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神录 » 第20章 二人同游

第20章 二人同游

    李祜大半个晚上,都在享受皇亲贵族的待遇。

    当然,这种大保健行为,以前他作为程序员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享受过。

    只不过那会儿是自己掏的钱,掏得有点心疼。

    现在是他耶耶一次性把人家给买断了,想做多久的大保健,就做多久的大保健。

    李祜一边享受着按摩,一边心道:“这可真是太爽了。难怪人家都说要穿越,就穿成权贵阶层的。这享受,恐怕是有生以来绝无仅有的了。”

    两个仆童可就吃了苦头。

    一人一边按一条腿,按到自家大郎舒爽了,再继续按手臂。换了手臂,就轮到脊背了,一个按上边,一个按下边。

    边按还得边问:“大郎,这个手感还可行?这个力道可还舒爽?”

    李祜舒服地眯着眼睛,“行行行,舒爽,舒爽极了。”

    按摩完毕,李祜感觉整个人都焕发着新生。

    他甚至膨胀地认为,自己可以再来五分之三炷香,继续扎着那不太标准的马步,做个不太标准的深蹲。

    不过在李祜有了心理准备的第二天,方修华并没有让他如前一日那样去扎马步。

    这就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李祜的心又重新提到了嗓子眼,忐忑难安。

    方修华道:“今天我们出门去转转,往后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李祜心头一紧。

    可不是吗?嘴上说习武,那是又好听又轻松。

    真要上手,那天的马步已经给了他一个深刻的教训。

    想要练好武艺,把身体素质给提上来。没有朝夕训练,是做不到的。

    想到这里,李祜又是一叹气。

    旋即又提高了兴致。

    就当是断头刀前吃一顿好的呗!

    不然还能咋滴?

    李祜怀揣着忐忑、紧张又兴奋、雀跃的复杂心情,同方修华一起出了门。

    杭州城是个很奇特的地方。

    一地双城。

    除了杭州府邸在此处的凤凰山麓下外,还有一处钱塘县城位于城北。

    此时杭州居民主要集中在州治柳浦一带。

    那里地方狭窄,容不下许多人。

    而随着户丁人口的迅猛发展,多位担任杭州太守的官员,根据钱塘江潮水的侵蚀,观测了江滩由西向东的情况,多次发动杭州城的百姓开挖河道,扩大城区面积。

    这样一来,既能够容纳足够的人口,也有了不少能够勉强用于种植的土地。

    景龙四年时,杭州沙岸北涨,地渐平坦。

    居民们开始尝试着种植桑麻。

    其时任司马的官员开沙河,则水路成焉。

    这样一来,才有了杭州城如今的发展,成为上州。

    方修华带着李祜,沿着钱塘江边一路慢悠悠地散步。

    他们此行没有目的地,不过是兴之所至而行。

    偶尔会让路过的货郎停下,看看挑着的竹筐里,可有新鲜的吃食。偶尔也会和大姑娘小妹子,聊聊最近发生的趣事。

    唐时的男女大防没有后世那么严重。

    光从女子们身穿袒胸衣裳,露出小半个胸脯,就能看出唐朝女子对自己的自信,以及当时的审美风向。

    只是苦了李祜,受穿越前影响的他,连眼睛都不敢朝人家露出来的白花花胳膊上瞧。

    方修华倒是看得大大方方,理所当然,还和人家攀谈了许久。

    未出嫁的女子,还有那些寡妇们,恋恋不舍地望着这一对似师徒又非师徒的人离去。

    心中暗恨不已。

    还是放跑了一个……不,两个!

    沿着钱塘江一路朝北,就进入了钱塘县城。

    李方二人是从杭州城来的,路引带在身上是必备之事。

    尤其是方修华,他的江湖经验可多多了。

    整个江南东道四处跑。

    上哪儿没个路引,城门都进不去,也没有哪个乡里村坊会有人收留他。

    是以出门前,他特地提醒了李祜带上路引。

    将路引交给守城门的兵卒查验时,李祜才感觉出方修华的细心与高明来。

    果真是行走多年的老江湖啊!

    “路引没有问题,你们进城吧。”

    李祜和方修华从兵卒手里取回路引,贴身收好。大咧咧地在钱塘县城里逛了起来。

    这还是李祜头一次进钱塘县城。

    觉得不如杭州城那块儿热闹,不过商业气氛不是那么浓厚。来往村民之间,货物交易还是比较频繁的。

    大概是由于朝廷收田租的时日快到了。是以不少家中并无足够稻麦的人,背着一匹匹布料,同沿街的小贩们讨价还价。

    李祜的大惊小怪,在方修华眼里,是见怪不怪的。

    他对这些已经很习惯了。

    这么多年,每到这个时分,总是会有这样以物换物的事。

    有些人家想交足田租,省下料子好做冬衣。有些人则家中人口多,交了田租后,就少了吃的。于是便拿家中存着的布匹出来换稻麦。

    反正都是各取所需。

    出了钱塘县城中心,再继续往北,就是大片农田。

    夏季时分还绿油油的稻田,如今已经是黄橙橙一片。稻穗的沉重,将整个杆子都被压弯了。

    不过东一茬,西一茬的,很不好看就是了。

    农者正在稻田里割稻。

    他们弯着腰,只比稻田高了那么一些儿。

    有时候人矮一点的,都见不到人影。

    只看到一片稻子被刷得一下,割掉了。

    农忙时节,从来都是全家齐上阵。

    就连刚会走路的孩童们,都知道挎着个小篮子,将地上落下的稻穗给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里。

    虽然装的并不满。但孩子们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阿娘说了,只要捡够了这一篮子,自己冬日里头,就不会挨饿啦!

    挨饿的滋味,那是很不好受的。

    无论自己怎么撒泼打滚,啼哭不休。阿娘同阿爹,还有阿翁阿母,都不会给自己吃的。

    所以孩童们讨厌冬季,喜欢蔬菜瓜果丰收时节的夏秋。

    方修华驻足看了会儿,点点头,说道:“今年钱塘县城的收成看起来还不错。没有水涝旱灾,黔首们也能在冬天混个半饱。”

    李祜听了,心里却“咯噔”一下。

    就这样,还只能吃个半饱吗?

    那要是天灾人祸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过下去的?

    李祜想起穿越前,那位填饱了无数人肚子的伟人。想起每到他的忌日,都会有人带着当年新出的稻穗,前去祭拜。

    眼睛忍不住有些湿润。

    还没等李祜感慨完,就听见不远处传来的吵闹声。

    声音之大,甚至穿透了一大片的稻田。

    就连在地里头埋头割稻的人,都抬起头,朝声音发出来的方向看过去。

    不过很快,他们就闷不做声,低着头,继续干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