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时烟雨 » 第13章 大获成功

第13章 大获成功

    中午了,暑气更强,生意更加红火。

    包上一包茶叶,进了书店。

    书店东家赵四海迎接了出来,爽朗的笑道:“先生好东西,好生意,可喜可贺。”

    宋无双双手奉上新茶:“打扰员外,一点谢意。”

    赵四海当时不悦:“见外。”

    宋无双改口:“家传秘制茶叶,请员外尝新。”

    赵四海豪爽大笑:“闻到先生茶香,真是口津大生,还想下午散了摊子,买上两斤送亲朋,这倒是让先生破费。”

    收了茶:“让孩子们看着摊子,我们一见投缘,我做东,可否能小酌一杯?”

    宋无双点头:“正想高攀。”

    和豪爽的人,不要客气,关键还要和这么豪爽的人攀上交情,然后实现自己下一个目的呢。

    为了照顾生意,也没远走,就在街的对面酒楼。捡了二楼靠窗的,两人对坐,正好看到下面的摊子。

    摊子边上依旧围满了人,一来午间骄阳似火,二来是饭点,脚夫小商,就拿出自备干粮,再花一文,来上一碗热茶,吃着舒坦。

    点菜,宋无双不是本地人,是个外行,就由赵四海全权做主。

    东湖银鱼是必须的特色美食,怎么能少?再来一个商人最爱的醋溜白菜,再加一壶花雕。

    虽然简单却平实随意。

    这里还没开吃,楼梯上脚步急促,一个声音传来:“赵员外可在这里?”

    赵四海闻听,立刻站了起来,赶紧冲着楼梯回答:“王老板,兄弟在这里,快请上来。”

    随着话音,一个精干矍铄的老者上了楼,拱手和赵四海见礼之后,直接冲着宋无双拱手:“这位就是茶摊的主人宋先生吧,在下是茶楼有缘聚东家王义王文礼。”

    宋无双拱手:“久仰久仰。”

    赵四海让了座,叫店伙添置酒菜。

    寒暄之后攀谈,却不是来为抢了茶楼生意砸场子的,是来洽谈生意的。

    “昨日听闻这里开了茶摊,说是祖传的茶道手艺,还没觉得什么。但打发伙计前来一探究竟,却是难得的,真正没有过的好茶。所以冒昧,亲自前来与先生一会。冒昧的想要询问,先生是准备在这里长开,还是别有打算。”

    这位倒是直来直去的人。

    宋无双一笑坦言:“学生本是山里宋家坳的私塾先生。只是山里苦寒贫困,学生们缺少笔墨,所以才拿出祖传手艺,制作了这些茶叶,想着在这里卖一些,为孩子们换些笔墨书本。”

    赵四海和王义赞一声宋无双高义,就明白了,宋无双只是卖茶不是开店。

    王义看了眼赵四海,然后对宋无双道:“先生之茶独到无比,又有消暑生津之妙。既然先生不想开店,那么把茶的贩卖交给——”看了眼赵四海。

    赵四海笑到:“我也有此意,但王兄捷足先登,那就可着您来。”

    王义一笑:“我是茶楼,自用加上贩卖一点,赵老弟书铺子里捎带些,给那些文人士子个方便也是应该,我们互相不冲突。”

    南宋,茶叶已经不再施行专卖了,但要收一笔“商通”税,也就是变相的专卖税。

    人缘生意,这就是了。在加上霍邱城大,独家和两家,也没有什么关系。

    再看宋无双。

    宋无双当然乐见其成:“将这茶叶交给二位经营我也放心。只是这茶今年已经接近尾声,只能在明年才能真正出产量。

    这个,两个人倒是不觉可惜,王义笑着道:“新鲜事物正有个过程,今年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等今年大家认识了,明年正好大卖。不知道先生现在手中有多少?”

    宋无双思量一下,“有明前五十斤,有雨前二百斤,然后就是这个三百钱的雨后了,这个也有三百斤。”

    两人好奇:“这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价钱啊。

    “明前,正是万物勃发,新芽吐绿时候,含着最盛的地气,有提神醒脑补阳气,延年益寿的作用,我给此茶取名雀舌。”

    两人眼睛大亮。

    “那为什么产量如此小?”

    “因为采摘不易。”开始弄玄学:“为保证春芽纯净,我都是用少女采摘,而且还不能用手,而是用舌尖牙齿。”

    价格高不高,物有没有所值,那得靠噱头忽悠。

    古人喜好玄学,把事情越说的高深莫测玄而又玄,才能获得更大的卖点。

    至于和普通茶叶到底哪个更好喝,真正买得起高端东西的,喝的就是意境内涵,喝的就是一个你喝不起。

    “作价几何?”

    “我批发给您二位,一千钱一斤。你们必须卖二千钱。”

    宁要跑了,不要少了。

    “不贵,物有所值。”

    这还不贵?

    剩下的就好谈了,二等的,叫云雾,五百钱一斤。

    三等的,就是现在这个消暑的大碗茶,叫做冰片,二百钱一斤。

    这一单买卖下来,宋无双满载而归,一下就获得了二十一万钱,按照南宋的物价比,那就是二千一百两银子。

    一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三人眼前四菜,两荤两素,两壶上好花雕,只用了一两银子。

    现在,宋无双在南宋,是个有钱人了。

    至于明年,山上野茶到处都是,就是树叶子,人工是本钱,其他的,都不是。

    虽然坚持宁缺毋滥,但宋无双坚信,明年弄上个万把两落袋没问题。

    转眼间,宋无双就步入了腰缠万贯的行列。顺带着,还让茶叶真正回归他的本质功用。

    这次出山,宋无双是早有准备的,四十五个孩子,将自己全部家底存货都挑来了。

    赵四海请来衙门里县丞做了中间。县丞是负责收税的,在大宋,偷税漏税是可耻的。同时一旦被告发,是要监禁流放的。

    当时霍邱是大县,地方重要,所以是上级下派的京官,叫知县,全称是权知县事,而偏远小县才是县令,和后来的明清正好相反。

    知县是七品,县令才是八品。

    而正因为是大县,才设立县丞,一来辅助知县,同时也是监督知县的。类似于知州知府中的通判。

    这时候南宋已经放开了茶叶的专卖,执行商通,但还是要缴纳一笔不菲的专卖税的。

    赵四海和王掌柜,分了茶,然后,王掌柜回去经营。

    而赵四海干脆,接手了宋无双的茶摊子,直接施舍。

    当然,施舍的是最低廉的冰片。

    而在书店内,也是免费供应。

    那些士子儒生来购书看字,再喝上一杯真正的香茗,最终还是要买上一点带走的。

    缴纳了高昂的专卖茶税,还有低廉的令人发指的交易税之后,带着赵王两人货款,宋无双展开了一场大扫荡一般的大采购。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四十个大一点的孩子,挑着一匹匹的棉布,还有棉花,书本纸张,凯旋而归。

    棉布是给帮助自己采茶炒茶的女孩子的工钱。这时代布帛也能代替钱花;棉花,是给自己尤其是小妹,做一床暖和的棉被过冬的。

    虽然宋家坳在淮南,但大别山的冬天,也是很寒冷难熬的。

    一路上,阿柔提着给她卖的绣花鞋,在山路上尽情的欢笑跳跃舞蹈。

    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第一次穿上这么漂亮的裙子,第一次有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鞋子。

    一路行来,心情轻松,不由自主的踏歌而行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此歌一出,宋大等学生高声相和,一路欢歌。

    行道途中的士子文人闻听,无不停车驻足击节附和。纷纷探寻歌者何人,而后点头:“未来,霍邱宋家坳,必出一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