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17章 入土人皆安

第17章 入土人皆安

    贾赦、贾政兄弟二人,表面和谐,私下除了府中正事,从无来往。

    邢夫人和王夫人,也是明争暗斗多年的死对头。

    想到此处,王夫人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好整以暇,看贾赦尽情表演。

    贾赦已经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拂须而立。

    贾政开口道,“逝者已矣,为今之计,是尽快安排人南下,祭奠妹妹,送妹妹最后一程。”

    宁荣二府,虽然已经有贾珍、贾环,参与到贾敏的后事之中,但是为了表达郑重,京中仍然要派人过去。

    以荣国府现在的情况,适合的人选其实很有限。

    贾琏是不二人选。

    贾赦、贾政是逝者贾敏的同胞哥哥,如果贾敏逝于京中,他们可以前往祭奠。

    但要让他们奔波几千里,去扬州祭奠,就有些过了。

    当然,如果贾赦、贾政对胞妹贾敏感情深厚,非要这么做,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现在的情形,贾赦和贾政,都没有主动请缨的意思。

    贾敏的子侄辈儿里,只有贾琏成年,已经在荣国府内,做着迎来送往的事情,此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贾琏倒也识趣,贾政此言一出,他就主动站出来,说道,“姑母当年在府中的时候,经常教导孙儿,孙儿要去送姑母最后一程。”

    贾母连声说道,“好好,琏儿,此事容不得半分差错,你可要仔细!”

    贾琏听命道,“老太太放心。”

    不说贾琏如何准备南下,回到扬州。

    头七过后,贾敏的后事,进入到平顺期。

    该来祭拜的宾客,都已经来过,贾环孝子答谢的职责已经尽到大半。

    接下来,除了一日三次在贾敏灵棚内焚烧黄纸,在和尚道士念经做法的时候,贾环和林黛玉作为孝子孝女,要在棺前守灵,其他时间,已经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林如海就重新恢复处理公事,借公事分散丧妻之痛。

    林黛玉想一直在灵棚里,多陪陪母亲。

    贾环就把二人的课业,拿到灵棚内,给林黛玉找点事情做,分散她的丧母哀思。

    等贾琏赶到扬州的时候,已经过了五七之日。

    此时,已是六月下旬,江南的夏赋,正在紧锣密鼓的通过运河,运往京城,贾琏的船,常常要为漕运船只让路,耽搁了不少时间。

    贾琏的年纪,比贾珍小了十多岁,不过二人脾性相投,贾琏成亲,开始帮着料理荣国府家事之后,和贾珍交际更多。

    此番时隔三个多月,兄弟二人在扬州再见,颇有些一言难尽之感。

    尚在贾敏丧期之中,贾琏、贾珍见面,连笑都不能笑,互相硬挤出几滴泪来。

    贾琏先把贾珍带着,在贾敏灵前祭拜过,扯着嗓子嚎哭了一回,收住声后,才和贾环、林黛玉相见。

    贾环此时,和林黛玉一样,身着重孝,炎炎夏日,汗流浃背。

    贾琏见了,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由衷说道,“老三,辛苦你了。”

    贾环憨憨笑道,“为姑母尽孝,是我的本分,称不上辛苦。”

    贾琏问道,“姑丈呢?”

    贾珍叹道,“姑丈自姑母去了之后,茶饭不思,又忙于政务,这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瘦脱了相,这两日被环兄弟、林妹妹祈求着,在府中休息,刚吃了药,正在书房看书。”

    贾琏被贾珍带着,去书房拜见林如海。

    见过礼,贾琏把贾赦、贾政的信,交给林如海。

    林如海接过去,打开看过,眼中又流下泪来,说道,“你们姑母跟着我,确实受苦了,大内兄、二内兄责怪的是。

    “等处理好你们姑母的后事,我就上表请辞,到时候再登门拜见,去岳母面前负荆请罪。”

    贾琏便和贾珍一起,在林府前院住下。

    又过了十几天,贾敏丧期已满七七四十九天,这一天法会进行最后总结,然后贾敏棺椁,被六六三十六个壮汉,抬出林府,装到马车上,到城外运河旁,再换车改船,启程回林家原籍姑苏。

    扬州离姑苏,有四百里的距离,正好在运河沿途,顺流而下,只用了四天,就抵达低头。

    贾珍早已经请人算好了下葬的黄道吉日,路上行程,比一般速度慢了一些,原因就是为了把控好时间,抵达后的第二天,正是下葬之期。

    林家累世列侯,在大乾王朝,也算是数得着的权贵,不过林家祖陵,远没有金陵贾氏祖陵那等显赫规模。

    一是因为林家的侯爵,是文官封爵,财势没有以武起家的贾家大。

    二来,林家向来人丁单薄,和贾家金陵京城两地,分成了二十房,目前在世族人足有三四百人,远不能相比。

    贾敏丧事期间,林家原籍,也派了人过来,但都是与林黛玉隔了四五代的远亲了,人数也只有寥寥数个。

    现在来到林家地头,林家当代主母下葬,林家当然和阖族而动,贾环看了,整个林家,在世族人,只有二三十人而已。

    贾珍、贾琏、贾环,在这种场合,本来属于外亲,应该算是外客。

    但是,贾珍、贾琏却反客为主,全程充当贾敏下葬的主事人。

    贾环更是充当贾敏孝子,为贾敏摔盆哭坟。

    充当的孝子,不是真的孝子。

    要是真的孝子,接下来,就要为贾敏守孝三年。

    当下风气已经比较开放,孝子守孝,只需要在家中即可,不需要在墓前搭窝棚。

    贾敏入土为安,林如海、贾珍、贾琏、贾环、林黛玉等人,在林府祖宅留宿了一晚,第二天便返程回扬州。

    回程要快一些,四百里路,扬帆顺风,三天便到了扬州。

    一行人回到林府,这里灵棚、白绫已经撤掉,府中下人都已经换上素服。

    林黛玉也除去重孝,换上素衣,只有腰间白色腰带、鬓上白花,寄托着她的丧母哀思。

    贾环也除了重孝,换成了常服。

    对他们这些内侄来说,贾敏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成了过去式,今后能否再想起这个姑母,都不好说。

    逢年过节,也不好祭拜于她。

    因为,贾敏葬入林家祖陵,是林家的人,名义上已经和贾家没有什么关系了。

    贾珍、贾琏回到扬州之后,就开始着手回京事宜。

    贾珍此次南下,本来只打算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祭奠宁国府太老太爷贾演的百年冥寿。

    因为贾敏亡故,多耽搁了两个月的时间。

    再加上回程的时间,这次离京长达半年,府中不知道堆积了多少事情呢。

    贾琏成亲之后,没有和贾赦住在一起,而是住到二房,帮助贾政料理荣国府庶务,贾赦那边有什么事情,也要他代为跑腿,事情也不少。

    林如海没有多留。

    贾环本来是应该跟着一起返京的,但是他却对林如海说道,“姑父,小侄想要留下来,陪林姐姐一起为姑母守孝,等孝期满,再回京去。”

    林黛玉生来娇弱,经过此番丧母的打击,若是没有贾环日日陪伴,身子可能早就垮了。

    林如海已经定下,让林黛玉守孝期间,依然跟着蒙师贾雨村学习,借助学习,排遣丧母哀思。

    贾环回京,也要去宁荣二府的家塾读书,留下来陪林黛玉一起守孝,一起读书,对他对林黛玉,都是一件好事。

    宁荣二府的家塾,塾师是代字辈的老太爷贾代儒,贾代儒的名字里,虽然有一个儒字,但是考了一辈子科举,却连个秀才功名都没考到,现在还是一个老童生,水平实在有限。

    就算他的秀才、举人,也比不过贾雨村的进士出身。

    贾环留下来,在林府读这一年多的书,只要用心,效果比得上在贾氏家塾读三四五六年!

    何况,除了贾雨村这个蒙师,贾环还可以时时向林如海请教。

    林如海当初可是头榜探花,家学渊源,一身学问,比贾雨村还要强好几分。

    经过贾敏丧期之事,林如海对贾环,更加看重了,本来也不舍他离开,闻言立即应道,“好!环儿,难得你有这份孝心,老夫自然不会拒绝,我这就代你修书一封,把此事说与二内兄知道,想必他也不会反对此事。”

    贾珍、贾琏对贾环在贾敏孝期中的表现,都看在眼里,心中颇以为异。

    贾环的表现,和他在荣国府的时候,截然不同。

    贾珍、贾琏作为宁荣二府第四代中成年子弟,都已经在为府中做事,对荣国府暗流涌动的局面,都在冷眼旁观。

    贾琏甚至还身涉其间。

    本来,他作为荣国府长房嫡子,荣国府的家业,将来要由他继承的。

    可是现在,荣国府的爵产到了二房手里,当家人是贾政、王夫人,家业在第四代,也是由他们的嫡子贾宝玉继承。

    贾琏将来,只能从贾赦这边,继承一个空头爵位。

    要说贾琏对这种情况,没有自己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但是,荣国府上有老太太坐镇,贾赦、贾政又正值壮年,家业要传到第四代,怎么也得是二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贾琏是个及时行乐的公子哥儿性情,即便有些心思,也想不到那么长远,如今只能得过且过。

    现在,在荣国府向来是个透明人的贾环,竟然屡屡自行其是。

    先是主动请缨,南下金陵祭祖,趁机和贾敏搞好关系,因此才有了贾敏孝期,他以血亲内侄的身份充当孝子的事情。

    此时又要留下来,为贾敏守孝三年。

    虽然这里说的守孝三年,并不是实。

    从贾敏冥日算起,总共是二十个月,实际不到两年,因为停灵下葬,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算起来只剩下一年半。