的事情放到谁身上,大概都会崩溃的吧!

    而在现实生活中,年长的哥哥或者姐姐在给弟弟或者妹妹付出的时候,往往都会收获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即使有些“谢谢”因为害羞说不出口,但是你能从他的神情中体会到他对于你的好感。这份好感就是你付出的回报。回报有时并不是金钱的对等。你给他花了多少钱,他就要还你多少钱。而是,你在给他花了钱之后,能在他那里收获一份真情实意的感恩,这就足够了。这说明你的付出得到了他的回应。你付出了金钱,得到了亲情的感恩。日积月累,每当他回忆起你的时候,总是能想到与你在一起快乐的时光,回味在一起的甜蜜时刻,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幸福的事情吗?

    为弟弟考虑亦或者是付出,并不一定就是樊胜美。世界上美好的事情那么多,也别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的那么复杂。只有身在亲情当中的人,才能体会到血浓于水究竟是一件多么奇妙而又美妙的事情。

    总有人说,读书人都自命清高。

    对于清高的释义,古往今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清高可能如孟子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清高可能如陶渊明般,蔑视功名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清高也可能如苏轼般,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也可能如白方礼般,甘于清贫而乐于奉献。

    对于清高,见仁见智。其实,在我看来,对于受过传统教育的读书者们,他们的骨子里都有一种“清高”在。这种“清高”不是轻蔑、瞧不起他人,也不是对于任何事情的不屑一顾,而是自身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种“气节”。这种“气节”,是对于传统道德的遵守与继承,是对于社会法律规则的认可与维护,更是对于世间不公平事物的不屑与反抗。

    气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与现代教育密不可分。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另一方面也许是受学校教育的熏陶。因为有这种气节,在过马路时,即使所有人都在绿灯快亮之前通过,他也要维护红灯的尊严,继续最后几秒钟的“坚守”。因为有这种气节,在外出旅游时,即便很多人都将垃圾随意丢弃,他也要默默拾起,还胜地一片“净土”。因为有这种气节,哪怕大多数人都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妄想一夜暴富时,他也会脚踏实地,奋发努力,不轻视自己。因为有这种气节,因为明辨是非,他更是不愿顺从世俗之流,从而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底线,坚持着自我的原则。

    但在现实社会中,拥有这种“气节”的人往往被另眼看待。比如,当他看不惯别人随地吐痰时,别人会说他“小题大做”。他对于乱丢垃圾的人的指责,别人会说他“多管闲事”。他对于现实不公平事情的反抗,别人会说他“没有必要”。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仿佛成为了人群中的一种异类,与世间格格不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也在不断的抨击着他的认知,得过且过的生活或许会很安逸,顺从世俗的观念或许会让他们更能融入其中,但对于拥有这种“气节”的他们来说,这应该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因为有心底的“坚守”,因为有自己的“底线”,因为有自己的“原则”,顺从自我的内心,才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

    当下,拥有这种“气节”是很难能可贵的,一旦形成,他们就会一直坚守并且延续下去。即使,学未有所成,拥有这种“气节”,也是一种好事,一种幸运。

    懂事,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应该算得上是高规格的褒奖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第四份工作,虽然它仅仅维持了2个月。

    2015年毕业至今,算上这一份,已经是四份工作了。去其他公司面试的时候,hr在看过我的简历后,总会象征性的来一句:你从这些公司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搞得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以至于有好几份自己心仪的工作也在这种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流失”掉了。

    回到家乡小城后,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垂直网站的编辑。因为大学期间兼职时做过校对编辑工作,觉得它很符合自己内向的性格,于是对于编辑工作还是有所向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家小公司,安分的做起了小编辑的工作。编辑的日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内写一些稿子,更新一下网站,偶尔外出参加活动,回来仍然还是要写稿子。当时的公司,用现在的话来讲,真的是一个创业的小公司。除了大老板和二老板,下面只有我这一个员工。公司的所有日常业务基本上都交由我负责,大到与网站总部对接,完成总部的任务,小到公司的琐事,里里外外都要忙碌打点。就这样维持了4个月,公司搬家了。从一个小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小地方,我上班的路程也变得越来越长,从家里到公司要花费我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因为刚刚从公司毕业,浑身充满干劲,所以并没有什么怨言,仍然每天骑着自己的电动车上下班。

    但是枯燥、繁琐的工作,开始让我产生厌烦的情绪。而真正引发我辞职的原因,大概就是工资的问题。付出的多,回报的少,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这样的负面情绪一旦在心里开始堆积,就会在某一个时间节点爆发。而在2016年的5月份,这种情绪终于释放了。我向老板提出了辞职,说自己想要修整一段时间。老板犹豫了一瞬之后,答应了。2015年5月底,我正式从公司辞职了。

    辞职之后,我开始在网上补充自己的简历,每天刷新着自己的简历。终于在6月份的时候,我又来到了另一家公司。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90后的小伙伴,朝气蓬勃的工作氛围,让我很快就融入其中。开明而又乐于助人的主管,让我很庆幸能来到这里与他共事。在这里的工资是前一家公司的一倍,这也就让我更加能安心在这里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真正越来越了解公司之后,越来越能看清更多事情之后,那种厌烦的情绪又开始了。而当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伙伴们相继离开之后,我终于也决定不在这里停留了。于是在2017年的9月,我提出了辞职。转而进入了第三家公司。

    这家公司与我前两家工作的公司大相径庭,这是一家实体型的公司,拥有着自己的品牌与产品。同样让我在这里安心工作的一大原因,还是高工资。

    2015年6月,我从自己的大学母校正式毕业了。在毕业之前,家里就曾给我频繁的打电话,希望我毕业之后能够回家工作。当时的自己一部分因为自卑,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去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回家,守在父母身边,于是在正式毕业离校后,选择了回到自己那个3线的小城市,去寻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安稳的工作。

    但事与愿违,由于自己专业的特殊性,在这个小城市里,想要寻找一份和自己专业契合的工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工作都只能是和自己的专业擦边,却不是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从而,在枯燥的日子里,每份工作维持的时间并没有很长久,最长久的一份工作维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后来因为公司的发展规划,总部搬去了北京,我没去,无奈只能另寻出路。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还要每天重复大量枯燥乏味的事情,让我一度产生大量的厌烦情绪。焦虑、烦躁包裹着我,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

    姑姑家有一个表妹,去年毕业之后去了北京工作,寄宿在亲戚家。姑姑自己在家之后,经常过来我家吃饭,常常在饭桌上“不经意”的透露表妹在北京的生活。“哎呀,公司管饭,天天吃肉,这不,昨天还吃了排骨,今天说要吃鱼呢”“经常自己出外勤,我家这个就是胆大,自己在北京哪里都敢去”“说公司挺大的呢,好几百口人呢”.....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低头默默吃饭,偶尔抬头笑一下,但是我知道,我的笑可能比哭还难看。饭桌上的其他人有时会附和着姑姑的说法,然后“恭维”一番,继续吃饭。只有我知道,这一顿饭是多么的难熬。

    饭后,姑姑回家了,等我来到父母房间的时候,母亲开始向我“抱怨”:怎么人家就能赚那么多的钱呢?你什么时候能赚到和人家一样多的钱呢?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点笑容都挤不出来,仿佛已经丧失了微笑的功能。我只能默默转身,然后回到自己房间,静坐冥思,或者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会悄悄的落泪,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在姑姑常说的话语里,有一句话尤其令我“无奈”:文凭哪有特别重要啊!你看我家那个专科,现在不也是工作挺好的嘛!专科、本科,没区别啦!

    没错,本科是我,专科就是那个表妹。学历的差别,就这样在这一句话中,被“狠狠”的抹杀了。而我,又无法反驳。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要不我也去北上广吧,这样能找到自己心仪工作的机会还能多些。但是随后这种想法又被自己否定了。既然当初选择回来,就要安下心接受这一切。于是我开始考证,在17年的时候,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并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拿到了证书。既然专业对口行不太通,那么多个证书总会多条路。

    今年的6月份,我再次从公司辞职,姑姑看到我在家开始“伺机”劝说我“哎呀,你怎么不去考会计呢,你看我家这个,做会计就是吃香”,我笑了笑,摇了摇头,不再接话。

    父母至今不知道我的工资究竟是多少,每次他们询问的时候,我都会含糊的一带而过。因为无论我的工资是多少,都肯定比不上北京的高工资。既然结果已经注定,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既然心中已经对我产生了不如他人的印象,那么,无论我有多么努力,在别人看来,都不过如“小丑”一般。即使我的工资高过了北京的表妹,我也不想告诉父母,让父母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因为在我看来,生活是自己的,酸甜苦辣都是自己的,为何非要与别人分享呢?

    之前总听他人说,气的吃不下去饭。现在的我能吃下去,但是总感觉饭在咽下去之后,到不了胃,一直在嗓子周围堆积着。吃着吃着,就莫名开始出现“咽不下去”的情况。每当这时,我都会强迫自己一定得咽下去,无论如何,身体还是自己的,不是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鸡汤还是要喝的,努力还是要有的,希望也还是存在的。生活是自己的,选择如何过也是自己的事情,过的好与不好,与他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踏实的走好自己的路,坚定自己前行的方向,不被人言所累,不被琐事羁绊,相信总有平坦的路途在等着自己!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如果能得到别人夸奖的一句“真懂事”,那会是多么光彩的一件事情。有了这句夸奖,我们总是会欣喜半天,嘴角止不住的上扬,心里仿佛吃了蜜一般。毕竟,年幼时的孩童,谁不喜欢听赞赏的话呢!

    那时的一句夸奖,一句鼓励,总能在小小的心里埋下努力的种子,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而在这些夸奖中,“懂事”仿佛是最高规格的一种。懂事,就意味着我们很乖,听家长的话,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与“闯祸”泾渭分明。就这样,“懂事”逐渐成了大部分人夸奖的“口头禅”。

    但世间之事,哪有永恒一说。“懂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记忆中的“懂事”也慢慢的变了味道,越来越成为一种“讽刺”的存在。如今对于成年后的我们来说,懂事似乎不再单单是“夸奖”的含义。而今的“懂事”更像是一个“紧箍咒”,被戴在了我们的头上。而因为懂事,我们也不断的在拥有的同时,失去着我们重要的东西。

    因为懂事,当别人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时,我们就必须要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最喜欢的零食拿出来分享,而并不会被询问自己的意见。因为懂事,我们就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不得顶撞父母,哪怕心里十分抵触。因为懂事,即使我们的伤疤被层层撕开,“鲜血淋漓”的展示在外人面前,也不能抱怨一句。因为懂事,尽管心里有了委屈,也不能对别人爆发,只能自己默默在心底消化。因为懂事,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仿佛被上了一层“枷锁”,被禁锢着,被限制着。心里的想法不敢表达,逾规越矩的行为不敢做,整个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呆板”。而这时,他人的一句“这孩子是上学上儍了吧”,瞬间就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冷到心底。

    如果说儿时的我们还对“懂事”追趋逐耆,那么长大后的我们对“懂事”就只有嗤之以鼻了。

    在某些时刻,“懂事”的我们,也想要大声的去表达自己,诉说自己的追求。但当想到表达的后果后,这种想法就会被慢慢的抹去。因为我们知道,一贯以“懂事”示人的我们,一旦爆发,就会产生不可收拾的后果。而某些感情,一旦出现裂缝,就会永久存在,难以弥补。

    现在,每当我看到被他人夸奖为“懂事”的孩子时,看到他们眼里所流露出来的“委屈”,心里就不禁为他们“难过”。因为亲身体会过,所以更加感同身受。

    所以如今的人们,不要总是将“懂事”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也不要总是将“懂事”挂在嘴边。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不要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看待他人,要知道,你所看所听,并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想法。而“懂事”,也并不一定是对方想要得到的。

    至少,这种“懂事”,我不想要!

    相亲,仿佛是很多结束学业之后的女生逃不开的宿命一般。我也同样。

    学生时代,早恋是家里人耳提面命常在耳边唠叨的话题。每每谈到早恋时,母亲都会看我一眼,然后欣慰的说一句:“我家这个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而我听到母亲这句话后,通常都会微微一笑,不再言语。真的不用担心吗?试问,又有哪个女生不会在青春期萌动的呢?只不过是自我掩饰的很好罢了,对欣赏的男孩子的情感压抑的更深罢了。学生时代的感情,就在这种压制与极力压制中,慢慢的走向萎靡。

    等到结束学业,母亲又开始为我的终身大事操心。从毕业的那一刻开始,相亲就提上了日程。第一个相亲的男孩子,是舅妈和她的同学牵线认识的。相亲的那天中午,舅妈领着他和另一个叔叔站在我公司楼下,然后舅妈就把他交给了我,带着叔叔走了。腼腆如我,还是要尽力保持礼貌与开心的心情,带着他去吃饭。因为我从小就不是自来熟的那种性格,也不喜欢与陌生人大聊特聊,每逢过年也都要躲到其他房间,以免与陌生人碰面还要寒暄、客气。因此未免饭桌上太冷场,我还是只能各种找话题,让人家不必以为我性格不好,给人家甩脸子。就这样,在不断的找话题中,结束了中午的这一顿饭。饭后结束,又带着他绕着公司散步,之后我回了公司,他走了。后来舅妈询问我的意见,我找了一个理由便将这事儿翻篇了。

    陆陆续续的,接下来又开始了各种相亲。一个、两个、三个......相亲到现在,心里开始莫名的烦躁。直到今年,即将奔三的我,让母亲越来越着急,就连父亲都开始偶尔的“敲打”我一下。

    人们都说,婚姻是神圣的。一纸婚书,便将两人下半生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一张结婚证,便立下了两人携手白头的誓言。我也曾想过,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喜欢的,愿意为其洗手做羹汤的人,但是真的不好找。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意义何在呢?或许他爱你,但是你不爱他啊!在他的意识中,始终会有他爱你胜过你爱他的感觉。一旦爆发争吵,这个理由就会被拿出来,成为离婚的导火索。我的身边也不乏有一些女生,通过相亲与男方结婚,然后生子,生二胎。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在心里特别疑惑:你不爱他,为什么会给他生孩子呢?生出来的孩子会感受到家庭和美的氛围吗?在我偏执的观念中,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结婚的时刻,扯证会变成一件随便的事情,反正只是一张纸。但是让我为其生子并养育,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