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盛唐神录 » 第12章 长安趣闻

第12章 长安趣闻

    酒席之间,宾客与宾客相谈甚欢,谈笑风生。

    李白自去年离开长安,游历各地。

    此番前来杭州,是第二回了。

    方修华虽然一直都在江南东道一带打转,但深入民生,了解黔首艰辛。虽身为豪族出身,但对黔首抱有极大的同情。

    这样富有仁爱之义的人,恰好对了李白的胃口。

    李白二十四岁时离开故乡远游。到开元十八年游历至京师长安,结识皇亲国戚,想图谋一官半职。可惜蹉跎数年,皆未能成功。

    为官是为了什么?

    对于李白而言,自然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

    他读经看书,四处游历,为的是更了解这个朝代的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

    他亲眼目睹过胥吏豪强的蛮横,结交过有同样志趣的好友。

    都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李白都做到了,可是,他就是谋取不了哪怕一个小小的官职。

    满腹的疲惫,除了李白本人外,恐怕无人得知。

    如今得遇方修华这么个对民生了解的人,李白便有了兴致。

    他二人谈论起百姓租调之艰辛,叹山川之壮丽,惜故人之华彩。

    越谈越有兴致。

    虽然李白嫌弃杭州城酿制出来的酒不如长安,但还是喝了一坛又一坛,与方修华聊起来就没个完。

    李良心里郁闷。

    他倒不是心疼那些酒。而是郁卒自己这个主人倒成了个陪酒客。

    碍于身份,又不好打断两人的谈论兴致。只得一杯杯地喝着闷酒。

    等酒劲上了头,李良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唉声叹气地发作了。

    虽然是小孩儿,但还是同桌坐着的李祜扫了便宜爹一眼,清了清嗓子,想要打断他不合时宜的话题。

    “从叔公,您能喝多少酒?”

    被儿子这么一打断,原本想要长吁短叹一番自己境遇的李良,不得不停了下来。一堆话憋在嗓子眼,难受得紧。

    李白闻言,转过头来,笑着说道:“怎么?你小小年纪,也喜欢饮酒?”

    李祜把自己的胸脯拍得邦邦响,“从叔公酒仙之名,天下皆知。我欲以从叔公为楷模,效仿之。”

    李白不知道这孩子的别扭口音,究竟是打哪儿学来的。既不像长安官话,也不带杭州方言。

    总而言之,就是听起来怪怪的。

    不过童言童语,倒是惹得他开心。

    “以我为楷模?这可不妥。”

    李白浅笑着,带着几分自嘲地抚摸着李祜的头顶。

    这不禁让李祜想起了那句诗,“仙人抚我顶,碎我天灵盖”。

    顿时打了个冷战。

    李白挑眉,“可是昼夜温差太大,冻着了?”

    他也是有孩子的人,自然知道孩子还未长成前,容易生病早夭,是以有些担心。

    李祜摇摇头,把自己脑海中荒谬的想法顺带给摇出脑子。

    “从叔公的诗名、才气,天下何人不知呢?您的身姿容貌,书、剑都是上上者才能学成的。我若能得从叔公一半的能耐,怕也是能青史留名了吧。”

    李白哈哈大笑起来,“学我不好,学我不好。”

    他两手一摊,“你瞧瞧我,如今身无长物,连一官半职都不曾有过。都不如你耶耶呢。”

    李良闻言,忍不住坐直了身体,挺了挺胸膛。

    被这位从叔夸奖,对李良来说,意义重大!

    李祜却不这么认为。

    他是后来者,并非这个时代的人,拥有着这个时代所不同的思想。

    “从叔公之言,虽有理,我却并不认同。”

    李祜扬起还未完全长开的稚嫩脸庞,认真地看着李白。

    “天下之人,皆有其能。黔首种地缴纳税赋,负责徭役。为官者,对君尽忠,待民如子。富者经商,通达天下。穷者谋生,养活数口人。能活在这世上的,就没有谁是没有用的。”

    李祜最后说道:“从叔公,我并不认为,做人,就一定要当官。只要能想明白,自己来这世上是为了什么,并为此去努力,就足矣。”

    李白怔愣地望着眼前小小的孩童。

    他不曾想到,竟然有人会这么想。

    更不曾想到,这样的一番话,是出自一个孩童之口。

    不仅李白被惊讶到,就连方修华对李祜,也是另眼相看。

    原本方修华只当李祜是个有些教养,并非纨绔子弟的皇亲后世。如今看来,倒是个小小年纪,便心有沟壑的。

    方修华的脸被酒熏红,醉意从微微眯起的眼睛里溢了出来。

    这个孩子,将来不会是池中之物。

    怕只怕,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方修华又饮了一杯酒。

    不过这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再过几天,他就要离开这里了。

    此后,会不会与李祜相见,都不清楚。

    若真有朝一日,李祜成了天下闻名之人,自己也不会不知道。

    不过到了那时候,大概会心生感慨吧。自己竟然救过他。

    李祜的话虽然对李白和方修华来说,很是惊错。但对李良而言,却感觉乏然无味。

    不过一个小孩子,平日里叫他多读点圣贤书都听不进去。能说得出个什么大道理来。

    李良长叹了一声,硬生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给接上。

    “我家大郎说的不错。这官儿啊,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李白转向李良的方向,“从侄可是任杭州太守,有了为难之处?”

    话题被引到了李良想要的正途上来了,他立马就来了精神。

    李良作出一副悲伤的模样,“还不是先前的那桩案子。我麾下的郑司法犯了案,依律,我是要连坐的。恐怕这太守之位,是坐不长了。”

    他有心向李白打听如今长安的情形,好回京师后,再筹谋一番,弄个实权官当当。

    李白听后,沉吟了会儿。

    “我在京师,大都与友人结伴出行。若说对朝政有多少了解,那是没有的。唯有二人,倒是有几分熟悉。”

    李良忙问是谁。

    “贺监,还有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

    贺监,是指去年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的贺知章。

    今年高龄七十九岁。

    贺知章少年时期迁居越州山阴,于则天皇后时期的证圣元年,一举中了状元。乃是后世记载中,浙江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这一位,如今也算是圣眷正隆。

    而另一位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就更了不得了。

    她是当今圣人同母所出的亲妹妹,玉真公主。

    李良顿时激动起来,“玉真姑母可还好?”

    李白浅浅一笑,“上师自然是好的,还向圣人举荐过我。”

    顿了顿,又道:“不过我出长安前,倒是有个异族人很得圣人宠爱。”

    李良撇嘴,“异族人?算的了什么?不过是我大唐的附庸罢了。”

    不过还是有些想回京后,同其交好。

    不想放过任何机会的李良问道:“那异族人是何人?”

    李白不是特别清楚,只知道对方是粟特族人,母亲是突厥族的一个巫师。

    “我没见过他,不过听上师提过,似乎叫做安禄山。”

    坐在一旁的李祜,瞳孔放大,呼吸一滞。

    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