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为何而歌 »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

    看到何近的反应,佐天望就明白了为何其将瀛王令称为最后的杀手锏了。

    不够瀛王令的来源,倒是一件有意识的事。

    大约距今两百多年前,时任瀛国君主的佐其同正面临一件听起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之事。

    佐其同时期的瀛国全境,遍布着很多被称为“学社”的民间私塾,这些私塾诞生的目的是为了专门向瀛国培养适合为官的人才。当时正值大平盛世,民风开化,民智启蒙,在第一家学社在瀛洲成立后,短短几年内近百家学社迅速在瀛国各地落地生根,虽然瀛国朝廷与各级官府并没有对学社的成立有多少限制,但这些学社内部有着莫名统一的严格规定。

    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学社的创始人基本均为在当地德高望重的饱学鸿儒,其教学成员也是从业多年的名师大家,这样的学社在各个层面均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渐渐地,那些不满足要求或其中有人作梗的学社慢慢消亡,而存活下来的学社在生源的不断增长中逐渐壮大。

    后来,瀛国朝廷也发现了由学社培养出来的学子无论在学识、见解和经验上,还是在为官后的成就与廉洁表现上,都非常符合当时瀛国朝廷选拔人才的要求,随着这些学子先后为官,不但为朝廷和各地官府带来了罕见的新气象,也无形中为延长当时的太平盛世作出了一定贡献。

    而佐其同登基之后,发现情况与想像中的有些不太一样。

    当时的朝堂上大部分大臣均出自于各地的学社,这些大臣们虽然没怎么搞一些类似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勾当(或者说学社出身的他们对其根本不屑一顾),但一个个恃才放旷,在为官处事中过于强势。佐其同是一位年轻气盛的君主,他希望自身能做出一番成就来证明自己,而大臣们的强势使自己在处理国政的过程中如履薄冰、处处受限,不但自己提出的国策迟迟得不到通过,而且后宫之事还时不时地要由各大臣指点一二,感到不如意的佐其同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最后,佐其同动用了独属于君主的立法权力,设立“瀛王令”并将其写入律法,律法中规定瀛王令为仅属于瀛国国君的绝对旨意,拥有全国最高的命令调度权,同时也规定了一切不服从瀛王令的人均会被视为谋反。在瀛王令公布后,大臣们受到了极大地刺激,逐渐低调了起来,慢慢的,之前那些对佐其同的掣肘与限制也慢慢减少。

    据时人评价,瀛王令的出现,极大明确了君臣之间的为人处事关系,将逐渐偏离航行的朝廷由重新拉回了正轨。

    不过有趣的是,佐其同一生中从未真正使用过瀛王令。而瀛王令在瀛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使用,是在佐其同之子佐齐即位后。

    学社的发展对佐其同时代太平盛世的延续的确作出了一定贡献,但这种非官府领导的人才培养机构也逐渐暴露出不小的弊端。

    在第一代学社创始人及成员纷纷离世后,学社内部那些严格苛刻的规定慢慢地被抛弃,同时各地学社不顾实际条件对学子进行大规模扩招,再加上官府始终没有对学社的发展提出规范要求,使各地学社的水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相比之前有巨大退步。最为严重的是,这些学子为官之后大部分人能力欠缺,在激烈的竞争中感觉升迁无望,心中有所落差的他们将精力开始放在了结党营私上,随着朝廷与各地官场派别的逐渐增多,各派别的争斗也随之愈发激烈,以至于势同水火,不可收拾。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式,佐齐最终以瀛王令的形式强制将各地学社废除,并成立了由御史台主导的专门队伍对朝廷及各地的官员进行调查,将无数德不配位之人踢出了官场。

    佐齐的大刀阔斧极大程度上将反向狂奔的各级官员拉回正规,也为瀛国国力在内耗中不断被削弱的趋势按下了暂停键。

    随后,佐齐成立了专门负责选拔人才的“翰林台”,抛弃了历朝历代弊端凸显的人才选拔方式,以全国统一题目的形式进行考试,最终成绩按优良中排名并择优录取。

    这也是瀛国历史上第一次进入“科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