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学霸大唐 » 15、点燃那把火

15、点燃那把火

    一回到岛上梅哲仁便带着潘仁和两个徒弟忙活了起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制作炼琉璃的坩埚。

    跟潘仁弄的样品不一样,这一次是要大规模生产,可不是一件一件地制作。

    坩埚内胆是一块天然石墨石,这是从窝瓜变成葫芦的宝石店老板的新贡献。

    他帮衬着张县令完成了重掌并改造合浦商盟的大计,梅哲仁也承诺给他琉璃器分销的配额,不仅如此,还把那个样品送到他的店中摆放。

    既然梁老板那么知情识趣,梅哲仁便顺势立一个典型,所谓千金买马骨是也,要让旁人明白,跟着张县令走,他不但不计前嫌,还能给机会给支持,发财兴业指日可待。

    天大的利益面前,仇人也能变亲家,于是梁老板上心上头了,整日琢磨如何讨好张县令,还真给他想到了。

    上次张县令到他店中搜罗了一番,结果买走了一箱的水蓝石,这让梁老板打开了视野和脑洞,张县令是不是特别喜欢一些别人不要的独特的东西。

    这个想法在梁老板脑子里好像刚挖开的大宝藏一样闪闪发光,照得梁老板心头透亮,于是他开始盘查老帐、翻箱倒柜,甚至于把库房翻了个底掉。

    不过这一次气运没有眷顾他,都是平常货色,没有什么扔大街上没人捡但又新奇的玩意。

    累了一天,又忙到上气不接下气的梁老板一屁股坐在店铺角落里的大石块上,心里埋怨着:这张县令到底喜欢什么呢?难不成是为了显示他才智超人,故意捡些破烂货。

    梁老板一面用袖子蹭着脑门上的虚汗,一面把张县令的十八代祖宗问候了个遍,正懊丧不已,猛然听到店里的伙计冲他大喊道:“东家,别坐那块石头,蹭脏了袍服很难洗,黑不溜湫的。”

    梁老板心情正糟着呢,闻言就想斥骂伙计,知道脏还不早提醒。可话没出口却卡在喉咙里,他想到这块做石墩都不行的大石块的来历。

    这是大食的海商压舱底用的,以为大唐的商家不识货好骗,便谎称黑宝石拉到了店里来。

    结果遇上了梁老板,他一验看,这不就是石墨嘛,老辈人还拿来制墨,后来被松烟取代了,因为它没有松烟那么细腻。

    梁老板当场拆穿大食海商的把戏,令其无地自容,忙辩解说在大食人们叫它黑曜石,是祭祀之用,既然梁老板识货,便送给梁老板,为了彼此的友谊云云。

    其实是大食商人嫌搬走费力,干脆当垃圾扔了,压舱石哪没有?

    于是这块大石墨就被仍在了店里,由于石块太大,梁老板也懒得让人搬走,就推到角落里吃灰。

    现在梁老板被伙计一提醒,寻思了起来,虽然石墨很常见,但这块石墨它大呀,万一张县令要喜欢呢,反正他就爱好些古古怪怪的东西。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至不济张县令也会赏识自个儿寻宝不辞劳苦,抱着这个念头,梁老板让人给张参军带了口信,石块太大,直接送过去不合适,看上了喜欢了,再叫几个人用推车弄过去。

    秋伯收到消息后当成个笑话告诉了梅哲仁,石墨嘛,随便找个大山大岭,哪里挖没有?梁老板这献殷勤也献得太出格了,邀功也不是这么邀的,把人当傻蛋嘛。

    可梅哲仁听到消息却如获至宝,他正愁如何加工玻璃呢,潘仁试制的办法更像是烧瓷器,无法提高产量,无法大面积推广。

    现在蹦出如此大块的天然石墨,不就是最好的坩埚原料吗?

    梅哲仁亲自到梁老板店里验看,确认无误便以县衙后院装点需要奇石的名目买了下来,这次回来随船一并偷偷运回岛上。

    将石墨石中间掏空,外表削平,这就是个最好的耐热坩埚内胆,因为是天然石墨结晶,耐温达到3000度以上,可以满足任何一种金属加工的需求。

    有了坩埚内胆,还得有外架,这就是潘仁的专长了,他是窑工,煅烧的硬质高岭土熟料,就是最好的外架。

    外架其实就是一个炉,可以不断地加燃料,然后给架在其上的坩埚加温,还得能够通风,不能鼓风的炼炉,炉温不够。

    掏出来的石墨也不用扔掉,把它碾成粉,和着高岭土拌匀,经过焙烧,也是不错的坩埚,不过这种粘土石墨坩埚的耐温性稍差些,上限是2000度的炉温,但用来加工玻璃是绰绰有余。

    梅哲仁和潘仁花了数天时间,弄出了数个坩埚,让铁匠杨成很奇怪,师父搞这么多的泥锅泥炉干嘛?炼铁也不是这样的。

    他问了师父,梅哲仁也没有给他详细地解说,只说让他先跟着看,至时候自然就明白了。

    其实坩埚和炉都是潘仁在弄,梅哲仁只是给他画了图纸,并教会了潘仁怎么看图,当然,两个徒弟也跟着一并教了,除此之外,还有岛上的木匠李衡。

    李衡是被海匪强掳上岛来盖房子打家俱的,如果他不跟着海匪来,家里的双亲妻子就难逃毒手了。

    结果学霸军攻占了涠洲岛,也顺手给李衡解了困,梅哲仁让韦丰登记所有岛上的口众,凡是有一技之长的都要尽力挽留,学霸军给他们发薪金。

    都是穷出身,跟伙伴们也谈得来,能拿的薪金也不少,李衡掂量过后就加入了学霸军的工营,他还随船回过一次合浦,把头次领到的薪金给送回了家里。

    三两银子啊,他老婆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的钱。

    李衡和老婆一合计,又和双亲商量过后,横下心举家迁到了岛上。

    其实这段时间,整个学霸军像李衡这样的家庭还有许多,虽然合浦马上也会变成学霸军的地盘,但他们还是不放心。

    吃过了苦头的人们还是觉得乡里不如岛上,在乡里总不能像在岛上一样明目张胆,而且那些豪绅富户也还在,与豺狼虎豹为邻,晚上睡得不踏实。

    重新安家踏实下来的李衡更有干劲了,修岗楼、建新的安置房,原来挤得像牛栏一样的寮寨被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新的木屋。

    木屋也不是按远近亲疏来分派,首领让潘仁带话回来,谁最需要先分给谁,大伙知道后红了眼,甚至有当场给首领下跪的。

    不过刘良拦住了,他说首领定的铁律,以后学霸军的地盘上不许让人下跪,也不许接受跪礼。

    不过这些跟李衡无关,他家里分到的房子是员村的小院,凡是把家搬过来的都优先安排去那里。

    员村本来就是李衡亲手盖出来的,房梁门窗都是上好的木料,还有床柜桌椅,李衡也想不到有一天能住进这里。

    把感激放在心里的李衡拼了命干活,还带出了一批学徒,虽然才十来天,但学徒们在李衡的悉心教导下干活已经有模有样了。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李衡自已都还是跟师父学了三年才出师,师父不会像李衡这么拼命教,别人也不会像徒弟们那样拼命学。

    李衡觉得,学霸军处处透着与别处不同,但这个不同不仅没有让李衡觉得难受,反而让他觉得顺心应手。

    他已经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卖给学霸军了,他想不出离了学霸军日子怎么过下去,他已经把学霸军当成了家。

    如果让梅哲仁来说,李衡的这种想法叫认同感,是主人翁精神的发端,秉持这种态度的人干活比旁人更出彩。

    脱颖而出的李衡果然引起了潘仁的注意,当梅哲仁说要找个精通木匠活的人来造东西时,潘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衡。

    潘仁是用羡慕的语气跟李衡说的:“郎君说要造风箱,汝的机会来了。”

    当李衡加入这个技术攻关小团伙,并听过郎君讲解如何看图画图后,他明白了潘仁为什么羡慕他了,他也确认自己碰上了大机缘。

    或许看客会说,不就造个风箱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现实就是土法造一个能够把炉温提升到足够高度的风箱,是很了不起的事。

    提高炉温需要足量的氧气让燃烧充分,随随便便一个风箱做不来这个事。

    风箱要易操作、密封严、出风量大,能支撑起熔炼温度所需的氧气量和喷吹速度,还受限于制造条件,能搞出来的一定有大师级的技艺。

    梅哲仁没有大师级的技艺,但他脑子里有大师级的记忆。

    尽管如此,他和李衡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做出了两套鼓风设备,一套是手摇滚筒扇,另一套是推拉喷箱。

    前者出风量大,后者集中能增加炉压,这两套鼓风设备配合使用,才堪堪凑合着能达标。

    为此,梅哲仁还造出了炭笔、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水平尺、卡尺,定出了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

    而原料仅有木头、猪皮、针、少量的牛筋以及桐油。

    没有办法,刨出的木板必须够平,滚轮的扇叶角度必须要准,安装起来也必须精确,不然密封不好,抽吸进来的空气就不够,而猪皮也无法跟橡胶或人工合成材料相比,做成的活塞和垫片密封不好。

    克服这么多的困难,终于将风箱做好了,潘仁也把熔炼炉烧制了出来,将这些东西组装好,一套熔炼设备就齐了。

    梅哲仁让潘仁把木炭碾成粉末加入炉中,然后点起了炉火,杨成和李衡则负责使风箱,当呼呼作响的空气被吹喷到炭粉燃起的炽焰上时,火光突然地升高了几寸,炉中的火心开始慢慢变淡变白,直到染上一抹浅蓝。

    杨成激动地大喊起来:“师尊,炉温到了,火心真地像师尊说的那样变蓝了。”

    梅哲仁点点头,其实他也盯着,那抹火红套着浅黄再镶嵌着淡蓝的炉火,可不仅仅是炉火那么简单,它还是人类征服自然,打开工业文明的火种。

    今天,梅哲仁点燃了大唐的第一缕工业文明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